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滋長菩提心——四無量心 3 但願衆生得離苦 大悲之心

  滋長菩提心——四無量心3

  但願衆生得離苦——大悲之心

  人溺已溺之心

  慈是希望每個衆生都能夠得到快樂、平安等等人天福報,乃至成佛;大悲則是「願一切衆生脫離苦及苦因」。如果有衆生現在正遭受病痛之苦,或正與死亡搏鬥,我們可以將他視爲悲心生起的對境,然後由此延伸至每個衆生,因爲所有六道衆生,都需要經曆生老病死的痛苦。甚至有很多生命臨終時,因爲恐懼而産生的痛苦,是現在的我們無法感受或表達的。要學會真正的感同身受,不能只用嘴巴說:「你現在的痛苦,我也感同身受」,而是要用心去理解他們真正的痛苦,這是學習以其他生命的立場,來思考問題最好的方法,也是現代人最缺乏的。我們與他人接觸時,思惟方式常常傾向于懷疑別人有不良的動機:「他想做這種事情是不是有什麼企圖?」其實有沒有想過,當一切都集中在不好的思惟上時,自己的腦中已經充滿了不好的念頭了。

  處于他人的立場設想

  我曾經和一位很好的美國朋友,在印度討論過一件事情。有個約十二、叁歲的小朋友在一個餐廳打工,後來我們發覺小朋友的母親是個乞丐。而在那樣貧窮的地方,乞丐的小孩也不太可能有讀書的機會,而且如果跟著他媽媽,小孩就無法在餐廳上班,可能會變成有了這一餐,還不知道下一餐在哪裏,一定是饑餓的到處尋找食物。可是在餐廳他可以吃得很飽,同時還可以得到一點點的錢,但是朋友認爲這是東方人在剝削童工。當然我也同意,不過我也半開玩笑地說:「換成是我,如果有食物可以吃,我會先選擇當這樣被剝削的人,基本的溫飽能夠得到解決才是最重要的,因爲這是維持生命的來源。」我又說:「如果你現在就出錢讓他去讀書,而且負擔所有的花費,我就可以認同你的講法。否則你在這裏說的話,也許你自認爲很慈悲,但我想他會認爲你的講法實在不合邏輯,因爲對他來說,目前最需要的是食物,以及那一點點的錢。」

  這就是看用什麼角度來衡量了。有能力養活自己,身上擁有錢財的人,會覺得這些父母怎麼會這樣對待子女?但其實對這些父母而言,小孩在餐廳打工,起碼能解決他的飲食問題,而且還可以得到一些零用錢。假設用我們的角度去批評小孩或他的母親,甚至抗議餐廳老板剝削童工,而不讓小孩去餐廳洗碗、洗盤子,我們是不是自認爲在行善呢?但事實上如此一來,小孩又會落入饑餓的痛苦中,生活情況會更糟糕。其實每個人對快樂的定義不一樣,有人認爲快樂就是工資比以前銷爲提高一點,放假多一點,可以到處遊山玩水;但是對叁餐不繼的人,當他們的下一餐有著落時,那種快樂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。

  大悲是希望每個衆生都能脫離他正在遭遇的痛苦,但是當我們沒有真正去感受當事人實際的痛苦時,只靠表面上所見到的事情,很難體會他們身曆其境的苦楚,或所期待的快樂究竟爲何,所以必須試著體會,感同身受。

  由親人往外擴展

  如果我們最親愛的人正在受苦時,我們說自己能感同身受,是比較真實的;如果受苦者是與自己關系不大的人,往往我們只是用虛僞的言詞掩飾自己的冷漠。其實,當我們能將每個衆生視如親人般平等地看待時,並不需要特別強迫自己,慈悲便能自心中油然而生;而從心中真正流露出來的慈悲,才會強烈而迫切地希望他們趕快從苦難中得到解脫。所以要學習將每個衆生都視爲自己的親人來看待。

  一開始,我們可以觀想一些正遭受苦難、缺乏衣食,或受病痛折磨的衆生,想像如果是自己最親的人,甚至是自己,正陷于那樣的處境中,該怎麼辦?如此角色替換,設身處地去感受別人痛苦時的不自在後,當然會希望受苦的親人或自己,能趕快從痛苦當中得到解脫。「爲了他們的解脫,我能夠付出什麼?能做什麼事情?」要由衷地這樣用心想,不能只是以言語說說就算數。

  何處才得真安樂

  衆生會受到苦難的果報,是因爲前世行惡造業,所以我們除了希望他們從苦果當中得到解脫,還要祈願他們能脫離苦因;因爲不種苦因,才不會繼續承受苦果。而現在的我們,也在生命過程中不斷地受苦報,如果我們繼續造業,來世的苦只會更多、更沈重。我們利用觀想衆生的痛苦,並觀察自己的因果,産生希望每個衆生都能夠從苦果中解脫的強烈之心,並且希望他們能斷除苦根。苦根就是不善的業;地獄衆生因爲瞋恨,餓鬼衆生因爲吝啬,傍生道因爲無明而墮落到叁惡趣,所以希望他們不善的業因斷掉,暫時能夠得到人與天人的福報。

