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圓滿前行 第二章 聽法 第叁節 1 聽法行爲 2 聽法時不當的心行

  第叁節1:聽法的行爲

  聽聞佛法,是一切修行的開始。在聽聞過程中,有幾種行爲,要時時自我省察。

  

  第叁節2:聽法時不當的心行

  聽法時有叁種過失、六垢和五種不應持有的錯解。

  

  ◎聽法的叁種過失

  聽聞佛法時,常常會出現叁種過失,是我們要留意的。

  1.不專心

  聽法時,應將心念專注在說法者的聲音和內容上。如果聽法時不專心,意識散亂不集中,不用心聽聞,就好像把水倒在一個瓶口往下覆蓋的瓶子上,一滴水都裝不進去。這樣不專心聽法,不管聽了多少或多久的法,雖然身在道場或佛堂,也得不到任何法益。所以,聽法時,一定要放下一切外緣,用心聽聞,心不要渙散。

  2.不記在心上

  許多人聽聞佛法,自以爲已經明白佛法的內容,聽過以後,一點都不牢記在心中,只是在表面上聽一聽而已,這是大部分佛教徒的通病。學法的過程中,不用心好好記住,就無法有正確的思惟,也無法進一步依法修行。如果不將聽過的法,牢牢記在心裏,就好像把水倒入一個有破洞的容器,不管倒進去多少水,都會流失。

  3.夾雜煩惱聽法

  聽聞佛法的目的,是爲了要減少世俗的貪念、瞋恨和無明等,如果是爲了追求名聞利養,夾雜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的心態來聞思修,佛法不但對你起不了作用,所學的正法反而變成非法。這就好像將甘露水倒進裝有毒藥的瓶子,甘露水也會變成有毒的水一樣。

  佛教徒之所以稱爲內教徒,是因爲佛法是教人往內觀心,用在調伏自心的;如果沒有把聽聞到的法,用來觀察自己的身口意,一點意義都沒有。有的人學習佛法,將佛法當作學術來研究;或是爲了聚集群衆,貪圖名利;或是爲了和別人辯論,分個高下,這些心態都是不正確的。

  人一生中修行的機緣和時間很少,難得有一點閑暇聽法,所以,聽法時,要專心,要用心記住,用清淨心聽聞。因爲我們還是凡夫,有些習性一時很難改正,只要謙虛地學習,所聽聞到的佛法,就會像享用美好的飲食一樣地受用了。

  

  ◎聽修之要

  印度的單巴仁波切說:「聽法時,應像野獸聞聲一樣;思惟時,應如北方人剪羊毛一樣;觀修時,應如愚人品味一樣;修行時,應如饑牛食草一樣;得果時,則如雲散月出一樣。」

  在西藏或尼泊爾等地,你們會看到寺廟頂上,有一個很大的*輪,*輪左右兩邊,有兩只鹿跪在那裏,是一公一母的,代表男衆和女衆的佛教徒。有些人以爲這是西藏人崇拜動物的圖騰,甚至有人以爲是古代苯教留下來的標幟。其實,這是佛教比喻「聞法如鹿聞樂聲」的象征。因爲鹿這種動物,聽到樂器所發出的樂音,會渾然忘我,就算有人來到它身邊,也毫無所覺。所以,以前獵人會趁鹿兒聽音樂,聽到入迷時,用毒箭射殺它。

  這個標幟是提醒信衆們,在聽聞佛法時,要像鹿一樣專心,不起任何雜念,不要東張西望,不要心不在焉,甚至連一般誦經和持咒的事,都要放下,把心定在聽聞的佛法上,這就是寺院頂上*輪和鹿象征的意義。

  思惟時,在用心上,要像牧羊人剪羊毛一樣。牧羊人剪羊毛時,如果剪得太深,會傷到羊身上的肉,往外剪得太淺,又剪不到多少羊毛,要剪得恰到好處;修行時的思惟也要這樣,不能太過于投入,也不能太懈怠或放松,松緊拿捏要恰到好處,時時調整修行的步調。

