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圓滿前行 第四章 思維暇滿難得 第二節 3 斷絕法緣心識的八無暇

  第二節3:斷絕法緣心識的八無暇

  ◎斷絕法緣心識的八無暇

  什麼是「斷絕法緣心識的八無暇」呢?斷絕法緣,是指心識對正法的因緣斷絕掉了,這種八無暇的現象,如法本所說:「厭離心弱缺乏善信財,貪愛繩索纏縛行爲粗,不顧罪過惡行、業顛倒,毀失律儀破壞密誓言。」

  一、 受現世纏縛

  有的人爲了滿足自身今生的受用,或受先生、妻子、兒女或家人親戚的纏縛粘著,追求世間種種財富和名利,不斷拼命工作,這些束縛和私欲就像是一根繩索,緊緊地把人捆綁住,無法空出時間修行;一旦放下工作,就去享樂度假,散亂地過日子,所以沒有辦法修行。

  二、惡習難改

  有的人心性極度惡劣,非常缺乏善根,很難去扭轉他的習氣。雖然佛法是最能轉化人心的妙法,可是很多大成就者們都說:「上師可以幫助增長弟子的功德,但是要改變弟子的習性是非常困難的。」很多善知識也提到:「上師可以教導弟子如何增長學識,可是卻很難轉化弟子的本性和業習。」

  近代在西康有五大智者,其中一位大師名爲木雅滾梭。他曾經講過,如果要對一個本性很惡劣的人傳授佛法,想改變他的習性,就好比用水洗木炭,會愈洗愈黑。所以,如果我們遇到非常稀有的善知識時,要懂得依止追隨,盡量學習改掉自己的惡習。修行就是要長時間細細觀察自己的身口意,是不是違犯十不善的罪過。如果沒有違犯,當然值得欣喜;萬一有所違犯,就要自我警覺,是否和正法背離了。如果對正法或對自己依止的根本上師,稍微持有邪見而未察覺的話,以後就會比剛剛所比喻的木炭更黑了。

  這位大師又說,對持邪見者慈悲,就像是對毒蛇産生慈悲心一樣。當毒蛇冬眠的時候,一動也不動,非常溫和;如果你對它慈悲,給它溫暖,等它醒過來,需要食物的時候,就會毫不留情地傷害你。當然,這個比喻不是阻止我們去悲憫它們,而是要我們要謹慎對待。持邪見者難以修學佛法,就算他們遇到正法,也像動物看到佛堂或寺廟的大殿一樣,沒有感覺。如果我們失去正知正見的話,這些現象就會發生在我們的身上啊!

  叁、無出離心

  有些人雖然知道輪回中種種的痛苦和不可思議的因果業報,嘴裏談著生死大事,心裏卻一點都不在意,根本不厭離輪回,一點出離心都沒有,當然無法了解真實的妙法。

  四、對正法及上師缺乏信心

  如果對上師或是佛法,沒有真正的虔誠心和大信心,那是根本斷了進入佛法之路。因爲毫不相信善知識引導,不相信正法的話,怎麼可能邁向究竟解脫之道呢?

  五、作惡成習

  有些人的身口意,習慣作十不善的種種惡行,積惡成習,不斷造作惡業,毫無善心,根本無法修行。

  六、心離正法

  有人以爲自己不作惡,不用去作善事,也可以算是好人;可是不作善事,就沒有善法的功德,不知道正法的意義和光明,無法累積福慧資糧,當然也沒有辦法進入正法之門。

  七、已入佛門破壞戒律

  有的人雖然已經進入佛門,皈依了叁寶,但是卻違犯破戒,壞了共同乘的發心和種種律儀,不但不能得到解脫,還會墮入叁惡道中呢!

  八、已入金剛乘,破壞誓言律儀

  有些已經進入金剛乘的人,雖然受過金剛乘的十四根本戒,但是離開道場之後,卻常常批評毀謗上師,在金剛師兄弟間,挑撥離間,明爭暗鬥,這些都是犯了密法的根本大戒,毀壞密宗叁昧耶戒。破壞誓言的人,當然也會斷絕修行成就的因緣,現在不是很多人破了一大堆金剛乘的戒律嗎?

  

  ◎暇滿人身叁十四要件

  以上十六種無暇的違緣,是古今中外修行人的大障礙。這些現象幾乎都隨時出現在我們自身和四周,而我們卻常常忽略,沒有加以省察自己的修行是不是已經受到這些違緣的影響?

