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叁節3:聽法時應持的行爲
◎聽法應持四想
《華嚴經》上說:「善男子,應將自己當病人想,所聞的正法作妙藥想,善知識作名醫想,精進修持作醫病想。」我們要把自己看成是生了重病的病人,把佛法當作是治病的妙藥,把善知識當作是善于治病的良醫,以勇猛精進修持,當作是服藥醫病來想。
還在輪回中不斷輾轉的我們,困在貪、瞋、癡種種煩惱習氣的樊籠中,就好像患了重病的病人,被病痛不斷折磨一樣。如果想要從輪回中解脫,必須要依靠佛法,佛法是讓我們能從輪回苦痛中解脫的妙藥;同時,我們必須依止具德的上師,就像依賴給我們妙藥的良醫一樣;我們依循上師所傳授的佛法,精進修持,才可以出離輪回,就像服用良醫所開的藥方,按照指示服用,病才可以痊愈一樣。如果我們拿了醫生開的藥方回家,把藥擺在一邊,不去服用,病一定不會好的。同樣的道理,我們在佛堂,聽了上師講解的佛法,回家以後,把法本放在家裏,或供奉在佛桌上,不去思考聽過的內容,也不依照法本修行,天天忙著世俗的事,或睡大覺,逛大街,當然無法消除煩惱,更遑論要出離輪回?
只是聽聞佛法有沒有功德呢?當然有,但是如果沒有照著所聽聞的內容去修學的話,那種功德其實是微不足道的。現在很多人聽了很多的佛法之後,不下工夫用功,就像病人把醫生開的藥,放在枕頭旁邊,不去服用一樣。他們以爲上師們是大慈大悲的救世主,一定不會放棄他們,臨終時,不管他們做了多少惡業,或平常不精進修持,上師們也會帶領他們去清淨的佛土。其實,所謂上師的慈悲,是依照佛陀的教法,教導弟子們善惡取舍和深奧的義理,引導弟子趨向究竟解脫之道的。至于能不能解脫,那要看弟子是不是能依教奉行而定。釋迦牟尼佛講過:「我把解脫的方法宣講給你們,是否能解脫,要靠你們自己。」就像你們常說的:「師父引進門,修行在個人。」是同樣的意思。所以,聽聞佛法之後,要好好記在心裏,經常不斷反複思惟。
密勒日巴尊者在還沒有成就的時候,曾經遇到一位上師要傳授他大圓滿法。這位上師告訴他,這是一個一生修行就可以成佛的法門,甚至是今天修行,明天早上就可以成佛的大法!密勒日巴尊者認爲,自己以前爲了殺人,練習黑咒,必須下苦功才能奏效,沒想到成佛法門比殺人法術還容易學,因此,他根本不在乎這個法,一點都不珍惜,也不去深思,所以當時便錯過了學習大圓滿法的緣起。後來,他去學習大手印,才得以成就。
修學佛法,需要因緣,一切因緣的連接,在于我們的虔誠心。虔誠心可以改變凡夫的心識,是一切修行的根本要素。我們聽聞佛法時,如果心中沒有一點虔誠心,雖然會有一些福報,但是對自己心性的調伏不會有什麼作用。所以,在修行過程中,最重要的是專一和虔誠,絕對不能對傳承上師或佛法産生邪見,否則得不到任何的加持力。如果我們能遇到如名醫一般的殊勝上師,聽聞到能起死回生如甘露一般的正法,就是很大的福報和很好的善緣了。有了難得的因緣,再加上足夠的虔誠心,功德就會增長,修行就容易進步,想要出離生死,乃至成佛,就有希望了!
◎聽法具足六度
聽法時,可以同時具足六度。在《現觀續》中說:「獻花法座等,隨處重威儀,不害諸含生,于師生正信,專一聞師教,疑惑求勝解,聞者具六支。」我們在聽法之前,通常會先將上師的法座擺好,鋪上舒適的坐墊,供養曼達和鮮花等等供品,這是具備了布施度。
隨後,我們在佛堂或道場,做一切清潔打掃或各種法務善行,約束自己不恭敬的行爲舉止和語言,這就有了持戒度。
我們絲毫不傷害衆生,甚至小如螞蟻的生物都愛護,忍受大自然的嚴寒酷暑,克服世俗上的艱難困苦來聽法,這是安忍度。
聽法時,斷除對上師和正法的懷疑、傲慢和邪見,以大信心,歡喜心來聽法,這是精進度。能專心聽聞上師的開示教言,心不散亂,就具足禅定度。如果有疑問,請上師解惑,以增長智慧,這是般若度。
能夠以這樣清淨的心聽聞佛法的人,就具足了聽法六度的功德。不論何時何地,我們聽法時,一定要摒除不恰當的言行,抱持非常珍惜和謙卑的心態,以歡喜心對待上師,舉止溫順而和悅,聽法時,好像飲用甘露美味一樣,這樣才能學到佛法的真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