妙寶菩提心1
開宗明義——菩提心
菩提心的藏音是「蔣秋森」。「蔣」是「掃除」,「秋」是「擁有」,「森」是「心」。「蔣秋森」的意思是:爲了天下所有的衆生,遠離所有的痛苦,獲得正等覺佛果位。《現觀莊嚴論》中提到:「發心乃爲利他故,欲求正等覺菩提故。」
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基礎,而大乘發菩提心的本體,就是要特別實行爲利他而希求正等覺的菩提。我們要學會以菩提心做爲修行的基礎。如果沒有菩提心,不管虔誠心、出離心有多強,個人的修爲還是會和自私的念頭混在一起,所以,不會變成成佛的因。有了菩提心,即使只做了一點點的功德,例如只是一句短短的六字大明咒,或是一個簡單的佛號,都將轉爲成就無上菩提的來源。當修行功課圓滿後,將一切所作的善事回向給衆生,將會變成無量的功德。
發心更要不斷增長
西藏有句話:「生起菩提心比發菩提心更重要。」「發」菩提心是指刻意地在心中發願。這種偶爾想想的菩提心,可能隨著種種因緣的聚合而忘失,不能在心中紮根。但是,先發菩提心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,如果沒有發菩提心的話,就不會有生起菩提心。而「生起」菩提心是指能夠自然在心中生起菩提心,且長時間存在心中,不會因爲因緣的改變而忘失或退轉,而且能不斷增長,並付諸于行動。這也是祈願文中「菩提心爲至妙寶,未生起者願即生,已生慎勿令退失,並願增上善無盡」的意思。倘若菩提心不夠穩固,那麼當面對衆生、面對現實的挫折時,就會退縮。
如果自己心中尚未生起菩提心,希望能讓它自心中産生;如果你的心中已擁有菩提心,應該要讓它永恒穩固地存在心中,而且還要讓它愈來愈往上增長。
菩提心的類別
一、依心力大小來分
菩提心因個人心量的大小,可分爲叁種不同的發心:一般膽量者的發心、中膽量者的發心、大膽量者的發心。
一般膽量者的發心,稱爲國王式的發心。一個人想當國王時,會想方設法先凝聚大衆的力量,讓很多人在他的領導之下爲他服務,並靠著這群人的強大力量,去消滅不利于自己建立政權的因素,使自己成爲國王;因爲擁有了國王的地位,他才能以自己的權勢,給予百姓國泰民安的生活。在這個過程中,首先是以增強自己的能力爲主,當擁有強大的權力之後,再來利益大衆;這種心態稱爲國王式的發心。換句話說,在自己未成佛之前,我們會想:「我要度盡所有的衆生,但是,如果我自己沒有成佛,連自己都無法調伏、都救不了,那麼要調伏衆生,利益衆生就會有困難。」所以,有這樣想法的人,會希望自己先成菩薩、先成佛,等到成佛之後,有足夠的能力調伏利益衆生時,才去度衆生。這是第一種心態,又稱爲下士道的發心。
中等膽量者的發心,稱爲船長式或船夫式的發心。一個船夫要將許多人渡到海的另一邊,必須先將所有的客人安置在他的船上,而他手上掌握的舵輪,也就是方向盤,是船客生命的保障。駕駛船只時,船長必須想方設法不去碰到暗礁,安全地將船開到彼岸去,才能讓船上的客人和自己安全地到達目的地。此種發心是:「我先成佛,好像愧對于衆生,可是我晚成佛,膽量上又不太足夠,所以希望我和天下所有的蒼生一起修行,直到有一天到達彼岸,一起成佛。」這樣的心態,又稱爲中士道的發心。
最大膽量者的發心,稱爲牧人式的發心。一個牧人,不管是牧羊或是牧牛,他必須先選擇不會有野獸來傷害牛、羊的肥沃草地。找好草地之後,他會走在牛、羊群後面,將他們趕到安全地方去放牧。也就是說,自己找到成佛這條道路之後,會用心保護這條成佛之道,不讓它受到貪、瞋、癡、嫉妒、傲慢,以及世俗中的雜念、妄念等等這些野獸的侵害,並將成佛的所有方法、訣竅,以及能爲自己帶來所有福報的肥沃草地,給予衆生,讓衆生走在自己前面,希望他們都能提早成佛,直到一切地獄空、輪回空,自己走在後面,再跟著衆生一起成佛。這種心態是最上上的大膽量者,又稱爲上士道的發心。
在這叁者之中,國王式的發心也稱爲大許諾式的發心,就是向衆生承諾,在自己成佛之後一定會救度他們,以如此的菩提心,靠衆生的力量先讓自己成佛。這就像偉大的釋迦牟尼佛、阿彌陀佛,或許已經成佛的佛都是如此,在他們成佛之後,再來廣度無邊的衆生,讓他們成佛。
船夫式的發心又可稱爲殊勝智慧的發心,例如彌勒菩薩。
最廣大的牧人式發心,就像文殊菩薩,或地藏菩薩的「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」,或是觀世音菩薩發誓「要度盡所有一切苦難衆生,衆生成佛之前,自己不成佛。」這一類的發心。釋迦牟尼佛還是凡夫俗子時,他們就已是十地的菩薩;現在,釋迦牟尼佛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修行,已經成佛,但他們還是菩薩。目前,我們還是凡夫俗子,在這裏聽聞佛法,有一天當我們成佛時,他們還會是菩薩,因爲所有的衆生未成佛之前,他們的願力會一直跟隨著衆生,所以不會成佛。當然,在「意」上,這些菩薩早已是佛了,只是外面所顯現的相,會隨著他們的願力來陪伴衆生。
前面所述的叁種不同心量的發心,我們平常發菩提心時,就要選擇其中一種。如果你的膽量足夠,就要想:所有的衆生先成佛,我再成佛;如果你的膽量沒有那麼大,就可以發願和衆生一起成佛;倘若還是無法這樣發願,那就想:我先成佛,爾後再來度衆生。每天都要以此當作修行的願力來努力實踐。
二、依地道功德來分
如果以修行上的「地」和「道」來區分,在資糧道上的發心,稱爲「勝解行發心」;從初地到七地菩薩的發心,稱爲「清淨意樂發心」;八地到十地菩薩的發心稱爲「異熟發心」;成佛時稱爲「斷惑發心」,斷了疑惑的發心。
叁、依本質來分
若以菩提心的本質來分,可分爲「世俗」和「勝義」兩種菩提心。所謂「世俗」,就原文來說,具有「一切都是假象」的涵義;「勝義」則有「真實、神聖」的涵義。而「谛」是指「真理」。所以,「世俗谛」是「假象的存有」,是不究竟的真理;「勝義谛」是「存有的實相」,是神聖的究竟真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