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節3:廣大善巧的發心
在密續《叁相燈論》裏提到,「一義亦不昧,不難方便多,是爲利根故,極勝秘密乘。」金剛乘有很多累積資糧的善巧法門,可以在根本上轉變我們的意識和欲樂,不用作極度的苦行,也可以證果。所以,我們在聽法或修法的時候,要依法如法觀想,練習轉換心識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
◎上師與弟子的心傳
在金剛乘的傳承中,從最原始清淨的普賢王如來至今,上師和弟子心法相傳的方式,略說有以下叁種:
1.聖者意傳
「聖者意傳」是普賢王如來和弟子之間心法傳承的方式。普賢王如來和他所有的弟子們,在修行的過程中,同時證悟叁輪體空,刹那一齊融入法界,上師和弟子間沒有經過外在或中間的任何媒介,相互以他心通一起證悟成佛。
2.持明標傳
「持明標傳」中,上師與弟子之間,不需要很多的言語說明,只以象征性的方式一表達,弟子很快就頓悟解脫。例如上師對弟子見機作一個動作,敲打一下,或大聲吼一下,弟子就體悟上師的意,和上師無二無別,上師有多少成就,弟子就成就多少,這類方式稱爲「持明標傳」。蓮花生大師傳授大圓滿的心要給二十五弟子以後,因衆生福報的式微,這種方式已經慢慢消失了。
3.補特迦羅耳傳
「補特迦羅耳傳」,是人與人之間的口耳相傳,是目前還保留得很好的傳承方式,也就是所謂的「口耳傳承」。比如現在大家先修好前行,經過上師的觀察和認可,上師會直接親口教授,直指心性的精華心要訣竅,我們經由親耳聽聞,思惟體悟而得解脫。「大圓滿口傳」,就是這種方式。
◎五圓滿的觀想
在金剛乘教法的傳統上,聽法者要具足「住處的圓滿、上師的圓滿、眷屬的圓滿、法的圓滿、時間的圓滿」等五種觀想,不要將上師當作是一般凡夫,也不要將傳法的所在,當作是世俗之地。在修法時,也都要具足這種五圓滿的觀想。以觀想轉化心識的發心,就是廣大善巧的發心。
1.住處的圓滿、上師的圓滿、眷屬的圓滿
關于住處的圓滿、上師的圓滿、眷屬的圓滿,我們做以下觀想:
普賢王如來觀
我們可以觀想身處在密嚴刹土;宣揚佛法的上師是圓滿的法身佛——普賢王如來;自己和聽法大衆,自性是「聖者意傳」或「持明標傳」的勇父、勇母等男女本尊衆。
蓮師淨土觀
我們也可以將所處的地方,觀想成蓮花生大師的淨土——吉祥銅色山蓮花光宮殿;傳法的上師是真實的蓮花生大師;自己和聽法大衆自性是蓮師的八大持明弟子、二十五位成就弟子,或是勇父和空行等眷屬。
金剛薩埵淨土觀
我們也可以觀想聽法所在之地,是金剛薩埵的淨土——東方的現喜世界;觀想傳法的上師是金剛薩埵;自己和聽法大衆自性是金剛部的菩薩們。
阿彌陀佛淨土觀
如果我們很習慣觀想西方極樂世界,也可以把現在所處的地方,觀想成阿彌陀佛的淨土;宣揚佛法的上師,是真實的阿彌陀佛;自己和聽法大衆自性是西方淨土蓮花部的菩薩或天人衆。
2.正法的圓滿
我們心中要明白,現在所聽聞的法,是正法中的大乘教法,是正法上的圓滿。
3.時間的圓滿
同時,我們也要清楚認知,*輪本常轉,時間永恒,相續不變,現在正在傳法之中。這是時間上的圓滿。
◎本體清淨
觀想就像是在心中先畫好修行的藍圖一樣,可以直接轉變我們的業力,以上五圓滿的觀想,其實是一種善巧。
一般初學者不習慣觀想,會認爲現在所處的地方怎麼可能是極樂世界?我們要明白,作這些淨觀,並不是勉強自己將不清淨的一切,勉強觀爲清淨的;也不是要我們硬生生地,強迫自己幻想出一個本來就不存在的世界。而是在根本上,認知諸法本性是清淨的。自己所處的世俗地,本體上是佛的清淨刹土;上師本體是真正的佛;我們凡夫身,自性本體也是本來清淨的啊!
