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妙寶菩提心2

  妙寶菩提心2

  世俗菩提心

  世俗菩提心又可分爲「願菩提心」和「行菩提心」。寂天大師說過,「願」和「行」的差別,有如「想」走與「正在」走的不同。

  如果要從這裏到印度菩提迦耶(佛成道的地方)去朝聖,必須先有「我應該計劃去印度朝聖,爲了達成願望,我要下定決心,絕對要到達目的地。」的想法,這種想法就是「願力」。爲了利益衆生,我們會想:「我一定要去利益衆生。」發這樣的願,就是「願菩提心」。

  「願」只是想,有動作才是「行」。那我們要有什麼動作呢?要去菩提迦耶朝聖,一定要先領錢、買機票、准備行李、並搭上飛機往目的地的方向飛去。當這些動作已經確切地實行了,稱爲「行」。同理,「行菩提心」不只是「想」利益衆生,還要實際付出行動。當念經、持咒、守戒、上供諸佛菩薩、下施六道衆生或聞思修佛法等,已經在生活上如實地修學,便稱爲「行菩薩道」。

  「爲了利益衆生,我應該去付出」的菩提心,要長時間地在心中産生;而且爲了讓發心不會只是單純的思惟而已,要一而再,再而叁地付諸行動,久而久之,我們對「願、行」菩提心就會很熟悉,會習慣于利他的思想和行爲。透過實修,漸漸的,就會對于我們所要度的衆生、能度衆生的自己、諸佛菩薩的淨土(所要到達的地方)或娑婆世界(所要離開的地方),以及讓衆生成佛的妙法等等,從執著這些爲「實有」,慢慢開始淡化、放下,到後來可以如夢如幻的看待。

  由世俗進入勝義之門

  目前我們大部分都走在「資糧道」上,只能以如夢如幻的方式行菩薩道。這樣的「願」和「行」,在世俗谛上,無論我們努力付出了多少,所成熟的福報都是「有漏」的;但是,在真正理解空性正見--勝義谛之前,這就是世俗的空性。這個過程所累積的福報就是資糧,讓這些資糧愈來愈充實時,就進入「加行道」。之後,當能夠理解這些都沒有實體性,也就是對空性有所證悟了解時,稱爲「見道」。「見」是指見一切諸法的本質,一切諸法皆空的道理,這才是「勝義」。一直到離所有言語戲論可以形容的空性智慧,赤裸裸的顯現在心性上時,稱爲勝義菩提心。

  寂天菩薩雲:「世俗與勝義,許之爲二谛;勝義非心境,說心是世俗。」而真正的勝義菩提心,是靠世俗中的「願」與「行」菩提心而證得。吉美林巴大師說:「要累積無邊資糧,清淨自己業力,並依賴成就的上師們,才能理解真正的勝義,依靠其他方法是愚昧的。」當我們的業力尚未清淨、資糧不具足時,任何成就都達不到,在佛說《總集經》中提到:「在福慧二資糧未圓滿前,是無法證悟神聖勝義空性。」就像大乘的六波羅密,念佛往生西方淨土等等的法門,也是要累積無邊的善根;而這些善根,就是因累積廣大資糧而得以增長的。因此,要真實理解勝義,當然需要足夠的資糧和福報。

  霧裏看花談勝義

  寂天菩薩雲:「若實無實法,悉不住心前,彼時無余相,無緣最寂滅。」因此,勝義是無法靠言語說明的,若想用世間的言語講解來讓你透徹了悟勝義,是不可能的事,自古亦雲:「要講此勝義,佛舌也難言。」勝義可以比喻,可以講解,而一般語言能表達的「如夢如幻地看待所有一切」,是象征性的勝義;對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而言,這就是勝義。然而,這並非真正究竟的。真要徹底在個人的心靈上悟得究竟的勝義,先要靠理解,並以如夢如幻的方式看待萬物世事之後,再切入自己的實修而證得。

  受持菩提心戒

  受菩薩戒時,傳戒的上師們靠傳戒的儀軌讓你發誓:「從此爲一切衆生發菩提心。」同時,告知所有天人、阿修羅、以及六道其他一切衆生,從今以後你要當佛子,誓度所有衆生,令天人、阿修羅等皆大歡喜。這樣靠上師傳戒引你進門,使自己發誓受戒,是你的初發心。

  受戒的對象

  透過上師和上師傳戒的儀軌,或是自己獨自在諸佛菩薩面前發誓,修習受菩薩戒的儀軌,如此受戒便有了發誓的對象。無論發誓的對象是佛菩薩或是上師,目的就是要讓自己有慚愧之心去反省,因爲受戒發誓之後,你要承擔的是自己對所有衆生發了願力的責任,而監督你有沒有實踐願力的證人,就是所有的諸佛菩薩以及傳承上師們。看到諸佛菩薩或上師的法相,自己發了誓願卻未能實踐,要有所慚愧,因爲當你發出如此殊勝的心時,很多的業力自然清淨了,許多的福報也都增長了。所以,當然也要想到如果沒有做到時,應該要有的愧疚感。

  一再地受持

  透過儀軌會讓你生起菩提心,更重要的是非但不能退失,還要愈來愈往上增長。因此,無論何時,要不停地接受菩提心戒。這與小乘的戒律不一樣。當我們受五戒、十戒,比丘戒、沙彌戒等等戒律時,只受一次戒,當時你發誓要守戒,如果破了戒就像碗破了,複原時也會有殘缺。可是菩提心戒是爲了要讓你對衆生的廣大能量,一再又一再的培養,所以應該天天受戒,而且任何時刻都可以自己受戒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妙寶菩提心3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