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叁節1:呼喚上師
我們現在依據吉美林巴大師和多足千仁波切所彙集的法本《大圓滿龍欽甯體能顯遍智妙道前行儀軌》,並參考巴祖仁波切的《普賢上師言教集》,對大圓滿前行的闡述,作以下的教授。
在每次修法之前,我們要向一脈相傳的所有傳承根本上師祈請,對于從蓮花生大師一直到傳授給我們大圓滿前行的上師們,要不斷地憶念他們的恩德,請求他們賜予永恒的加持。
所以,我們一開始,以懇切渴望的心,呼喚叁遍「上師,您遍知!」向上師們虔誠祈禱。
「喇嘛牽!喇嘛牽!喇嘛牽!」
◎上師——善知識
法本中的「喇嘛牽」是「上師,您遍知!」的意思。「喇嘛」是上師,「牽」,是「知道」,喇嘛就和漢地稱呼的「和尚」一樣。現在,在漢地,已經很少人稱出家衆爲“和尚”,都稱爲“法師”。很多人以爲西藏的出家衆是喇嘛,所以稱西藏的佛教爲「喇嘛教」,這種稱法並不正確,正確的稱法應該是「藏傳佛教」。
「上師知」中的「上師」,是指善知識。上師有兩種,一是外上師,一是內上師。也就是說,善知識有二種,一是外善知識,一是內善知識。什麼是善知識呢?凡是教導我們如何行善去惡、認識因果業報,明心見性,出離生死輪回,讓生命得到究竟解脫的人和法,都是我們的善知識。
佛陀曾在大藏經的《總集經》裏講過:「所有的佛,以及進入菩提道的菩薩們,必須依靠善知識。」彌滂仁波切解釋得更清楚:「佛、薄伽梵和進入菩提道的菩薩們,以及他們所傳下來的六度——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等佛法,都是可以依靠的善知識。」
1.外善知識——傳授正法的上師
一般社會上的人習慣稱呼的「師父」,是一種通稱。那是對于各行各業中,擅長或教導各種知識技術的人所做的稱呼。凡是弘揚正法,宣說善惡因果,引導衆生進入出世間法的人,是外善知識。比如,佛菩薩以及許多成就者們,教導我們如何皈依,如何發菩提心,修持六度——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,以及般若與善巧雙運的種種道理和方法,讓我們心中産生內善知識,生命得到真正依歸,于輪回與涅槃間,獲得究竟解脫。對我們而言,他們是外上師——外善知識。
如果是教人如何作惡,增長你貪欲、瞋恨、愚癡、傲慢、懷疑嫉妒的人,當然不是善知識,而是惡知識,這是不能依靠的。學法要依靠善知識,遠離邪惡之師。
2.內善知識——真正的上師
內善知識是什麼呢?外善知識傳授的一切正法,其中包括如何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,如何産生世俗菩提心的方法,統稱爲善巧的法門;關于如何生起勝義菩提心,破除四邊(有、無、有無皆是、有無皆不是等四邊)的中觀,稱爲般若,也就是智慧。世俗的善巧與勝義的智慧,兩者雙運,屬于內善知識。
在修行的過程中,我們依靠外善知識傳授的內善知識,修學善巧方便與般若智慧,才能從漫長的修行道上,進入成佛的快捷方式。如果能長時間攝持這些法門,時時加以體悟運用,直到由自己心中自然産生出大智慧和大悲菩提心的時候,這種內發性的大智與大悲,才是我們真正的上師。
3.四皈依之首
金剛乘在四皈依中,將上師放在四皈依之首——皈依上師、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爲什麼在金剛乘中,上師如此重要呢?甚至弟子要將具德上師視之爲佛呢?我們講過,真正具德上師的本質是叁世諸佛的總集體性,上師集佛、法、僧叁寶于一體。上師總攝法、報、化叁身。上師是過去佛的幻化,未來佛的根源,現在佛的攝政,所以上師總攝叁世諸佛。釋迦牟尼佛已經涅槃了,能在現實五濁惡世中,普渡有情的,只有上師;如果今生沒有上師,我們就沒有辦法親耳聽聞佛陀所傳下的教法,難以親身實修證悟。對我們而言,上師的恩德勝過世間的一切,勝過佛陀,上師是帶領我們走向究竟解脫成佛之路最重要的人,這就是爲什麼金剛乘對上師特別尊敬的理由。
