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滋長菩提心——四無量心 1 立足于平等舍

  滋長菩提心——四無量心1

  要如實生起廣大殊勝的菩提心,一方面須籍由修菩提心,一方面要透過學習佛法的空性智慧,消除因無明而産生的一切執著,以此來訓練自己的心。而修習菩提心,首先須從四種無量之心——慈、悲、喜、舍開始觀修。

  立足于平等舍

  雖然一般提到四無量心的順序是「慈、悲、喜、舍」,但觀修時,必須先從平等舍開始修起。因爲慈悲在整個修行過程中非常重要,而平等舍的無量心,是讓我們進入真正無執慈悲最善巧的方法。

  分別心是有漏之源

  對親人仇敵的分別偏執之心,是修習「要救度一切衆生」的大乘佛教修行上的最大障礙。當我們碰到不喜歡的人時,往往會忘記自己是大乘佛教徒,忘了必須對一切衆生都負起責任,因而很難生起希望對方成佛的想法,導致理想與現實沖突的情形出現。不論是執著親情或仇敵關系,都將使我們因情緒上的喜好,産生選擇性的慈悲。這是有「分別」的慈悲,而非真正「平等無二」的慈悲。

  這是因爲當我們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接觸到外境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時,主意識感到悅意的對境,我們會「喜歡」,不悅意的對境,我們「不喜歡」。因爲主意識透過五根對外境産生了「分別」,而使得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有了「喜歡」與「不喜歡」的不同。如果先將「慈」和「悲」運用在自己的心靈上,我們很容易因爲習慣分別的習氣,落入「悅意」和「不悅意」的偏執之中。

  怨親無常

  什麼方法可以讓我們平衡對好惡的執著,而達到真正無偏執慈悲?就是「平等舍」——「願一切衆生遠離愛憎住平等舍」。「舍」是「放下」;「放下」對「好」及「不好」的「執著」,平等地看待任何人、事、物。然而,對衆生平等看待,並不是要離棄自己的親戚朋友,而是要我們放下「執著」。

  我們必須先清楚親仇關系在無常中的轉換,否則很難真正發出不偏執的菩提心。因爲獨自在佛菩薩面前,發願爲了利益天下一切衆生而成佛,這並不難,但是當遭遇挫折或是必須面對現實時,就不是件容易事了。平等舍的無量心,就是要讓我們先了解並增強「世俗本來就是無常」的觀念。因爲無常,所以一切都在變化,包括親人和仇敵也不會是恒常的關系。你無法確定一個人是否永遠都是你的敵人、親人或朋友。

  自心之偏執

  我們最不喜歡的是敵人,但有些人不一定是真正的敵人,我們卻也感到厭惡,原因何在?因爲身爲凡夫俗子的我們,思考方式傾向尋找別人的缺點,而不是檢視自己的毛病,所以總有一些人、事、物令我們覺得不順心、不順眼。每個人平常多多少少都會有這樣的心態:對于自己不喜歡的人,若有人給予快樂,我們會連帶地不喜歡給予快樂的人;如果他正遭受痛苦,而有人前去幫助,我們也會對伸出援手的人感到不高興;當他産生了病痛,或者遭受別人的傷害時,我們會對那個給予傷害,但是與自己毫無關系的人,産生歡喜之心。

  換句話說,只要對象是我們不喜歡的人,若有人傷害他的身體,或以語言諷刺他,我們都會隨喜這些不善之舉;然而,當有人去護持、協助或贊歎時,我們就會産生負面的情緒。相對的,我們會對某些悅意的對境,産生特別執著的心。比如親戚、家人、朋友,乃至于自己周邊比較如自己意的人、事、物,也因而會産生種種情緒;而這些情緒和我們面對不喜歡之人的情緒完全相反。

  世人不知輪回苦

  但是,親情跟仇人的關系,常常會因爲時間和空間的不同而有所改變。迦旃延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。有一天托缽時,看到有個婦人胸中抱著一個小孩在喂奶,口中正津津有味地吃著她在溪邊釣來並已烤熟的魚。吃完後,她將骨頭丟出去,這時有只母狗想吃魚骨頭,可是卻被婦人扔擲石頭。迦旃延大師看到這一幕時,忍不住笑了出來。