  觀修時,應怎麼樣呢?應像愚笨的人品嘗美味一樣,默默觀修不要時時宣揚,你們常說「啞巴吃黃蓮,有苦說不出。」現在則是「啞巴吃蜂蜜,有甜說不出。」換句話說,觀修的感受自己知道就好,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」就是形容實修的覺受。

  修行的時候,要像饑餓的野獸不斷拼命覓食,或像很饑餓的牛餓得發慌,急著吃草充饑,好像一直吃不飽一樣。用這樣自知不足,學無止盡的心態去修行,才可能有所成就。當最後得到果位時,則會像雲散月出一樣,現出光明的佛性。

  

  ◎聽法的六垢

  聽聞佛法有六垢:傲慢、不具正信、不精進求法、意識外散、用心太緊、疲厭無歡喜心。

  1.傲慢

  在所有煩惱中,很難讓人自我察覺到的是傲慢和嫉妒。如果你認爲在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上,有一點成就而心生我慢,自以爲是,這樣不但看不到自己的缺點,也無法看到別人的功德。以傲慢心來聽法的人,聽法時,一心想挑剔說法者的錯誤或缺失,當然學不到任何正法。當善知識們告訴我們去惡向善的道理,教導我們聞思修的訣竅時,我們要謙卑低下,不要執著己見,也不要在背後批評,應當仔細觀察自己的過失,好好虛心受教。

  2.不具正信

  如果對佛法和上師,不具正信來聽法,心中一點虔誠心都沒有,那麼聽法也沒有什麼意義,根本無法進入佛法之門。

  3.不精進求法

  希求正法是一切功德的基礎。如果不想向上師求法,當然得不到任何法門。求法分上、中、下叁品,得法也有上、中、下叁品。法本無主,精進者爲大。本師釋迦牟尼佛爲了求得四句正法,下刀山,入火海,受盡難以忍受的痛苦,佛陀求法尚需受此大苦,何況無知的我們?當然更應不顧一切艱難和嚴寒酷暑等等辛苦,去求正法。

  4.意識外散

  聽聞或修行佛法時,意識不要渙散,心中要斷除對過去所有往事的回憶,也不要思考現在的狀況,或計劃未來的事;不要受到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和外境連接的影響,這樣才能貫通聽法的內容了。

  5.用心太緊

  聽聞或修習佛法時,松緊要適度,如果用心太緊,會出現昏昏欲睡的現象。用心松緊的哲學,不管在佛法或世俗法上,都是一門學問。人生有很多不同的痛苦,都是因爲心中有很多心結,沒有辦法解開,常常鑽牛角尖,這就和用心的松緊有關了。

  佛經上有一個故事。有一個剛出家的沙門室樓那,他想學習禅定,佛陀指示阿難來教他,可是阿難怎麼教他,他還是定不下心來,最後,阿難就帶他回到佛陀處。佛陀問他:「室樓那,你出家前會不會彈弦琴啊?」他說:「會!我很會彈琵琶。」佛陀就問他:「你彈琵琶時,琴弦要轉得很松,才能彈出好的樂音,還是要轉得很緊,才能彈出好的樂音呢?」他說:「彈琵琶時,如果弦上得太松或太緊,都彈不出好樂音,要不松不緊,才會彈出好樂曲。」佛陀就向他開示:「用這樣的方式來修心就對了!」因爲松緊適度,諸根自然得宜。

  以前我們聽法時非常用心,上師講一句,就記一句,講兩句,記兩句,最後聽著、記著就睡著了;背書時也是這樣,太過用心,馬上就睡著了。因爲非常投入,連夢中都在背誦。可是如果太過放松,心散亂了,就想東看看、西看看,連上師講課講到哪裏,都不知道,自己的身體坐在課堂上,念頭已經飄到外面去散步了。

  世間法也是一樣。世間上做任何事情,都要拿捏恰到好處,松緊適中,這樣,人生會比較好過一點,不會那麼痛苦。工作時,你太過投入,就會有過度的期待和回饋,或希望別人也和你一樣辛苦地付出,但是因爲別人的程度水准和你的期望值,相差太遠了,這樣就很容易失望:如果你不投入,太過懈怠的話,又不會有好結果。

