妙寶菩提心3
自受戒的方式
自己受菩提心戒時,可以觀想皈依境,將傳承上師、賢劫千佛和所有的菩薩、羅漢、佛經和護法,觀想在自己前面的虛空中,成爲我們的證人。接著,思惟天下一切的衆生,無始以來到現在爲止,沒有一個衆生不曾當過自己的父母親。而每個衆生當自己的父母親時,無論以何種方式疼愛小孩,那種無私的奉獻、慈悲的精神,與我們現世的慈父、慈母毫無分別。他們將一切最美好的受用都給予我們,爲了鍾愛的兒女們,甚至甯願放棄自己的生命;但是,現在他們正在輪回中受苦。苦的來源是無明,如同烏雲將陽光遮住,無明將他們本具最純潔的心,從頭至尾地完全遮掩。當心已失去最純潔的一面時,對善惡的舍取毫無主導能力,完全被自己的妄念和雜念牽著走。
我們有長期引導自己走向成佛之路的善知識在周邊陪伴著,但是他們卻沒有這樣的福報;我們有煩惱、恐懼,可以向佛菩薩祈禱,向傳承上師們祈禱,但是很多衆生正陷于這樣無依無助的處境,卻沒有這樣的因緣。不是佛菩薩沒有慈悲心,而是因爲他們的祈禱心及虔誠心都不存在。他們猶如行走在茫茫沙漠中的盲人,備受煎熬,卻又不知何去何從。如果我們是他們的親人,怎舍得將他們抛棄在這樣的苦海中沈浮,在茫茫沙漠中受炎日的燃炙而受苦呢?
目前能帶領他們解脫的,就只有學佛的我們,因此,我們要想:「我一個人解脫有何意義?爲了所有的衆生,往昔諸佛菩薩如何面對衆生而發大乘菩薩心,我現在就要學他們如此發心,希望在輪回中沒有任何衆生遭受苦難,而爲了讓他們脫離憂愁、煩惱、悲傷、病痛,我要度他們。」要不斷地、真心地如此去思惟。
接著,我們面對前面虛空中的諸佛菩薩們,努力精進地念發菩提心文——
「火!種種顯現水月幻化相,
輪回相續漂泊衆有情,
自心光明法界中休息,
發四無量大乘菩提心。」
皈依境中的上師叁寶,不是自己的造作所幻化,而是如彩虹般明朗地顯現,但是沒有可以觸摸的實體存在。在修行過程中,發心要跟念誦配合,同時觀想衆生的痛若,以及利益衆生的方法,如此實修至少十萬遍。當然,每個人一天的時間規劃有所不同,可以衡量各自的時間作進度安排。修發菩提心時,要將自己的身、口、意完全地投入,盡力念誦發菩提心文。當要下座時,可以觀想皈依境上所有的諸佛菩薩,慢慢的化爲光,融入最中央根本上師的心中,接著,上師也化爲光融入自己的身體。此時可以觀想所有諸佛菩薩菩提心的加持力,已經完全融入到自己心中,希望可以讓真正的勝義菩提心,從我們的心中産生出來。
治心病的萬靈丹
佛傳了八萬四千種法門,重點可歸結爲「諸惡莫作、衆善奉行、自淨其意、是諸佛教」。佛法可說是非常廣大深奧,因爲光是厚厚的大藏經,只是翻一翻也要花我們很長的時間。然而,佛法也可說是非常簡單,因爲重點只有一條,就是不可以傷害衆生,這也是所有佛法的精華。
能醫治千百萬種病的萬靈丹,就是菩提心,它是非常殊勝的寶物。九百多年前,印度佛教大學者——阿底峽尊者將它稱爲至妙寶。有這樣一種精華之法就可得解脫,若是缺乏這種菩薩之心,絕對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得到解脫。因爲我們要累積福報,必須依賴慈悲與菩提心。慈悲心與菩提心,只是對衆生心態大小的差別,即使是羅漢也要有對衆生的慈悲心,如果不依靠衆生,福報絕對無法增長。
菩提心的奧妙
