走在喜樂的大道上1
首先,我們要知道,出離心對佛教的修行者很重要。有出離輪回的決心,修行才能有所成就,沒有出離心,所學得的佛法只能成爲世間法。所以聽聞佛法時,我們應當如是思惟:我真的是爲了脫離輪回,成就佛果而來聞思佛法的。除了贊歎自己有如此殊勝的因緣外,更要知道這是由于無始以來,自己所累積的善報成熟之故。
我們是大乘佛教徒,尤其現在又有機緣學習金剛乘,所以每次聽聞佛法之前,必須學會發願將所學到的點點滴滴,悉數納爲自己修行成就的來源。要有不只是爲了自己,更是爲了所有衆生都能脫離苦惱,究竟成佛而來聽聞佛法的心;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。我們若能在聽聞佛法時生起菩提心,那麼,無論是否能透徹地了解所聽聞的內容,這一切都將成爲無量的功德。在功德圓滿後,記得回向給衆生,這便是法布施。如此一來,此功德也將成爲以菩提心所累積的無邊福報。同樣的,誦經、持咒、繞寺、繞塔等等修行之前,絕對不能忘記自己的菩提心。
大導師——遍知一切的佛
佛法廣大深奧,佛陀的智慧與慈悲也是無量無邊,所以能依循佛陀的教導而學習是我們的福報。談到「爲何要學佛」,首先要知道佛到底是誰?「佛陀」是印度語Buddha的譯音,用中文解釋,意思是「覺悟者」,而就原文的蘊義來說,有兩層涵意:「覺醒」和「遍滿」。所以「佛陀」可以解釋爲「遍知一切的大覺悟者」。
修道上的障礙
爲何有所謂的「覺」?無始以來,因爲無明而産生的貪、瞋、癡、嫉妒、傲慢的煩惱障,以及執著叁種分別識,或稱爲叁輪的所知障,將我們心的本性完全遮住了,使我們陷于輪回受苦而不自知。煩惱障使我們無法脫離輪回,所知障讓我們無法遍知一切;煩惱和所知障,好似天空中的烏雲,遮住了如太陽般的內在佛性。當佛性被遮住時,原本具備的真智便無法展現它的能力,也就是本具的慈悲及智慧無法如實地顯現出來。
透過學習佛法,發覺原來是這兩種障礙鎖住了我們的心,因此,我們就逐漸地學會觀察與分析。我們的思惟和情緒,大部分是透過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而産生,但真正的主導者是「意」。換言之,主意識透過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産生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的對境。因爲主意識已經習慣于它所確立的好壞之別,所以看到悅意的對境時,我們會産生歡喜之心;看到不悅意的對境時,我們會排斥。換句話說,我們的五根看到外境産生五識,最後由「意」産生二元對立;因爲意識執著于二元對立,便産生了種種的痛苦與煩惱。
以六道當中的人來說,很多時候,我們心的本性被無明所遮;因爲無明的存在,使我們不了解如何取舍善惡,往往就形成了實際作爲與想要得到快樂的願望背道而馳。我們認爲可以帶來福報、可以成就,或是讓我們擁有智慧的思想和行爲,很多時候反而帶給我們痛苦。
當有一天我們明白所有一切的分別,只是因爲意識執著而産生外境有好壞、對錯的差別,其實在五根上並無所謂好與不好的差別時,執著便開始破除了。漸漸地,如同強風可以帶走烏雲一般,障蔽我們佛性的雲層會越來越薄,到最後只剩下對叁輪執著的所知障,直到我們明白叁輪也不是實有存在而是空性時,雲層完全消散,如太陽般的本覺光明就會露出來。那時候,我們就是從無明中「覺悟」的「覺」者。
小心「常邊」與「斷邊」的危崖
在增長智慧以達遍知一切的過程中,第一步是理解所有一切有爲法皆爲空性,也就是破萬物實有的「常」邊;這也是最難的一環。但是,從破「執著有的常邊」而落入「執著無的斷邊」也不是究竟的空性。所以還要破執著「無」的「斷」邊。然而,究竟的空正見,是超越「有」、「無」、「有無皆是」、「有無皆不是」,或是說超越「存在」、「不存在」、「不存在的存在」、「不存在的不存在」這四邊;這是超越語言、思惟所能表達的境界。以這樣的方式理解空性,稱爲「破四邊,入中道」。而密法在以中觀破四邊而證悟空性後,不只停留在空的境界,而是「明」、「空」無別。「明」是將「空」以遊戲虛幻的方式,安立在一切顯相之上。
世尊之子羅睺羅說:「無言語、思惟,般若度;無生、無滅,如虛空之本質;各各自證智慧之所行,頂禮叁世諸佛母。」對尚未證悟空性的人來說,所謂的「中觀」,在世俗谛上是以如夢如幻、沒有實體的方式來理解。但是在勝義谛上,它超越言語、思惟所能表達;雖然沒有生滅,但卻是在以智慧破除執著後,而可以各自證悟的道理;這就是「叁世諸佛之母」的「般若」。
增長空性智慧
剛開始還未能真實理解空性時,我們可以學習如夢如幻地看待一切現象;慢慢的能夠理解所有一切有爲之法,並沒有任何實體存在的理論後,對空性的理解也會慢慢的增長。隨著修行愈來愈精進,于入定時能夠理解這樣的道理,慢慢的,在出定後也能夠持續以此調伏自心;換句話說,在思惟上理解空性的道理之後,還能在實修上不斷增長對空性的了解的話,我們的執著就會愈來愈減少。
從資糧道到加行道,對空性的理解程度慢慢增長,經過加行道「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等」四個階段,由模糊漸清晰,至初地菩薩時,證悟了空性,就如同看到了初一的月亮。初一、十五的月亮都是月亮,只是初一的月亮比起滿月時的月亮,小了一點,亮光不夠,照破黑暗的能力沒有滿月那麼強。但是隨著黑暗的部分慢慢消失,月亮會越來越亮。
一樣的道理,初地以上的菩薩,當進入法性禅定的當下,各地之間沒有差別;但是從叁摩地出來後的後得位,面對世俗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一切外在的景象時,是否能繼續安住在空性的境界中,這是主要的差別。當我們的心安住于空性的時間愈來愈長,直到有一天,不論是入定或是出定,對所有一切有爲法的認知,都能夠停留在法性的境界,觀一切都自在的時候就是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