◎第一次呼喚「上師知!」
我們連續呼喚叁遍「喇嘛牽!」(上師,您遍知!),每一次各有不同祈請的對境:一是佛、法、僧叁寶;二是上師、本尊、空行叁根本;叁是法身、報身、化身叁身。
1.祈請的對象
第一次呼喚「喇嘛牽」——「上師,您遍知!」時,我們向佛、法、僧叁寶中的「佛」,上師、本尊、空行叁根本中的「上師」,以及法身、報身、化身叁身中的「法身」祈請。
叁寶中的佛,是完全覺悟圓滿者,他將生命究竟解脫和成就佛果的道理和方法宣揚給世人。
叁根本中的上師,是指將深奧奧妙的佛法,親自傳給我們的人。如釋迦牟尼佛把他的法傳給舍利子、目犍連、摩诃迦葉,對他們而言,釋迦牟尼佛就是他們的上師;蓮花生大師傳法給二十五大弟子,他就是二十五大弟子的上師。這樣將心法代代相傳,中間沒有間斷,沒有改變的清淨法脈,就是傳承。
叁身中的法身,是指所有傳承上師,在“意”上面來講,是遍知一切者,其體性爲法身。
2.産生出離心
第一次呼喚「上師,您遍知!」,我們向佛、上師及法身祈請時,心中要發出強烈的出離心。希望遍知一切的上師啊!您知道我和所有一切衆生,生生世世一直都受著無邊的痛苦,我向您呼喚,祈請您加持我們,趕快脫離輪回啊!
對輪回之苦有深刻體認的人,就會渴望急于解脫,這種渴望出離世間的動力,就是強烈的出離心。當然,如果你們覺得現世這樣吃喝玩樂的生活,過得很好的話,其實是不用學佛的,那就一直隨著業力,繼續輪回吧!如果不明白什麼是輪回,在輪回中有什麼痛苦的話,當然不會有強烈的出離心。學佛的目的之一,就是爲了要從輪回中究竟解脫出來啊!
3.解脫的種類
解脫的種類有兩種:一是短暫的解脫,二是永久的解脫。
我們因爲理解了善惡舍取和因果業報的道理,進而約束自己的言行,這樣會讓我們在現世中,得到幸福和快樂,這種人天的福報,是一種短暫的解脫。
人天的福報涵蓋身心以及所有外在物質環境的享用,包括健康的身體,豐厚的財産,食、衣、住、行、育、樂的舒適和愉悅,高深的學問與智慧,以及心靈的喜樂、精神的富足等等,這些是在輪回的人道和天道中的欲樂,也是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上的需要。修行也不例外,也必須要依靠健康的身體和其它基本的物質條件,否則沒有吃的、喝的,也沒有衣服禦寒保暖,沒有落腳的地方,日用所需都匮乏的話,修行也不能持久,是不是?所以你會想:「哦,那等我賺了很多錢以後,再來修行吧!」可是,人生活在種種的欲樂中,很不容易滿足。當你有了很多錢以後,那時不一定想要修行,也不一定有時間和機會讓你修行了!
不管怎樣,人天福報讓我們在人世間,享受著種種的快樂,不覺得有什麼痛苦,但是,人的欲望,永遠沒有真正滿足的時候,這永不滿足的貪欲,是讓我們痛苦的根源。輪回中的快樂,得來辛苦,去得快。當我們往生時,所有的快樂都帶不走,來世還有未知的因果業報在等著我們去承受。所以,人天福報的擁有,只是短暫的,並不永恒。我們學佛,追求的是究竟的解脫,這才是永久的福報。
如果你現在真的體悟到輪回的痛苦,發出強烈的出離心之後,就不要退轉;如果你很滿意現在的生活,就應該轉換貪欲的方向,從追求人天的福報上,轉而追求生命究竟的解脫,爲成佛的果位而修行,這也是一種善巧。所以,爲了出離輪回,求得永久清淨圓滿的快樂,我們呼喚「上師,您遍知!」,祈求上師加持我們!
