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圓滿前行 第四章 思維暇滿難得 第叁節 人身難得的比喻

  第叁節:人身難得的比喻

  人身有多珍貴,多難得呢?法本上說:「現前暇身若不成有義,後難獲得修習解脫身,善趣之身若是福報盡,死後飄墜惡道惡趣中,不明善惡難聞正法音,善士難遇懊悔成大錯,若思有情數量和種類,得人身者實爲極少有,觀人不入正道作惡行,依法修行寥寥如晨星……」有關人身難得的比喻有以下的解說。

  

  一.人身難得——如盲龜遇牛轭

  在佛經和龍樹菩薩《勸戒親友書》中,經常以盲龜和牛轭在大海上相遇的機率,作爲人身難得的比喻。這個比喻是說,如果整個叁千大千世界變成廣闊無際的大海洋,在這大海上,漂流著一根農夫犁地時,用在牛背上的牛轭。牛轭是根彎彎的木棍,上面有個孔,它隨風飄浮不定在大海上,沒有一刻停止。而在大海底下,有一只瞎了雙眼的盲龜,一百年才會浮上來,將頭伸出海面一次。當它浮出海面時,因爲眼睛看不見,根本無法看到海面上任何東西。在這茫茫大海上,這根牛轭東南西北載沈載浮,沒有固定靜止的地方,盲龜也是百年一次浮出海面上;牛轭無心,烏龜無眼,如果要等待盲龜將頭穿進牛轭的孔中,這種機率實在是太渺茫了!而我們得到人身的機會,比盲龜的頭進入牛轭孔的機率,是少之又少啊!

  寂天大師在《入菩薩行論》中也講過這個比喻:「如海中盲龜,頸入轭木孔,人身更難得。」不僅如此,古代的很多大師們,也常常用盲龜穿入牛轭孔的比喻,來說明人身的難得。《涅槃經》上形容人身難得,有如在光滑的牆壁上撒豆子,豆子附著在牆壁上的機率,是微乎其微的。經上又說,人身之難得,有如在針尖上堆豆子,是難上加難。

  二.人身難得——六道衆生數量之比較

  如果以六道衆生的數量來做比較的話,我們就會知道,生在人道得到人身,實在是太不容易了。

  以六道衆生的數量來作對比:比起地獄道無數的衆生,餓鬼道衆生的數量是很少的;比起餓鬼道的衆生,旁生道的衆生也很少;比起旁生道的衆生,阿修羅道的衆生算是很少;比起阿修羅道的衆生,我們人道的數量又更少。人道和天道的衆生比較起來,當然天道的數量比人又更少了。如果拿叁惡趣和叁善趣的衆生來作比較的話,總數量差別實在是太大了!

  古時候在數量上,對人身難得作以下的比喻:如果地獄道衆生的數量,像夜晚天空的繁星那麼多,相較之下,餓鬼道的衆生就像白天的星星那麼稀少;如果餓鬼道的衆生,像夜晚天空的星星那麼多,那麼,旁生道的衆生就像白天星星那麼少;如果旁生道的衆生,像夜晚天空的星星那麼多,那麼,叁善趣的衆生就像白天的星星那麼少。

  另外有一種比喻是說:地獄道衆生的數量像大地的塵土一樣多;餓鬼道的衆生像印度恒河的沙那麼多;旁生道的數量像釀酒時,酒釀出來以後,酒糟擠在那裏一樣多;阿修羅道衆生的數量,像冬天飄雪時的雪花那麼多,那麼,人道和天道衆生的數量就只有像手指甲上的灰塵這樣少。

  有時,我們會覺得這種比喻不太合理,因爲把人的數量比喻得太少了,但是事實上就是這樣。以隱藏在每個家庭的細菌數量來說,不就比一個城市的人數多嗎?還有,在印度靠近喜馬拉雅山的山上,以及在西藏、尼泊爾等地的山上,常會出現巨大的螞蟻窩。無數的螞蟻習慣把小樹根疊起來築成巨巢,大的通常有一個房間這麼大,這樣巨大的螞蟻窩裏,所窩藏的螞蟻,比全世界的人口還要多。何況大地上還有許多群聚群生的千萬種昆蟲,大海中有無量無數的魚蝦貝類群,這些數量不就遠遠超過人類的數量嗎?

  ◎珍寶身如摩尼寶

  人道的衆生是如此之少,在人道中,要能具備十八暇滿,得修佛法的人,是少之又少。如果我們得到了這樣一個暇滿人身,還不珍惜的話,就像尋寶的人,千辛萬苦按照藏寶圖找到了寶物,到最後卻「入寶山空手而回」一樣。在佛法裏,得到人身不去珍惜,是一項非常大的過失,甚至認爲會遭受很大的災禍。如果我們能時時深刻感受到這種種的可貴,心生歡喜的話,當下就是擁有圓滿的珍寶身。如果你沒有具足這些暇滿,縱使你多麼聰明伶俐,足智多謀,智勇雙全,也只不過是個普通的世俗人而已。

  

  ◎惡行即爲惡趣因

  薩迦派劄巴堅贊尊者說:「得暇滿人身,非由力強得乃是積福果。」我們得到暇滿的人身,是過去世幾千萬劫,累積福德和智慧資糧而得來的福報啊!今生我們有機會生爲人身,如果不行持善法,好好修行的話,過去的福報很快就會用完,在輪回中,很難再得到現在這麼暇滿的人身。寶貴的人身如摩尼寶一樣,是要用來作爲度脫生死大海的船,如果作的惡事比行的善還要多的話,那麼,雖然身爲一個人,比起地獄、餓鬼、畜生道等叁惡趣的衆生還要惡劣!如果不珍惜修持,反而用來作惡的話,那麼,這個人身就會變成進入地獄的媒介。所以說,惡趣衆生多半是來自世間的惡人啊!

  其實,作善或作惡,都是由自己的心決定的,「此身行善即是解脫者,此身造惡即是輪回錨,身爲一切善惡之奴仆。」在世間上,我們一輩子拼命賺錢,不知修持,等到年紀大了,滿頭白發,福報享盡,面對死亡時,才知道所擁有的財富都帶不走,最後還是兩手空空的,那時才知道,已經是後悔莫及,太遲了!只能流下兩行的老淚。所以,對于已經得到的福報,要懂得珍惜,要十分歡喜。因此,我們應該趁著暇滿還具足的時候,精進修行,依照「前行發菩提心」,「正行持空性見」,「結行修回向」的方式,不斷反複思索善知識所傳授的正法,這樣,道業才可能有所增長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