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妙寶菩提心6

  妙寶菩提心6

   轉逆境爲道用

  因爲有了利他之心,所以還在凡夫地的佛陀每次造了惡業之後,都會因爲對其他衆生的慈悲心,使自己得到暫時的解脫。如此累積下來,佛陀最後明白了「把利益功德給予衆生,把失敗給予自己」是最好的解脫方法。這就是靠菩提心作自他交換,到最後受益的變成是自己。

  如果平常能多練習發出自他交換的菩提心,身體如果有疾病,也很容易就會從病痛中得到解脫,而不是病情會加重。就像佛陀的前生一樣,頭上的輪子,讓他的腦漿一直往外噴灑,受那麼大的痛苦,他只要發願「讓所有衆生的痛苦,都轉移到我身上來」時,痛苦不但不會增加,反而會消失。

  所以,當我們身體有疾病時,要去想「希望所有衆生的疾病,都轉移到自己身上」,身體很快就會複原,而不是病痛會增長;心中有痛苦時,也會很快從中得到解脫。如果遇到妖魔鬼怪的傷害等等,也沒有一個方法會比自他交換的菩提心更殊勝,因爲它可以使你馬上得到解脫。所以,我們應該盡力讓不好的心思馬上放下,時時刻刻修習自他交換,業力自然會隨著願力而清淨,病痛會消失,心態的不平衡,也會很快一掃而空。當然,如果能夠達到最殊勝的成就最好,若是無法達到,至少心靈和肉體上的煩惱會漸漸減少或淨除。

  不會有副作用的

  但是,你可能會擔心如果這樣做,別人的災難和病痛會不會真的轉移到自己身上?有人做這樣的交換法後,這邊也痛、那邊也疼,好像別人的病痛真的跑到自己身上了。以前我有個弟子,是個律師,我教他做自他交換法。他真的非常虔誠,每次到醫院附近,就這樣去觀想,看到病人也是這樣觀想,可能是心理作用,後來他覺得滿身都是疾病,就是無法遣除。恰好我去尼泊爾,他找不到人可以詢問,于是每天就面對著律師事務所前面的一棵大椰子樹,觀想衆生所有的痛苦到自己身上之後,將病痛全部送到椰子樹上去。結果,好好的椰子樹不到兩個月從頭到尾全都幹枯了。當然,這也是他慈悲能力的象征。但是,對我們而言,就像上述佛陀本生故事所記載,不會因爲這樣做,而把他人的病痛轉移到自己身上。其實這是心理作用,實際上也不會如此,除非有一天,你真的有能力實踐如實的自他交換,才有可能。

  他比自重

  第叁種是「他比自重」,這就需要更大的發心。無論我在輪回中或墮入地獄,遇到痛苦或生病,面臨損失或失敗,遭遇任何違緣我都可以忍受,同時希望所有衆生的痛苦,都成熟在我身上,我所有的安樂和福報都完全成熟在他們身上。剛剛是自己和衆生交換,現在則是完全不考慮自己,只爲衆生著想,甚至可以犧牲自己所有的利益、快樂、財富、勢力,願意赴湯蹈火,乃至犧牲自己的生命都在所不惜的心態,就是「他比自重」。

  佛陀本生傳之叁

  釋迦牟尼佛的前世,曾轉身爲蓮花國王。有一次,國內出現了一種傳染性的疾病,很多人因此失去性命,而許多醫生卻都找不到可以醫治的藥方。最後,有個醫生告訴國王,只有一種叫若合達魚的魚肉,才能使百姓從傳染病中得到解脫。可是,很不幸的是這種魚已經絕迹了,國王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難過。因此,在一個初八的早上,他沐浴之後,穿上一件幹淨的衣服,接受齋戒般的受戒,供養十方諸佛菩薩後,祈禱並發願:「希望我死後能馬上投胎爲已經絕種的若合達魚。」這樣發願之後,便到皇宮頂處往河中縱身一跳。跳下去後,國王馬上就變成若合達魚。這條魚來到岸邊,開口以人類的語言對人民說:「我是你們的國王,你們趕快來食用魚肉。」當大家切魚肉時,切完左邊切右邊,切右邊時,左邊長出肉來,切左邊時,右邊長出肉來,切完一面,就翻過來切另一面,就這樣治愈了很多人的疾病。

  藏王智慧光的例子

  在古代也有很多人爲了他人的利益願意付出自己的性命。西藏有個智慧光國王便是如此。爲了要讓佛法引進西藏,雖然他被關在牢獄,卻囑咐西藏人不可以用黃金贖換他的生命,要將黃金用來迎請印度高僧阿底峽尊者入藏弘揚佛法。最後他爲了佛法而犧牲了生命。他的想法是衆生因佛法而得度,失去我一條生命不算什麼;衆生的利益才重要,我的生命一點都不重要。這就是完全的「他比自重」。在佛的本生傳記中有很多這樣的故事。

  從平時做起

  「自他平等」、「自他交換」,或是「他比自重」,都是非常殊勝的學處,但是要在我們心中真正生起,也不是一件容易事,所以需要一次又一次地練習。至少我們先用觀想的方式,慢慢地做,先從自己做得到的地方開始。比如開車遇到搶道路時,我們將車停一停,讓對方先通過,也是「讓他比我們更重要」的「他比自重」的修法。類似這種方式,讓小小的善行一點一滴累積下來,漸漸地,就可以變成像上述那種大菩薩行。有了爲衆生可以放下一切自私的想法,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,象這種願菩提心,于佛說《妙臂請問經》中提到:「在自己心中産生願菩提心時,不管在睡覺中或放逸時,福德仍然會綿延不斷的産生,而且廣大無邊到遍滿整個虛空。」更何況是在行菩薩道,而這也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努力的課題。

  現在雙手合掌回向,希望以上所講的這一切,能在我們的心靈真正産生出來,而且能在內心與我們永恒常相伴隨,直到成佛爲止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