◎第二次呼喚「上師知」
1.祈請的對象
第二次呼喚「喇嘛牽!」——「上師,您遍知!」,我們是向叁寶中的「妙法」,叁根本中的「本尊」,以及叁身中的「報身」祈請。
佛法,是讓我們依循修行,究竟解脫成佛的道路。
本尊,是修法的主尊。比方,你一心一意虔誠地念誦阿彌陀佛的佛號,修持淨土法門,這時的本尊就是阿彌陀佛。
報身,是從法身中顯現出來的色身之一,如五方佛等。
2.産生菩提心
念第二遍「喇嘛牽!」——「上師,您遍知!」時,我們向妙法、本尊,以及報身祈請時,從內心中産生強烈的菩提心,希望一切衆生能夠離苦得樂,究竟成佛。
我們講過,在輪回中所受的種種業報痛苦,是因爲對衆生累積諸多惡業的關系,想要脫離輪回之苦,必須要對衆生産生強大的菩提心,來利益衆生。所以,菩提心是一切成就的根本。
◎第叁次呼喚「上師知」
1.祈請的對象
第叁次呼喚「喇嘛牽!」——「上師,您遍知!」,是向叁寶中的「僧衆」,叁根本中的「空行」,及叁身中的「化身」祈請。
叁寶中的僧寶,指的是成就的聖者,比方如羅漢、聲聞、辟支佛和初地菩薩以上的菩薩等等,他們是我們修行依止的善知識和修行的道伴。
在顯宗,我們將進入五道(資糧道、加行道、見道、修道、無學道)中的見道和修道的成就者稱爲菩薩,在金剛乘上則稱爲空行。
化身是由報身而來的,殊勝的化身佛是釋迦牟尼佛。在佛陀的願力裏,佛的化身不一定是人,有的化作山川、動物、城市、橋梁、船只,或是綠洲、小島,什麼狀態都有可能。佛菩薩的化身無所不在,但是因爲我們被業障遮蔽的關系,沒有慧眼察覺。
2.産生清淨見
第叁次呼喚「喇嘛牽!」——「上師,您遍知!」,我們向僧衆、空行,及化身祈請時,從內心中,發出無比的清淨見,希望他們賜予無邊的加持。
雖然我們已經發出了出離心和菩提心,可是,因爲業力不清淨的關系,眼前所看到的,都是有缺憾的世界。我們想要見到清淨的世界,就要先學會清淨自心。自心清淨之後,看一切萬物都是清淨的。身爲凡夫,想要修行成佛,要學習的就是佛菩薩完全清淨的意。清淨的「意」,就是「清淨見」,清淨的見地和見解。所以,第叁次呼喚「上師,您遍知!」的時候,要生出一切無分別的「清淨見」。
我們在聽法或修法時,爲什麼要把所在的地方觀想成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淨土,或蓮師的烏金淨土,或是觀世音菩薩的普陀拉呢?爲什麼要把自己觀爲金剛瑜珈母,把一切衆生觀成菩薩、勇父或空行呢?這些觀想都是在成佛之前,訓練我們的清淨見,淨化我們無始以來汙濁的意念。當然,修行時,要將肉眼看到現實的世界從內心中轉換成佛菩薩的淨土,是相當不容易的事。所以,我們要以最虔誠的心,向上師及佛菩薩祈請,請他們賜予無邊的加持。
如果,大家覺得這叁次呼喚「上師知」各別的意義,不容易記住的話,可以將這些意義簡單化:
第一次呼喚「喇嘛牽」——「上師,您遍知!」的時候,專心向佛、法、僧叁寶祈請,以期産生出離心。
第二次呼喚「喇嘛牽」——「上師,您遍知!」的時候,專心向上師、本尊、空行叁根本祈請,以期産生菩提心。
第叁次呼喚「喇嘛牽」——「上師,您遍知!」的時候,專心向法身、報身、化身叁身祈請,以期産生清淨見,用這樣的方式也可以。
◎如蓮的信心