  不管是出家法師,或是在家居士,只要出現了十六違緣的現象之一,就算是具足了十八暇滿,自以爲很有成就,其實也只是外表徒有修法形象,但終不能算是真正進入正道的人。

  所以我們應該時時觀察自己是否具足十八暇滿,遠離十六種無暇,如果兩者都圓滿無違,就要心生歡喜,精進修持;如果還沒有完全具足,或有所缺憾,就要隨時隨地砥砺自己,努力累積資糧,加強圓滿這些功德。

  總之,人身十八暇滿的具足和遠離十六項無暇的違緣中,只要有一項不圓滿,就沒有辦法如實修行,必須要叁十四項條件全部圓滿,才算是真正的暇滿人身,也才算是具足真實修行正法的因緣。

  我們想想看,在生活上,做任何一件小事,都要有足夠的因緣湊合,才會成功,何況是想修行,出離輪回,得到永久的解脫,證悟佛果的大事呢?比如,我們想喝一杯熱茶,要先准備茶葉、茶壺、電爐或瓦斯爐等等器具。有了這些設備以後,必須要有水源,在燒煮之前,還要考慮要不要過濾這些水,然後再煮開。所有因緣連接起來,一項都不缺,才能煮出一壺茶。在古時候,要喝煮開的水那就更難了,需要打火石,點出火花,要有可以燃燒的木材、放鍋子的石頭和煮水的壺,然後煮水,如果其中缺少一樣,就沒有熱水可以飲用了。現在,我們很幸運得到了有如至寶的暇滿人身,要好好修行,以免臨終時手足無措。

  一個真正想進入解脫之道的人,必定體悟在六道中輪回,沒有任何實質的意義,所以才會生起猛烈的出離心;已經進入大乘菩薩道的人,必然對叁寶有堅定不移的信念,對衆生具有廣大的菩提心,縱使生命遇到任何危難,也都始終如一。如果缺少了這種堅毅的決心,就算是平常念念經文,表面上修修法,也不算是真正進入佛法正道的人。身爲佛門中的修行者,對于一切的暇滿和無暇之違緣,應當要自我審慎觀察。

  如果在修行過程中,不幸遇到種種違緣,受五毒煩惱所障礙,被魔(指不如法的上師們)指使左右,或懶惰懈怠、受製于人、遠離正法等等情形産生的時候,要懇切祈請傳承的根本上師們,引領我們返回正法的修行大道上;希望偉大的蓮花生大師、遍知一切的龍欽巴大師,以及吉美林巴大師等傳承上師們,加持庇佑我們不要偏離正道,不要進入邪魔外道;如果我們走上偏邪的外道,不但今生會遭受到痛苦災難,甚至在來世還會繼續不斷地承受惡果啊!

  

  ◎作一個真實的佛教徒

  依照傳統學習的方式,單就「人身難得」這一項,聽聞之後,最少要深思七天,甚至一、兩個月。現在的人沒有這麼多的時間用心去觀修,但是在學習過程中,時時記得要用正知和正念來觀察自己,從內心中,做一個真正的佛教徒。

  我們想想,在六道無數的衆生中,能得生人身,又具足圓滿修行福報因緣實修的人,有多少呢?以不學佛和學佛的人數來作比較,就像是夜晚的繁星和白天稀疏的星星,兩者數量的對比;如果以學佛的人數比喻是晚上的星星那麼密密麻麻,而其中真正實修的人,又好比是白天的星星一樣稀少。至于實修中能成就的人,那是少之又少了。也就是說,衆多學佛者中,其實很多是泡沫教徒,真正修行的人沒有多少。所以我們必須要好好發願,體悟佛法要義,爲續佛慧命而精進。

  因爲濁世的來臨,很多佛法的教授已經開始沒落了。從出家衆和法師們開始退轉起,有些在家的修行者也跟著退轉了,如果大家都墮落的話,佛法很可能就會毀在我們佛教徒自己的手上。身爲一個佛教徒,應該常常反觀自心,觀察自己身體的行爲、言語的語氣和用詞,以及一切起心動念,是不是合乎一個佛教徒應有的行爲,這是非常重要的課題。如果我們連自己都沒有辦法約束的話,如何利益天下衆生呢?學佛做人沒有往內自省,學得越久,就會變得麻木不仁。這就是所謂的「佛油條」或「佛油子」。學佛絕對不能成爲佛油子,爲什麼?如果變成一個講得滿口佛法,心思散亂的佛油子,就會做出許多不如法的事情,一個好好的暇滿人身,不就白白浪費掉了嗎?