就像天上布滿烏黑的雲層,將太陽遮蔽了,太陽在烏雲頂上還是一樣光明燦爛,太陽不會因爲我們看不見而不存在;當烏雲散去以後,太陽還是一樣向大地放射光芒;一樣的道理,我們每個人本具佛性,只因在二元對立的分別識中,被無明的客塵汙染遮住了,無法理解本體自性,但不代表佛性不存在;如果我們業障完全淨化了,了悟諸法實相,本來始終不增不減、不垢不淨、不生不滅的時候,現前就是西方極樂世界。
心淨國土淨
佛經上說,同樣的一杯水,天人看來是一杯甘露;凡人看來是多用途的水;旁生道的衆生看來,只可以用來解渴洗身;餓鬼道的衆生看來,是一杯化膿的血水;地獄道的衆生看是熾熱銅鐵溶化成的漿汁。這都因衆生不同的業力,不同的執著,而産生的錯覺所致,並不是水的本身有什麼變化。
有些人不明白《阿彌陀經》上,爲什麼形容西方極樂世界,要用珍貴的黃金七寶種種裝飾來莊嚴呢?因爲在世間上的人,最貪愛的就是金銀珠寶,運用世人最執著的東西來吸引衆生,前往可以成就的淨土。其實,如果真的走在黃金鋪地的大地上,說不定很刺眼呢!因此,西藏有一位著名的高僧根登瓊佩說:「如果佛陀出生在西藏,可能會以好幾丈高的酥油桶,來形容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!」因爲西藏人認爲酥油很珍貴嘛!
至于諸佛淨土和我們所處的娑婆世界,有什麼分別呢?事實上,如果請阿彌陀佛住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,一定會覺得和西方極樂淨土一樣清淨。地藏王菩薩說:「我不入地獄,誰入地獄?」因爲他已經成就了,以他的願力和發心,他到地獄根本不會爲地獄衆苦所苦。對佛菩薩們來講,他們所看到和感受的,完全是清淨莊嚴的世界。
那麼,要怎樣才能達到佛菩薩這樣的境界呢?當然,就要靠修行了!修行,就是練習修心,淨化無始以來所有的惡業,盡力累積福德與智慧資糧,這些都是要經過長時間的培養和修練。在修習的過程中,觀念和心識的轉換是很重要的。不管是淨土也好,娑婆世界也好,一切顯現都是隨著自己的業力而變化。
我們修行,就是要學會轉化凡夫的意識和心態。因爲我們已經熏染了娑婆世界中煩惱的業習,並且形成一種固著的習慣而不自覺。如果經過修行,將心識逐漸淨化,轉成佛菩薩的心時,自然會感受到諸佛淨土的清淨與莊嚴。所以,我們在聽法或修法的時候,對住處、上師、眷屬、法和時間,作此淨觀,功德才會圓滿。
◎上師恩德高于佛
所以,無論是聽法或修法的時候,我們要根深蒂固地清楚認知,傳法上師是叁寶(佛、法、僧)、叁根本(上師、本尊、空行)和叁身(法身、報身、化身)的總集,是所有諸佛菩薩的總集尊。
上師的意是佛陀,語是佛法,身是僧衆。所以,上師的身、語、意,是佛、法、僧叁寶的總集;
上師的身體外相是上師,語句所傳達的法是本尊,意爲空行,所以,上師也是上師、本尊、空行叁根本的總集;
上師的身體外相是化身,所傳達的法音是報身,意則是法身,所以,上師也是法、報、化叁身的總集;
上師是過去諸佛的化身,現在諸佛的補處,未來諸佛的泉源,所以,上師是所有諸佛菩薩的總集尊。
對我們來說,最殊勝的上師當然是本師釋迦牟尼佛,但是釋迦牟尼佛已經涅槃了,我們無法親見,但我們可能曾經生在佛陀當時弘法的年代,所以現在還有機緣學習佛陀所傳下來的教法。既然如此,可是,爲什麼當時沒有被佛陀度走呢?因爲我們自己沒有累積足夠的資糧,福報不具足,所以到現在還一直在輪回。而今,我們能依靠誰來度呢?那就是與我們有深厚因緣的上師。
佛陀涅槃以後,要了解佛陀傳下來的法,唯有依賴上師的引導。沒有上師的開示和傳授,我們就聽不到佛法,不知道如何正確的修行,當然更無法深入佛法的心髓,無法超越生死,究竟解脫。在末法時代,對所有修行的人來講,真正能度化我們,引領我們解脫證悟的上師,他的慈悲和恩德比佛陀還高啊!「上師是佛,上師是法,上師是僧,所有一切成就的來源爲上師,上師是具德金剛持。」這是說明上師的尊貴與至高無上。
◎自性是佛
至于聽法者的自己和聽法大衆,自性是佛,本具如來藏。我們現在不僅擁有暇滿人身,還有好因緣,遇見具德的上師,聽聞到正法,並能以大乘教法,如法修行,並將因此而成就,所以我們是未來佛。
雖然有情衆生本來是佛,和已成就的佛有什麼差別呢?在金剛乘經典《喜金剛——二品續》中提到:「諸有情即佛,然因客塵障,垢淨即是佛。」一個是佛性還被煩惱障和所知障的客塵所遮住的佛,一個是已經淨化了客塵障,自性清淨的佛。具有佛性的衆生,煩惱雜染汙垢還沒有清淨,當然和已經究竟圓滿的佛,有很大的差別,必須障淨垢除之後,真正的佛性才會顯露。所以,雖然我們是未來佛,還是要不斷修行,清淨自身的業障、煩惱障、所知障,乃至阿賴耶識障,才可以圓滿究竟的佛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