佛教常以蓮花來形容佛性的清淨與純潔。「從心信心花蕊開敷中,唯一怙主恩師祈上升。」法本中藏文的「甯玉」,是指心的正中央。我們對上師虔誠無比的信心,就好像心中一朵正在綻放的蓮花一樣。蓮花的殊勝在于它出汙泥而不染的特質,同樣的,衆生的心性雖然受到世俗客塵的汙染,可是本體的佛性,是完全清淨,始終未曾受汙染的。我們要如何見到清淨光明的本性呢?就像蓮花要有適合它生長的水、陽光、養份及氣候,因緣和合,就會圓滿地開放。我們修行也是一樣,除了出離心、菩提心和清淨見以外,最重要的是信心,要衆緣具足,才能成就。
1.自力與他力
有人說:「佛教徒不應該靠他力,要靠自力來成就。」沒有錯,修行要靠自力,但是這句話主要的意思,是教導佛教徒不要往心外求法,要反觀自性,並不是排除他人的幫助和力量,或是不需要佛菩薩的加持力。修行的自力,是指由內心發出的虔誠心;他力是指經由虔誠祈請,所得到叁寶或成就者的加持。
佛陀將殊勝的佛法傳下來,讓我們依循來實修,當然要靠自己的努力。但是在修行過程中,一定需要上師和佛菩薩們的引導和加持。爲什麼呢?因爲我們內在的佛性,就像含苞的蓮花,需要陽光和雨水,才會綻放。上師和佛菩薩的加持力,就像是陽光一樣。我們除了自己不斷精進外,當然需要他們的力量。至于我們能不能感受到上師和佛菩薩的加持,就看我們對他們的信心有多少而定啊!
佛經上說:「沒有虔誠心的人,善業不會成熟在他的身上,猶如已經腐爛的種子,不會發芽一樣。」所以,虔誠心是很重要的。我們知道,衆生皆有佛性,只要開始發心修行,終有一天會成佛。可是,這必須要依靠虔誠心,才能連接上善因緣。
我們佛教徒常講「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」,就是依靠佛、法、僧叁寶,接受他們的庇佑,希望一切無礙,所以,我們應當歡歡喜喜地對叁寶發出無上的虔誠心。至于我們要皈依上師和叁寶多久呢?很多人皈依時,以爲「盡形壽皈依」,就已經足夠了,但是,因爲人的生命很脆弱,很無常,消失得很快,誰都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死亡,很可能隨時會「盡形壽」。如果想要究竟解脫而成佛,需要生生世世不間斷的修行,所以不要以爲今生今世皈依叁寶,只作短短一輩子的佛教徒就夠了,而是直到成佛爲止,永遠要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
2.祈請具德恩師升到大樂輪
當我們以無比的虔誠心,觀想心中信心蓮花綻放時,祈請唯一能夠保護我們,讓我們依靠的怙主——具德根本恩師,從八瓣盛開的蓮花上,冉冉上升,慢慢升到頭頂的大樂輪上。這時的上師,內在本質是自己具德的根本上師,外相的顯現則是蓮花生大師的法相。
所謂的怙主,就是我們修行賴以依怙之主。比如,修淨土法門時,阿彌陀佛是西方淨土之主,是淨土法門壇城的本尊,是我們的怙主。在金剛乘的傳承中,所有的教法都是由根本上師,以心傳心的方式傳下來的,不管我們修哪一種法門,觀哪一尊本尊外表是忿怒的也好,寂靜的也好,所有本尊的內在本質都是自己的根本上師,外在一切顯現都是根本上師的加持。我們對上師的恭敬和虔誠,不是對上師外在的形體,作個人偶像式的崇拜,而是基于上師傳授殊勝正法的無上恩德。
《大圓滿前行 第叁章 起修 第叁節 1 呼喚上師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