  當弟子疑惑大師爲何笑而問他原因時,他說:「世間怎麼那麼可笑?婦人手中的小孩,是前世她所殺害的大仇人,因爲有這種業力,所以現在投胎成爲她的小孩來討債;而她的父親前世是漁夫,往生後投胎爲魚,被女兒釣來烤著吃;她的母親往生後,投胎成爲一只母狗,去咬她先生的骨頭。」女兒當然不知道這其中的因緣,所以抱著仇人投胎的小孩,烤食父親投胎的魚,扔石頭砸母親投胎的狗,因此大師覺得世間非常可笑。本來應該孝敬的是後兩者,但是一個被她煮來吃,一個被她用石頭打,而應該仇恨的是她懷中的小孩,現在卻成爲她最需要付出關愛的寶貝。

  藏王與公主的因緣

  以前在西藏,藏王赤松德贊也曾發生過類似的事情。國王有個女兒叫蓮花光,長得非常漂亮,聰明伶俐,但是十七歲時,突然生了一場病就往生了。國王非常難過,他問蓮花生大師:「我女兒生爲權勢如此強大的國王之女,又能見到你和菩提薩埵大師,以及許多印度的大師,福報似乎很大,可是壽命卻如此短暫,福報又似乎很淺薄。我無法理解爲何會如此?希望大師給我一個答案」。蓮師說:「她並不是因爲業力清淨,才投胎成爲你的女兒。」

  國王聽了覺得很好奇,想知道到底是什麼因緣?蓮師說:「當我們是兄弟的那一世,在尼泊爾蓋波達塔時,有只蚊子突然咬你的脖子,你因爲無心之過,一掌將它打死了;而你對它的死亡,也沒有什麼痛苦的感覺。因爲這個因緣,它投胎成爲你的女兒,但是卻又在青春年華時就往生,讓你感受失去她的痛苦。」

  親仇之間

  可見從無始以來直至今日,我們與衆生的親仇關系,並沒有真正的定義。尤其脫離了農業時代,慢慢往文明進步的社會,人的雜念不斷增加,這時親情跟仇人的關系,會因爲無常而轉換得非常快速。

  我們可以看到在高科技的工商時代,世間親情愈來愈淡薄,爲了錢財或微不足道的小事,便傷害親人的例子不在少數。又例如有許多父母將小孩當成掌中之寶,萬般呵護寵愛,到後來這些因過度受寵而變得貪得無厭的小孩,反而成爲父母最大的冤親債主。

  我們會發覺,很多會傷害父母的小孩,不是因爲家境不好,而是因爲從小父母過度溺愛,要什麼就有什麼,慢慢形成我行我素的性格。長大後,如果父母有一次沒有滿足他的要求時,他便忘記了父母親已經對他付出成千上萬次,于是他可以用最後一次的沒有付出,將父母當成是世間上最大的仇人來傷害。

  有種人,你對他好一百次之後,絕對不可以再對他不好兩、叁次,因爲他會藉由後面幾次對你的不滿意,而將之前你對他無數次的好,一筆勾銷,這就是親人和朋友。另一種人你可以對他不好一百次,但是只要對他付出一、兩次,他就會感激不盡,那就是仇人。其實要滿足自己不喜歡的人是最容易的,你平常對他沒什麼好話可說,有一天你講了兩、叁句好話,他就滿足了;可是好話講太多時,親人反而會將你的話當成花言巧語來看待。

  昨天是最親密摯愛的親人,今天可能是傷害的最大來源,而且往往會是最深最難以承受的傷害。因爲我們投入了太多的心思,于是希望對方會以同等的付出回報;而當太多的奢望無法如願實現時,隨之而來的傷害就會愈大。當然不可否認這種付出,其實就是一種愛,但這是一種執著、無明的愛;這種缺乏智慧的付出,回報常常會是負面的結果。對于親人,當然需要去關愛,但是關愛的前提是必須將過度的執著放下。很多時候,就是因爲關愛已經變成一種過度的執著,所以當家人受到了傷害或遭遇困難時,我們會覺得比自己不順遂還要痛苦。其實,這也可說是真正的冤親債主;你對他因關愛而産生的痛苦,就是一種還債。