  人和人之間感情的處理,也是一樣。譬如兩個好朋友在一起,來往太過親密,自然彼此會要求過多,很容易受到傷害。教育小孩時也是一樣,你對孩子作過多的要求和過高的期望,當小孩達不到你所希望的標准時,你會很失望;可是你不去管教他,放任他,爲所欲爲,他又可能變壞,會讓你很煩心。

  所有的事,都要拿捏恰當。畢竟我們不是大成就者,所以,投入太多,扣得太緊,或放得過松時,都不容易成功。世上所有的事情,要拿捏得像彈弦琴一樣,不松不緊,恰到好處就對了。

  6.疲厭無歡喜心

  有時候,有的課程需要較長時間的講解,不是一天或兩天就可以講完的。一般人聽課聽久了以後,會心生厭倦,無法生起歡喜心,這樣無奈又疲倦地來聽法,當然對自己不會有什麼幫助。

  如果學習中,出現這種現象時,我們要回過頭想,現在自己能得到暇滿人身,有這麼難得的好因緣,聽聞到如此殊勝的佛法,就好像「百生一餐」,活了一百世,才享用到一餐一樣,是無始以來累積得來的福報,不管遇到任何艱難困苦,都要忍耐,要提醒自己以歡喜心來聽聞佛法。

  

  ◎聽法的五種錯解

  聽聞佛法時,有時會發生五種錯誤認知的現象:理解文詞不理解義理、理解義理不重視文詞、沒有真正領會而偏差誤解、將內容上下順序錯置、將意義顛倒理解。

  有時,聽聞上師講法,覺得上師講得非常精彩時,不知不覺,注意力會專注于上師美妙的語句,而忽略了其中真正的涵義。尤其是在闡釋大圓滿前行的《普賢上師言教集》一書中,常會用很美的詞句,敘述許多大修行者們學習和修行成就的曆程,有時,我們聽這些故事,聽得很高興的時候,就會忘記上師們講述的重點,而忽略故事中所要表達的修行心要。

  有時,我們聽法時,認爲只要大概了解其中的意義就可以,至于文字結構和用詞,不怎麼重要,不值得去重視。如果是這樣的話,就無法真正了解其中蘊藏的真義,也不能將內容用文辭牢記在心運用。不論是太過偏執或輕視詞句用語,對我們的學習,都不會有幫助。

  如果不明白上師所說的法,是了義,還是不了義,或是有其它的涵義,不加詳察,自行判斷而造成誤解,有時會在不自不覺中,偏離了正法。

  有時候,自己聽錯了上師講解的內容,將上下次第弄錯了,修法就會發生問題。比方,學習觀想金剛薩埵忏悔法門時,錯將程序顛倒,應該先觀想自身頂上的金剛薩埵,再依序觀想百字明,逐一流下甘露水;接下來,當自己忏悔清淨後,自身才轉成金剛薩埵。然而,有人會誤將自己先觀想成金剛薩埵,來持誦百字明,這是聽法時,將觀想的次序上下搞錯了。

  如果聽法時,沒有仔細聽清楚,不用心判別真假,也會發生意義上顛倒混淆的錯誤。比如,將是非善惡和因果取舍之間的關系顛倒了,是非不分,善惡不明,這樣不但很容易産生邪見,久之,會成爲佛法中的敗類。

  在佛經裏面,佛陀爲了度化衆生,會用很多善巧的詞語,來說明深奧的佛法,就會出現所謂的「秘密語」,也就是「隱含語」。因爲我們不明白「隱含語」的意義,就會有錯誤的見解。譬如佛經上說:「要殺父、殺母、殺國王、殺兩個仆人和殺掉周圍的眷屬,業力才會清淨。」這是什麼意思呢?殺掉這些人,不是犯很嚴重的殺業嗎?其實,這就是「隱含語」。其中,父親代表「愛」,母親代表「取」,國王代表「阿賴耶識」,兩位仆人代表「見取見」和「戒禁取見」,周圍的眷屬代表「八識」,去除愛、取、阿賴耶識、見取見、戒禁取見和八識,業力當然淨化了。很多人認爲佛經怎麼可能有殺父及殺母等字眼,以爲是外道加進去的,因爲佛經當時是在講解無明,就用父母等字眼來作比喻,很多人就不能理解了。本來佛法的語句中,就有很多隱含的意義在裏面,如果不理解真正的義理,在認知上就會産生很大的偏差。

