滋長菩提心——四無量心2
衆生皆快樂——慈無量心
有了一視同仁對待衆生的平等舍心之後,接著要觀修的是慈悲喜舍的「慈」。「慈」是「願一切衆生具足樂及樂因」;希望所有衆生不但能得到快樂的「果」,還能創造産生快樂的「因」。
慈母之心
如同一個母親有很多小孩,有的特別乖,無論教導什麼都學得好,有時候甚至不用交代,也可以做得令人滿意,只要對他付出慈悲、愛心就足夠了,不必打罵,也不用操心。可是有些小孩就不是這樣,一點都不領情,對他愈好,他做錯的事情可能就愈多;要他往東,他偏往西,事事讓人操心。對這些不易調教的子女,母親罵歸罵,有時甚至會動粗,但是對他們的慈悲和對待其他子女是一樣的。連最凶猛的食肉動物,不管它多饑餓,也不會吃自己的小孩,因爲母親無論身體、語言或心靈,永遠都是以平等的方式在對子女付出,而我們要學習的就是這種慈母精神。
值得一再深思
每個衆生都希望自己具足快樂和福報,但是很多時候卻以傷害其他衆生的方式,希望能滿足自己的欲望,以爲這才是快樂的來源,然而實際上卻是在造惡業。所以願望和所得,常常背道而馳。人是如此,其他的衆生也是如此。因此,只是希望他們得到今生和來世的快樂是不夠的,還要學會爲了讓別人得到快樂,或者讓自己因爲這樣而得到快樂,進而實際去付出,創造快樂的「因」。
就像我們常會說:「要讓別人吃飽,並不只是給他們食物,而是要教他們如何耕種,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。」因此,我們要所有的衆生成佛,不只是短暫性地滿足他們的福報,如布施財物等,更重要的是應該告訴他們怎麼行善,累積成佛大樂的樂因。
寂天大師的話
我們的身體、語言和心靈,要常常引導到「爲了別人的快樂而去付出」上。寂天大師說;「眼視衆生須以真誠慈愛,不能藐視衆生」。即使是看衆生,也不能用瞋恨的表情,怒目相向,應該以慈愛的眼神關注。這不能只當成口號喊喊,而是必須爲了他人的真正安樂,不斷地用心去思惟,用語言去贊美,並付諸行動,想方設法讓別人真正得到快樂與善妙;而且,不只今世,生生世世都願意爲了衆生能夠得到安樂,而付出自己的身、口、意。
發揮人的優點
在六道之中,能夠爲了不受到傷害,爲了得到真正的福報而去累積資糧,人類有非常多的機會,甚至有時可說比天人有更好的因緣,因爲天人沒有出離心。人知道了什麼是善、什麼是惡,會舍取因果。而會播種善因,善果自然就會成熟,有辦法舍掉苦因,就不必遭受惡果,這點我們比其他的生命還要殊勝。但這也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,對學佛的我們而言,機會比別人還要多,因此更要好好地善用。
當然,不可能所有的人一開始就能有大慈之心,但是我們要以能做得到這種平等的母愛,來作爲發菩提心的來源和動力。我們應該這樣去發願,而且不只爲自己發願,還要爲周邊的其他衆生、爲自己的父母、爲所有的衆生這樣發願。特別是對我們最親的人,也是所有慈悲心的象征——父母,更要有這樣利益他們的心態。
由自己的尊長做起
阿底峽尊者曾說過:「對遠來之客、久病之人,以及年邁的雙親,能行慈愛之事與理解空性有同等功德」。遠來的客人,不是指坐飛機從遠方來的這種客人,而是指有人千裏迢迢前來,在非常疲倦,得不到食物,得不到幫助的情形下,我們應該予以協助。亦即有人得不到飲食、衣物上的幫助時,要伸出援手去幫助他們。
此外,一個人剛生病時會有很多人關心,久而久之就會被忽略。華人也講「久病無孝子」。能夠真正用心照料長期臥病在床的父母或家人,其實少之又少,所以阿底峽尊者說照顧他們,特別是照顧年邁的父母,是最能代表大慈的象征,和理解空性有同等的功德。
無論是佛陀或是曆代的高僧大德,都教導修大慈應從父母開始。偉大的佛陀爲了感謝母親的恩德,還到叁十叁天界爲她說法。佛經上說:「如果兒女將父母扛在左右肩上,圍繞整個宇宙、整個大地,也無法報答父母的恩德。但是有個方法足以報答,就是讓父母行善、修行學佛,讓他們理解生命的珍貴,理解生命會延續的輪回,而讓他們的心在感到無助時,能夠有個所依」。蓮師也說;「不要讓長者灰心失望,要記得孝順。」
父母一生中對子女付出了非常多的心血,雖然他們付出的方式,有時也許是錯誤的,但是出發點是「爲兒女好」的心態絕對正確。當父母年邁時,比較容易灰心失望,因此不要去刺激他們的情緒,特別要避免語言上的違逆,因爲這樣的罪過很大。所以我們跟隨這些高僧大德學習時,也是以父母爲修大慈心的重點,然後從周邊的親友慢慢開始,漸漸擴大範圍,希望每個生命都能夠快樂,擁有福報。如果只是每天都想著:我要利益盡天下一切有情衆生,希望他們都得到安樂,但是當有人處于痛苦之中,希望你伸出援手,你卻視而不見,吝于付出,其實自己的作爲就已和佛法背道而馳,更不必說要實踐救度一切衆生的誓願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