  但是,只要身處輪回中,無論如何想方設法讓自己快樂,還是會受苦。好比世間人,拼命賺錢,于是在銀行有了儲蓄,可以遊山玩水,安逸享樂。可是當遊山玩水的那天開始,銀行裏的存款便逐漸減少,也就是離下一次付出努力的時間愈來愈近了。如果不會理財,享受的時間更是短暫,很快又必須辛勤地積累財富。輪回中也是如此,福報享用盡了,就必須再受苦。所以永久脫離痛苦的唯一方法,就是讓衆生不要再生于輪回之中,能轉生到各個佛國淨土,最後能在彼處成菩薩、成佛,如此才不會再受到輪回痛苦的折磨,這是最深廣的大悲心。

  要時常如此觀想,讓自己融入到衆生各種輪回之苦中去感受;如果只是以言詞說說,說的時候感覺比較深刻,說完之後感受也就隨著語言結束了。所以要讓大慈大悲結合爲一體,在自相續中恒常地生起。無論自己在持咒、拜佛、供養,或是行善幫助別人時,都要盡量讓自己心中充滿了大慈大悲、爲衆生付出的心。

  掌握重點

  《攝正法經》上說:「欲成佛者,無須學多法,學一法即可。誰有慈悲之法,成佛之因有如在其掌心。」所以修慈悲心,對于想成佛者,特別是對大乘佛教徒而言,是非常重要的。若是沒有對衆生産生慈悲,便沒有資糧的來源,也就無法增長善根、累積福報,當然也難以有所成就了。我們常說「消業障」,如果沒有慈悲心,業障也不太容易消除。因爲業是緣于不同的衆生而造,如果無法對所有衆生一視同仁的以慈悲心相對待,就無法藉由所有衆生的力量,消除緣于衆生所造作的業力。所以想要以衆生的力量清淨對衆生所造作的業力,就需要學會運用慈悲心和菩提心。

  無著大師見彌勒菩薩

  曆史上,印度發生過叁次外道滅佛災難,在整個印度的佛教被外道大力摧毀後,佛教僧團裏守律的僧衆愈來愈少。當時有個名爲光明戒的比丘尼心想:「佛法遭受了那麼大的劫難,我身爲一個女人也無能爲力護持佛法,不如還俗生小孩來護持佛法。」所以她還俗結了兩次婚。第一次和皇族生下一個小孩,就是弘揚大乘佛教的兩大師之一,和龍樹菩薩齊名的無著大師;第二次和一位婆羅門生下二勝六莊嚴之一的世親大師。她告訴孩子:「爲了弘揚佛法,我生下你們兄弟兩人,你們現在要以學佛爲唯一要務,特別是要弘揚經律論叁藏中『律』的部份。」

  所以世親大師就追隨喀什米爾的度尚大師,也就是律賢大師學習,後來成了一代律宗大師。而他的長兄無著大師,到雞足山修彌勒菩薩的法門,修了六年,連吉祥的夢兆一次也未出現過。于是他有點灰心,便下山回家。歸途中,看到有位老婆婆手上拿著一根鐵棒,用一塊柔軟的棉布在擦拭。他問老婆婆:「你磨這根鐵棒做什麼?」老婆婆回答:「我們這兒買不到針,我要把這根鐵棒磨成針。」無著大師心想:「世間的人爲了一根針,雖然年紀那麼大了,還願意付出這麼多的努力,這是非常愚昧的事情,可是他們爲了世間法都有這樣的恒心,那我爲了出世間的佛法,努力六年,實在是不夠。」

  所以無著大師又回到山上再繼續修叁年。但是到了第九年,還是沒有任何感覺,他就想:「現在真的沒有辦法了,回家算了。」回家的路上,又看到一個老人,正用沾濕的鹫鳥羽毛,像放風筝似的擦拭著家門前的一座高山。無著大師看到那座山頭高聳入雲,于是他好奇地問:「老公公,你在做什麼呢?」老人回答:「每天早上太陽從東方升起時,陽光都被這座山擋住了,我要慢慢的磨擦,讓山頭能低一點,這樣太陽就能快點照到我家。」無著大師說:「用鳥羽毛擦山頭,怎麼可能會有降低高山的機會,何況你年紀這麼大了?」老人說:「沒關系!即使我無法完成,我的子子孫孫都這樣做,總有一天這座山會縮小的。」

  看到這一幕,無著大師想:「世間人爲了這種事都願意如此付出,那我的努力還是不夠,繼續回去修好了。」又修了叁年,總共十二年的時間,還是沒有任何祥瑞的征兆。他感到心灰意冷,心想:「從此以後,無論再碰到什麼情況也絕對不回來了。」他就真的打包行囊,踏上歸途。