  所以,我們要期許自己成爲一個真正內心實修的人,盡量避免讓自己成爲泡沫教徒。因爲我們還是凡夫,在世俗上生存時,必須經常以世間法算計,所以很難不起貪念,很難不起瞋心,很難去除無明、嫉妒和傲慢。可是既然身爲一個修行人,所學到的每一滴佛法,要盡可能用來對治內在的習性,要讓自己在心性上,著著實實産生一些作用才好!

  西藏人有句比喻說:「把純白色的布放在有顔色的染缸裏,再取出來,雖然不能被染成像染料一模一樣的顔色,總會有一點顔色染在白布上,不可能還是純白的!」大家聽聞了這麼多的佛法,就像白布放在染缸一樣,雖然不會馬上成就,但總是有一點幫助。如果聽了那麼多法,自己的身口意沒有一點淨化,對心性的體悟沒有一點實質效果的話,聽法有什麼意義呢?

  修行是爲了淨化業習,覺悟心性本體,如果修持佛法對自己的身口意,都不起作用的話,與世俗法有什麼差別呢?世間的學問可以運用來幫助人群,如果學佛無法改變自己的習性,反而用來作爲炫耀自己、批判別人或攻擊別人的工具,這種造作罪業的學習方式,連世俗法都不如啊!

  

  ◎常發菩提心

  不論從事任何的聞思修之前,都先要建立根深蒂固的虔誠心,將對佛的虔誠、法的虔誠、僧的虔誠,融入到自己心中,再發展出強烈的菩提心。我們可以對自己身邊的人,發出菩提心,慢慢擴大到周邊的人,最後再把菩提心,擴大到一切衆生。這樣從內往外慢慢去做的話,就會成爲一個具有菩薩心腸的人,這樣才能自利利人。

  當一位修行人發出菩提心以後,就可以稱爲「佛子」。何謂「佛子」呢?就是菩薩。要練習做一位菩薩,必須在心態上有基本的轉化和認知。怎麼轉化呢?不管聽聞佛法乃至修法行善時,時時提醒自己,要發出廣大心念,希望所聽聞或修行的善法,能夠讓所有衆生得到心靈的寂靜和生死的解脫,成爲離苦得樂的良藥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特別在濁世來臨的現代,人心被五濁煩惱嚴重纏縛,連自己都無法自利,何況發心利益所有廣大的有情衆生呢?我們必須常常去培養蘊釀廣大的菩提心,讓菩提心慢慢增長,成熟在我們的心中;讓菩提心從一種模糊的概念,形成具體清楚的理念,再逐漸深入成爲一種思想,最後自然能從內心時時流露出來。

  當我們懷著菩薩心腸,發出強烈的菩提心,希望每個人都和自己一樣,解決生活的溫飽,能脫離病痛和災難,得到人天的福報之外,期望衆生與我都能從輪回中解脫,究竟成佛。這樣一個爲了利益天下所有有情衆生的心態産生以後,行菩薩道的路就已經展開了。如果能這樣發心,就是在行真正的菩薩道了;做一位真實的佛教徒,必須「行」走在菩薩道的「道」路上。當內心能自然發出強烈的菩提心時,所有的聽法和修法,才具有實質的功德與意義。

  當然,除了發出強烈的菩提心之外,走在漫長的修行道路上,最主要要發出真實的出離心。在輪回之中,沒有任何實體是永恒存在的,也沒有任何外相值得我們執著眷戀,不論是外表披著袈裟的出家衆也好,或是在家居士也好,都要從內心真正發出出離心來。如果口裏念誦著佛號,手裏拿著念珠,每天作早晚課,但是對世俗沒有發出出離心,對叁寶的虔誠,沒有實質進入內心,只是靠著外在披著的袈裟和表面上的修行,不調伏自己深重的業習,都不算是進入佛法之門的人啊!

  

《大圓滿前行 第四章 思維暇滿難得 第二節 3 斷絕法緣心識的八無暇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