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節4:十圓滿——五他圓滿1
對修行而言,還有五項要件必須要依靠外在的因緣來圓滿:「值如來住世、宣說正法、佛教住世、又入法門、遇善知識攝受。」第一,要遇到佛陀出世的光明劫時期;第二,佛陀降臨之後,要在世間傳法,大轉*輪;第叁,佛陀所傳的正法,仍繼續住世流傳,讓世人有佛法可以聞思修;第四,要有學法的機緣進入佛門,如法地學習;第五,要有善知識引導,才能進入正法。這五項要件都齊備了,就是具足「五他圓滿」。
◎值如來出世——聖師的圓滿
1.明劫與暗劫
在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中,以叁界「成、住、壞、空」四期循環爲一劫。在無數劫中,如果有圓滿正等正覺的如來出世的那一劫就稱爲「明劫」,如果沒有任何佛出世的劫,就稱爲「暗劫」。生在暗劫時期,連叁寶的名稱都無法聽到。
從過去的現喜大劫,一直到具喜劫中,有許多的明劫和暗劫交錯著,這中間有許多的佛出現。在具喜劫之後,則出現了賢劫。
2.賢劫
在賢劫出現之前,整個叁千大千世界變成很大的海洋,大海中生出千朵千瓣蓮花。淨居天的天人用神通看到,認爲這個劫將有一千尊佛出世,是個賢妙之劫,所以稱之爲「賢劫」。
3.聖教空世
賢劫千佛中,到現在只過了第四個佛,除了釋迦牟尼佛以外,未來還有彌勒佛,接下來還有九百多位佛。我們不要以爲還有很多佛會輪流來度我們,其實不是的。在明劫時期,先後會出現有佛降臨世間的時期,也有佛不降臨世間的階段。前面的正法已沒,後面的聖教還沒來臨,佛與佛降臨的中間,有時相隔千萬年,乃至上億年,這段期間稱爲「聖教空世」。假如我們投胎在沒有佛出世的暗劫和聖教空世的話,根本就不知道有叁寶,何況是聽聞佛法,當然也就沒有任何機緣修行了!
在賢劫期,最早拘留遜佛出世的時候,人壽是八萬歲,之後,人的壽命隨著時間遞減。到了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期,人的平均壽命是一百歲,而現在人的平均壽命是六、七十歲,距離佛陀降臨世間二千五百多年,人的壽命已經相差許多了。我們在這短暫的生命中,還有機緣能夠聽聞到釋迦牟尼佛所傳下來的法,是非常難得的。
因爲千百萬劫來,很多很多的佛降臨了,又涅槃了。在這中間,我們沒有任何因緣,追隨他們修行而成佛,所以還一直輪回到現在。在佛陀涅槃二千多年以後,我們好不容易在這個階段接觸到正法,學到一點密法,不是很幸運嗎?
所以,如果沒有佛降臨世間傳法,世上沒有佛法的話,很多人根本不明白因果的舍取,也無法用凡夫的智慧解決生死輪回的問題,所以佛法對我們來講,就好像是黑暗中光明的火炬一樣。我們遇到佛陀來臨的這一劫,就是具足了「聖師的圓滿」。
4.弘密叁期
在成住壞空的過程中,不是只有賢劫千佛出世。從古到今,有數不清的佛降臨過世間,賢劫千佛只是這一連串過程中的一環而已。在這期間,不是每一位佛都傳同樣的佛法。有的時候,有的佛只傳小乘佛法,不傳大乘的法;有時,除了傳小乘法之外,還傳大乘顯宗的教法,偶而,才會出現金剛乘的教法。
蓮花生大師曾說,金剛乘的弘揚只會出現在叁個劫期,在其它階段,只適合弘揚小乘和大乘顯宗的教法,不傳授密法,因爲那些時期的衆生,不是修行密法的根器。
蓮師說,在早期普莊嚴劫的時候,有一位佛名爲先生王佛,在他的教法中,曾經弘揚過密法。在先生王佛的時候,我們或許曾投胎來世間,也許只是一個小小的生物,不管怎樣,那個時候,我們沒有修行成就。現在在賢劫中,在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代,蓮花生大師降臨了,傳揚密法,我們有很好的機會學習殊勝的密法,當然是很難得的!未來再經過千萬劫以後,在蓮花層疊的華嚴劫時代,還會有一位和蓮師一樣的文殊師利佛,廣傳密法。傳揚密法的時期,只有這叁次。
◎佛宣說正法——正法的圓滿
雖然如來降臨世間非常稀有,但是,有時降臨世間的佛,會入定而不說法。如果佛不傳法的話,也就和沒有佛出世一樣!本師釋迦牟尼佛事實上早已成佛了,他爲什麼還要來世間苦修呢?因爲他要活生生的示範,雖然身爲世間凡人,只要精進修行,也有可能即生成佛的,所以說,佛陀的一生都是示現。