  歸途中臨近一個城市時,突然有只狗,狂吠著想咬他的腳。他一看是只下半身已經腐爛長蛆的母狗。他想:「這只狗怎麼如此可憐?下半身都已經爛成這樣,上半身的瞋恨心還這麼強烈!」他對這只狗産生了強烈的慈悲心,想幫它將身上的蛆移開,又想到移開的蛆放哪裏都會死掉,于是他拿了把刀,將自己的大腿肉割下,切成兩半放在地上,想把蛆放在上面。不過大只的蛆用手抓還可以,小只的用手抓恐怕會傷到它們,所以他認爲用舌頭舔會好一點。可是腐爛化膿的母狗實在太臭了,他就以手捂鼻,閉上眼睛,慢慢彎下身子,低頭伸出舌頭往下舔去。奇怪的是,舌頭一直碰不到狗身,再往下舔時,發覺碰到的是土地。他一睜開眼睛,金光閃閃的彌勒菩薩正坐在他面前,狗卻不見了。

  無著大師一見到彌勒菩薩就說:「你的慈悲心好小!我修了十二年,你現在才出現。」彌勒菩薩說:「我的慈悲怎麼會小呢?我一直都在你身邊呀!你閉關的時候我在你周邊,但你看到的是鳥;你第一次出關下山時,看到我變成一個老婆婆;第二次下山,又看到我是個愚公;後來因爲你的業障比較清淨,看到我是一只母狗;現在因爲你的慈悲,業障全部淨化了,所以看到的是我。」

  無著大師不相信,彌勒菩薩就對他說:「那你將我扛在肩上,帶著我到城裏四處走走,你就會相信。」于是他就背著彌勒菩薩進城四處遊走,逢人就問:「有人看到我肩膀上的彌勒菩薩嗎?」很多人只看到他肩上空無一物,都說他頭腦有問題。只有一個老婆婆,聽見有人在叫喊,打開門看看,說:「年輕人啊!你背只下半身都爛掉的母狗做什麼?快把它放下吧!」這也表示老婆婆的業障快清淨了,所以看得到彌勒菩薩化身的母狗。這時無著大師終于相信彌勒菩薩的話了。

  後來彌勒菩薩將無著大師帶到天界的兜率天,傳授了《現觀莊嚴論》、《莊嚴經論》、《寶性論》、《辯法法性論》和《辯中邊論》。其實這些應該都稱爲「經」,因爲彌勒菩薩是未來佛,這些論真實上是經,但是爲了讓大家知道現在是釋迦佛的時代,要尊敬釋迦佛,所以改稱爲「論」。無著大師回到人世間後,便弘揚這些佛法,後來成爲唯識宗的祖師。

  從上述的故事可以得知,對母狗産生一次強烈慈悲心的淨障能力,比十二年的苦修來得強大快速。所以能如實地生起真正的慈悲心和菩提心,是我們需要去努力的課題。

  實修慈悲者

  阿底峽尊者的弟子仲敦巴尊者,有一次想知道大弟子之一的博瓦多在遠方作什麼?有人回答:「他正宣揚佛法,令很多人剃度出家,成千上百的人跟隨他學佛。」結果尊者並沒有如大家所預期地大大贊歎他,只說:「哦!非常好,這也是一種修法。」他又問另外一個叫樸穹瓦的弟子在作什麼?有弟子說:「四處募捐,然後蓋寺廟、僧房,幫助修行人作功德。」尊者說:「這也很好,也是佛法的一種。」大家覺得很奇怪,因爲一個在宣揚佛法,一個到處募捐來幫他們蓋僧房、寺廟,應該都是非常殊勝難得的大功德,可是尊者並沒有大加稱贊。後來尊者又問了另外一個叫康巴龍巴的弟子在做作什麼?弟子們說:「他在一個山溝邊,也沒有做什麼事,每天只是低著頭,莫名其妙地掩面而哭。」尊者聽到這個回答,立刻脫下自己的帽子,然後雙手合掌哭泣,說;「他才是真正的學佛者,真正在修法,也是真正在利益衆生。」

  大家聽了更覺得奇怪。于是尊者進一步解釋:「他是因爲想到輪回中衆生的苦難,不知不覺地生起慈悲心,于是便在那裏哭泣。」因爲佛法慧命的延續方式可分爲經教和證教兩種,經教是教理的傳揚,有助于佛法傳承的維持;證教則是將法教理論的部分,付諸實修。要真正體驗佛法的精華,實修更爲重要。當然,經教與證教沒有好壞的差別,但是能夠實修,才是真正的慈悲,尊者是站在這個立場評論,所以贊歎因爲慈悲天下所有衆生而哭泣的弟子。

  祈禱産生慈悲力

  佛經也常常比喻産生慈悲心的強烈度,要像一位沒有雙臂的母親,看到小孩子落入水中,心急如焚地想要救小孩上岸,那種急迫的心態是一般人無法想像的。但是輪回中的衆生是無量無邊的,目前在凡夫地的我們,當然沒有足夠的能力可以救度他們。沒有能力就要祈禱,發自內心虔誠地向上師以及佛、法、僧祈禱。當這樣祈禱時,其實慈悲力,自然而然就會生起。以上是修慈悲的方法。

  

《滋長菩提心——四無量心 3 但願衆生得離苦 大悲之心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