  有時也可以發覺,以前的仇人經過一段時間後,反而成爲幫助自己的大恩人。此外,在修行上,仇人也可能會是個大助緣。很多學佛者、修行人,或是能反觀自性者,在心靈上進步提升的動力,大部分來自于這些令自己厭惡的人、事、物或環境。因爲在這種處境中,可以更清楚地觀察當心遇到逆緣時,所生起的波浪到底有多麼驚人,並藉此作爲調伏己心的助緣。

  親人或仇敵與我們的關系非常明確,比較容易分別,還有一種是和我們關系較小,介于親仇之間的中間人;在我們和衆生的關系裏,這種人居多數。

  但是,無論是親人、仇人或者中間者,無始以來,在不停的輪回中,一定都當過我們的親人,所以應該學會平等地視同于今世的父母,或是最親的家人來看待。因爲你現在最瞋恨的人,也許在前世他對你有著大恩德;而與你無關的陌生人,或許是你和他的業力已經清淨了;但是你應該有所付出的親人,卻可能是來討債的冤親債主。就像現在的小孩,跟父母要什麼有什麼,直到父母死亡時,甚至都還希望棺材或靈骨塔的花費能少一些,多留些錢給自己。

  令人感歎的例子

  以前,我有個弟子,幾乎每天都上班,也沒有什麼快樂而言,因爲成天忙著照顧工廠或家務事,就這樣一直忙碌到往生。往生的時候快樂嗎?一點都不快樂!因爲孩子們爲了家産的分配,不願意他太早離開,于是每天都請醫護人員替他打強心針延長生命。甚至到後來他希望往生,卻因爲有一些遺産分配的問題尚未解決,于是子女又請醫護人員爲他打了強心針,勉強維持他的心跳。我看著他在痛苦中掙紮著,又因爲病重而無法開口說話,就在這種無法自主的過程中,忍受病苦折磨而往生。

  從他應該自然往生,到真實往生,足足拖了二十幾天,幾乎都是靠打強心針來維持心跳。病人受苦的情形,連我們外人看了都很不忍心,但是建議他的子孫讓他自然地結束生命也沒有用,因爲他們說:「我們還有很多家産要處理,沒有處理好之前他不能走。」我們還能說什麼呢?只能搖頭感歎世間人怎麼會如此貪得無厭,已經有那麼多財産遺留下來了,卻還希望擁有更多。

  一生中,如果對父母如此無度的索求,雖然可以享受父母所給予的一切,但是來世就會變成負債者而必須不斷地付出。如果你對親人會有:「到底我欠了他什麼,所以要被這樣對待,要這樣付出?」的想法時,就要想想可能是你前世欠對方的債務,因此今生要來了結此因緣;而現在他對待你的方式,就是前世你對待他的方式。

  平等觀非愚癡

  對于衆生應有的態度,古人比喻爲「猶如婆羅門施舍一樣」。婆羅門布施的時候,只要坐在他家門口,無論是富人或窮人,他都會一視同仁的平等布施。如果未能做到平等舍,不太可能做到真正的慈與悲,所以要先放下對親人的貪戀,再放下對仇人的瞋恨,而後能夠平等看待,才能對他們産生真正的慈悲。這就是爲什麼四無量心要先觀修「舍」。

  但是,如果認爲平等看待衆生,就是對親仇沒有感覺,反而變成對親人或仇人完全麻木,就是貪瞋癡的癡,這是無明。然而,平等舍的真義是對每個衆生都平等看待,希望他們都能脫離煩惱跟痛苦,得到且永遠擁有同等的快樂和福報。所以平等舍可以消除我們的愚昧。

  漸進的改善

  一開始要將不喜歡的人,以慈悲當成自己的父母親,偶爾想一想或嘴巴說說比較容易,真要實踐時,會發覺很難做到。所以我們可以采漸進的方式,將不喜歡的人,先平等舍地看待,看成是不相關的陌生人,不要對他們執著「不喜歡」的想法,讓自己減輕厭惡的情緒。慢慢的,當你心態平衡了厭惡的情緒後,再繼續觀修、實踐,漸漸就可以從內心真正認同他就是自己的親人,也因此不管對方怎麼壞,都應該對他慈悲。如同很多父母對表現不好的兒女還是一樣慈悲,和其余的兒女一樣平等看待。能夠這樣慢慢改變,我們的瞋恨心就可以漸漸地導向善的方面。

  

《滋長菩提心——四無量心 1 立足于平等舍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