佛陀降臨世間,在印度一帶傳揚正法,一生中轉了叁次大*輪,還有無數小型的傳法。佛陀宣說生命究竟解脫之道,種種不可思議的示現,讓我們依據他所說的法來修行。如果佛陀出世,但是沒有說法,我們也得不到法益,所以,佛陀在世間宣說正法,是修行上“正法的圓滿”。
1.佛陀初轉*輪
佛陀當初爲了追尋生命的真谛,證悟諸法實相,放棄人間最奢華、最舒適的生活,舍下太子的寶座,離開皇宮,在尼羅禅河畔苦修六年,沒有得到什麼證悟,身體瘦得像骷髅一樣枯槁。後來他覺得苦修不能證悟,才起身前往菩提迦耶。他在路上接受牧羊女供養羊奶以後,體力都恢複了。最後在菩提迦耶,一棵菩提樹下的金剛座上入定,到第二天淩晨時,睹明星而悟道。
之前跟隨他出宮的五個隨從,早已離開他,所以他旁邊沒有侍者,也沒有人向他求法,所以佛陀在菩提迦耶悟道成佛以後,他說:「深奧寂靜離戲光明無爲法,有如甘露已證得,告之何者皆難解,故當無言安住于林間。」他的意思是說,我得到了一個非常深奧寂靜,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光明的無爲妙法,有如甘露一樣,我講給誰聽,沒有人會理解,我還是默默安住在森林中就好了。
這個妙法指的是般若空性,是可以救度一切衆生的解脫之法。因爲世俗人已經習慣執著于現世,如果講因果關系,或是空性的道理,都不會接受。所以佛陀就決定不講法,直接進入森林中靜坐,自己修行。他在森林中七七四十九天裏,只是安安靜靜坐在鋪了吉祥草的坐墊上,沒有任何人向他求法,他也沒有講過一句法。
就在這個時候,天上的梵天和帝釋天,看到釋迦牟尼佛不傳法,知道世間沒有人會去求,于是,他們兩位從天而降,一個拿著右旋法螺,一個捧著*輪供養佛,請佛轉*輪,講授佛法。這時佛陀才從靜坐的地方起身,去到瓦那拉西。
到了瓦那拉西,看到了他以前的五個侍從。那五個隨從不知道佛陀已經成道了,遠遠看到佛陀時,大家就先商量好,如果釋迦牟尼佛向他們走過來時,不要向他頂禮,也不要顯露出對他恭敬的態度。可是,當佛陀慢慢向他們走近時,佛陀無比慈悲和智慧的加持,讓他們不由自主地起身向佛陀頂禮,並接受佛陀的教法。在他們聽法之前,原先都是凡夫,聽完法之後,一個個都自然地開悟,其中一位還得到了羅漢果位,其它四位得到預流果的果位。
2.爲何要請轉*輪?
佛陀證道以後,爲什麼不說法呢?爲什麼在《華嚴經——普賢行願品》裏,普賢菩薩要在發願文裏,加上「請轉*輪」的大願呢?難道佛陀不知道要講佛法嗎?不是的。因爲沒有衆生向他求法,所以不傳法,這是代表佛法的珍貴與殊勝。不只是釋迦牟尼佛,別的佛也是一樣。不求法而說法,這就違背了佛法的殊勝,衆生不會珍惜。
其實,不只是請佛轉*輪,需要求法,就像我們出家人傳法或修法一樣,如果沒有人請,我們自己對信衆說:「我到你家裏幫你修個法好嗎?」那人一定覺得很奇怪,是不是?可是,當別人有需求,來請我們修法的話,那就不一樣了。因爲他們已經對佛法生出恭敬心和虔誠心,這時,說法對他們才會産生真實的受用!所以,在西藏地區,有一個很傳統的規矩,就是先要有人來求法,我們才會去傳法,衆生求什麼法,我們就傳什麼法,從來沒有自己主動要傳什麼法給誰。可是現在的時代似乎有所變化了!同樣的道理,一般來說,原本出家人不能坐高廣大床,爲了彰顯佛法的殊勝,講法時,法師們就會坐在高高的法座上。這並不是我們藏地法師喜歡坐高大的法座,而是基于對佛法的尊重,爲了讓人對佛法起恭敬心,而不是要信衆對法師作個人的膜拜。
3.弘法與專修
有的修行者,一生不傳法,只是自己實修,這種修行方式會不會有成就?當然會有成就,但最後只是成就自己而已。雖然他有修行的功德力,但是在未登地之前,能真實利益到的衆生,是很有限的。如果想要利益衆生,就要透過講解佛法來傳達真實的義理。
弘法與專修,是否可以並重呢?曆代有很多高僧和大成就者,爲了要弘揚佛法,把佛法的真實義傳授給衆生,而在傳法利衆的過程中,自己一樣可以修行。但是,這和完全專一從事實修,還是有一些差別。如果自己修行的能力,完全不受任何世俗力量的約束和影響,已經達到菩薩境界的話,用什麼方式修行都沒有分別。可是,如果還沒有修到這個程度,當然還會受影響。