要透徹的忏悔業力,必須依賴對衆生的慈悲,因爲業力是緣衆生而造作。爲了要消業障、累積資糧,于是我們觀想意念佛菩薩或持咒,如此不斷地精進,最後能慈悲、智慧雙運而成佛。在過程中一切的善巧,是爲了讓純正的菩提心能夠如實生起,而且堅固地于心中不斷增長。沒有任何法門可以不依賴菩提心便可成佛,絕對沒有。如果擁有菩提心,持咒持錯了,觀想觀錯了,念經念錯了,甚至不會念經都沒有關系,到最後你還是會成佛,因爲你的心本來就是具備佛性。念經、持咒、觀想這些善巧,是爲了讓我們透過對衆生的慈悲,以淨化自己的內在,進而能讓勝義菩提心産生出來。勝義菩提心産生時,也就是當菩提心達到遍滿一切,對每一個衆生遍知的智慧及慈悲都是一體雙運的。
當你擁有菩提心時,無論修任何一種法,不管表面是以小乘、大乘或金剛乘的方式來修,或是只會持咒、只會觀想,最後都會成就佛的果位;倘若沒有菩提心,無論表面修的是大圓滿、大手印等深奧的法門,或是淨土等等法門,都無法成就圓滿菩提。甚至最終這些修持,可能會變成妖魔鬼怪的來源,因爲心中沒有佛的心、菩薩的心時,所修持的一切,只是爲了達到自己世俗的權力、欲望,或是某種幻想的境界而修。然而,當一個人具備菩提心時,修行自然而然會走上正道。
所以我們可以用是否具備菩提心,來觀察自己有沒有誤入偏差的修行道路。一生中我們最需要去努力的修行,就是讓菩提心從心中生起並增長。能産生永恒不退轉的菩提心,當然最好,如果我們目前尚有困難做到,就盡量每一天好好地思惟菩提心的真義。
阿底峽尊者的例子
藏傳佛教的經典裏提到,對于傳授自己菩提心,也就是讓我們進入大乘佛教的傳承上師,比任何一個傳授其他決竅的上師有著更大的恩德。阿底峽尊者到西藏之前曾到印尼去學佛。在現今印尼東爪哇婆羅浮屠的地方,有位高僧叫做金洲大師,是阿底峽尊者衆多的上師之一。阿底峽尊者到西藏時,有人請示有關他的上師們的事迹行誼。當阿底峽尊者提到上師的尊名時,會雙手合掌放在胸前,但是當有人講到金洲大師時,如果戴著法帽,他會將法帽拿下來,隨後雙手合掌,放在頭頂上,一面流淚一面說著金洲大師的尊名。
弟子看大師提到不同的上師有不同的反應,就問他:「上師,你是不是對你的上師有不同的看法?他們的修行是不是有高低之別?」他說:「沒有,我每位上師都是成就者,他們的修行以及成就沒有高低之分,但是對我的恩德有大小之別。我現在心中還能保有一點點的菩提心,完全是靠金洲大師傳授我菩提心的加持力。就這一方面來說,他的恩德是無與倫比的。」
外相是假,心是真
身爲大乘佛教徒,我們常常只是口頭上自稱爲大乘佛教徒;然而,是不是大乘佛教徒,跟外相上是否聽聞大乘之法,其實沒有太大的關系。大、小乘佛教徒關鍵性的差別,在于內在是否生起菩提心。發菩提心,若只用頭腦想一想,是比較簡單的,能在心中真實生起,的確不容易。讓菩提心能從我們心中真正生起,播種紮根,並開花結果,這是比較重要的,否則光用嘴巴說說,當成口號,是沒有多大的意義的。
同樣的,並不是聽了密法就是金剛乘的弟子,聽小乘之法就是小乘的弟子。當心中有著爲了讓所有衆生成佛,而來學大乘之法的菩提心,即使外相上持守小乘戒律,我們也是大乘修行者;如果內在是具備讓所有衆生馬上離苦得樂,即時成佛的密乘式發心,外在用小乘式的戒律來約束自己,我們還是金剛乘的修行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