  所以,對于佛法上所用的隱含語,必須要探究清楚,才不會因誤解而導致錯誤的修行。有些學佛學了十年、二十幾年的人,對密宗持有很多奇怪的見解。曾經有一個老信徒對我說:「學密一定要夫妻檔。」我問他爲什麼?他說:「因爲密宗有很多雙身歡喜佛啊!」他誤解了雙身佛像的意義,把雙身相在佛法上所表達的善巧和智慧,當作是世間上的男女關系了!類似這些誤解,在學習密法中,常常會發生。我們必須要將這些隱含的真義了解清楚,要不然,人雲亦雲,一知半解,修行當然會走岔路了。有正確清楚的聞思,才會有正確的修行;有正確的修行,才會修得正果。具有正信的人,不會去相信怪力亂神,可是大多數人是盲從的啊!

  有一位學密的朋友,他的佛堂幾乎有我們的講堂這麼大,裏面供奉了一排一排密宗的佛像,有的很清淨祥和,有的很忿怒威猛,各式各樣的佛像都擺出來。在佛像前面,還放有一大堆畫有符咒的紙。他認爲密宗的咒語可以治病,所以將咒語當作道教符咒一樣,畫在紙上,然後放在碗裏,燒成灰燼,倒入水,叫病人喝下紙灰的水來治病。持咒可以治病,那是因爲修行的清淨力,而不是將咒語畫成符,才産生效力的。我在西藏學那麼久的佛法,都沒有看過用這種方式治病。不過,這也不能怪他們,因爲有些仁波切、喇嘛們來灌頂時,因爲停留的時間很短暫,只能告訴信衆,密宗非常殊勝,但是關于修行應有的心態和正確的義理,沒有足夠的時間說明清楚,就離開了。于是信衆們誤認爲仁波切和喇嘛們是這樣說的,就深信不疑。比如,有人以爲修大威德金剛或某某法,可以壓住一切惡魔,不管是什麼財務或婚姻問題,都可以迅速解決,凡事可以如願以償,將密法當作是消災解難,追求世間安樂的法術。雖然修法的確有很大的功德,向佛菩薩們祈請,也可以得到加持而受益,但是我們要有正確完整的認知,明白透徹的理解,才不會産生偏差的行徑。

  同樣的,如果出家衆用比較希奇古怪的方式傳法,是很容易吸引信徒的,「和尚不作怪,信徒不來拜。」可是,講法者必須自己承擔因果業力。因果對一切衆生都是平等的。不要以爲果報只會成熟在弟子身上,不會成熟在上師身上;因果不會因爲身爲上師,就沒有業報。相反的,上師承擔的業果更爲加倍,更是嚴重。所以說,不論是學習顯宗也好,聞思密續也好,講法者要作正確的講解,聽法者要具備正信來理解,就不會發生錯誤了。

  聽法時所産生的誤解,不只發生在金剛乘的學習上。有一次,在一場顯密共修的法會中,有幾位顯宗的弟子來問我:「對不起!仁波切,我們不敢參加這場煙供法會。」我問他們爲什麼?他們說:「如果參加煙供,就會招來陰間的衆生,以後那些鬼神時常會跟在我們身邊。站在顯宗的立場,我們不敢作煙供,所以不參加了!」我就對他們開玩笑說:「你們每天吃飯之前,是不是要供養佛、供養法、供養僧、供養一切衆生?我們現在布施的,只不過是餓鬼道的衆生而已,可是你們供養一切衆生,不是連六道中的天神、阿修羅道、人道衆生、餓鬼和地獄一切衆生都請來了嗎?你們每一餐飯都和六道一切衆生一起吃,你還會害怕修一個煙供法嗎?」這就是因爲不明白煙供意義所産生的恐懼!

  佛法是建立在正知正見上的,如果我們真正理解佛法的真義,就會明白佛法是清淨圓融的。只要行在正法上,就不要有所畏懼。

  

《大圓滿前行 第二章 聽法 第叁節 1 聽法行爲 2 聽法時不當的心行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