甯瑪巴噶陀傳承祖師旦巴德協的上師獎頓巴大師,曾對旦巴德協說:「你可以去尋找噶陀,將來你的弟子會有十萬個虹光化身,法脈可流傳千年以上;可是你自己沒有很多時間實修,所以沒有辦法虹光化身。」接著,又告訴他:「你要選擇虹光化身的話,現在就要開始實修,若是要選擇傳揚法脈而四處奔波,你的弟子們會比你先成就。」當時,他就決定讓他的弟子先自己而成就。于是,選擇了去尋找噶陀的這條路,而建立了噶陀寺,創立甯瑪巴噶陀傳承的法脈。
4.先譯舊教與後譯新教之分野
統治西藏最後一代的吐蕃國王朗達瑪,他曾經禁止西藏的佛教信仰,在他滅佛之後的七十多年間,佛法在康區或安多這些地區,還保留相當完整,並沒有受到什麼損害。但是在西藏中部地區,佛法則受到非常嚴重的摧毀,差不多經過八十多年左右才逐漸恢複。著名的仁千桑波大師(958~1055)就是在那個時期,第一位從西藏到印度,重新開始翻譯佛經的人。
以他譯經爲分界點,西藏佛教就有新教和舊教之分。現在所稱的甯瑪巴,之所以稱爲舊教,就是仁千桑波重新到印度去翻譯佛經之前,在西藏所保留下來的教義,也稱爲「先譯」、「先譯舊教」。從他到印度開始翻譯佛經之後,傳下的教義稱爲「後譯新教」。
5.彌帝嘉那尊者的故事
阿底峽尊者(982~1054)是一位大成就者。在阿底峽尊者到西藏之前,正值西藏佛教後弘時期,當時的佛法非常興旺。當仁千桑波七十歲的時候,阿底峽尊者才從印度過來。阿底峽尊者從印度來到西藏時,他聽到有人提起印度大修行人彌帝嘉那尊者的故事。
彌帝嘉那尊者是印度當時最有名的大學者,也是一位大成就者。他的母親往生後,他知道他的母親投生到西康一個遊牧民族的石墩裏面,石墩就是放置鍋子用的石頭,投生到石墩是屬于孤獨地獄的一種。因爲遊牧民族常常將叁個石頭往地上一擺,就把鍋子放在上面燃火煮食。他在印度用神通看到,遊牧民族每天燒水泡茶、做飯的時候,他的媽媽在石墩裏被燒得很痛苦,他非常痛心。
當時他知道西藏中部地帶,佛法還沒有恢複,非常沒落,他一方面爲了救他母親,一方面爲了把印度的佛法,弘揚到西藏,于是帶了一個藏文的翻譯,從印度翻山越嶺到了西藏。因爲印度的天氣很熱,而西藏氣候很冷,他的翻譯隨從在路上因水土不服,生病去逝了。這位印度有名的大師,卻因語言不通,沒有人認識他,他就在西藏流浪,從西藏中部一直流浪到西康,一個人孤伶伶地走了差不多一個多月,最後找到了他母親投胎的那個遊牧民族的家,當了他們的牧羊人。
他作牧羊人,整整作了叁年之久。當他想要離開的時候,他們問他:「你在我們這裏幫忙了叁年,我們要怎樣回報你呢?」這時,他才指著那塊石頭說:「如果可以的話,請你們把這塊石頭送給我。」在西藏遊牧民族的家庭,石頭雖然不是什麼財産,卻是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東西,搬家的時候,一定會搬動叁餐要用的叁塊石頭。雖然他們覺得莫名其妙,不知道他爲什麼要這塊石頭,但還是給了他。
彌帝嘉那尊者拿到那塊裏面有他母親心識投生的石頭以後,把石頭全部敲得粉碎,然後用印模作小佛塔,做成小嚓嚓。因爲這個小佛塔,是彌帝嘉那尊者當時親手將這石頭磨成粉,當作是母親的骨灰,做成的小嚓嚓,所以就叫做「彌帝嚓嚓」。這在西藏是很有名的大寶物啊!後來,雖然他慢慢學了一些藏語,可是學會的藏語無法用來弘揚佛法,最後只教了幾個弟子,就這樣往生了。
當阿底峽尊者從印度到了西藏,聽說彌帝嘉那尊者已經到西藏弘法了,可是到處打聽這個人,都沒有人聽過他的名字。後來他才知道彌帝嘉那尊者因言語不通,在西藏流浪,還爲人作傭人牧羊,最後默默無名地在西藏往生。當時他一聽到這個消息,雙手合掌蓋住了臉,嚎啕大哭說:「西藏人的福德實在太薄了!在印度東部和西部,佛法最盛行的地方,沒有一個大學者、大修行人可以勝過彌帝嘉那尊者,他竟然淪落在西藏,幫人牧羊!」所以,有時高僧沒有弘法的因緣,也沒有辦法廣傳佛法。
我們現在有機會接受到釋迦牟尼佛傳下九乘次第的佛法,能遇到上師們親自傳授,所有這一切因緣,不知是幾千萬億劫,累積了多少資糧才得到的福報啊!我們卻常常因爲粗重的業習,消掉自己的福報,耗損自己的功德,實在是太可惜了!
《大圓滿前行 第四章 思維暇滿難得 第一節 4 十圓滿——五他圓滿1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