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節2:七種不善業的特許
分辨善惡業和善惡果報的大小,不是以外相來判定,而是以內在的發心和深淺來定的。就像是一棵樹,如果它的根有毒,那麼,從根部長出來的枝葉花果,都是有毒的。如果一個人的意念是清淨的,絲毫不涉及私欲的話,那麼,他的所作所爲就是善業。雖然意念是從外表看不出來的,但是,身爲佛子,應當清楚自己的起心動念,不能以意念清淨爲借口,爲滿足私欲而行惡,還自稱是爲了利益衆生,這樣就造了很嚴重的罪業了。
如果在毫無私心,完全清淨的意念下,身爲一位佛子,在身業和語業上,有七種外表上的惡行是被允許的。但在意業上,是完全沒有開許的例外。
◎殺業上的特許
在殺業上的特許的例子,以釋迦牟尼佛來說,釋迦牟尼佛的前生,曾經擔任五百位商人的船長,帶領著商人們到海中去取寶。在大海上,遇到一位叫作短矛黑人的強盜,非常凶暴,要殺掉全船的人。這位船長心想:「這五百位商人全是不退轉的菩薩,如果這位強盜殺了他們,一定會墮入地獄無數劫,不得超脫,十分可憐。如果我把這個強盜殺了,他就不會因此下地獄,還是我自己下地獄吧!」
于是,這位船長不忍心強盜因爲殺五百個菩薩,而受無邊地獄之苦,于是就把他給殺了。因爲這位船長是位大菩薩,是爲了暫時保護五百位商人的性命,又不忍心這位強盜殺人受無邊的惡報,所以殺了人。因爲他殺了人時,沒有瞋心,沒有私心,滿懷慈悲,所以他並沒有因殺生而下地獄,反而因這種偉大的發心,造了善業,圓滿了七萬劫的資糧。
◎邪淫的特許
在邪淫上的開例中提到,印度有一位星宿婆羅門的兒子,是一位持戒嚴謹,堅守梵行的人。有一次他到城中化緣,遇到一位婆羅門的女人,對他生起強烈的貪愛之心,甚至不惜身命,要成爲他的妻子。這位梵行者自我深切省察,對此女無任何貪欲,但見她執迷不悟,連生命都不要,所以對她生起極大的悲心,忍失梵行,最後與她結爲夫妻。
他的這項行爲,完全出自大悲心,沒有參雜絲毫貪欲,所以他圓滿了四萬劫的福德資糧。當然,如果因爲貪念和無明,以此爲理由而行邪淫,是任何人都不被允許的。
◎不予取的特許
對不予取者,如果毫無私欲,一心只爲供養叁寶,或布施貧窮的人,用善巧的方式,取得富貴及吝啬者的錢財,這是被允許的。若是爲了增加自己的財富,這是不被允許的。
◎妄語的特許
在妄語方面的特例中,如果是爲了救護處于生命危險的衆生,或是爲了保護叁寶的一切,包括經書、寺廟、財産等等,而說妄語,是被允許的,但是爲了達到自己的利益而打妄語,是不被允許的。
◎離間語的特許
在離間語上,如果爲了擔心初行善法的人意志不堅定,會被惡習深重的外道或惡友所牽引,爲了讓行善者繼續修持善根,不受左右,此時說離間語是被允許的。但是如果故意使志同道合的人分開,這是有罪過的。
◎惡語的特許
在惡語上,如果以溫和的方式不能調伏的人,借用粗劣的惡語,反而可以引他向善,這是被允許的。但是,如果心存輕視和惡意,是不允許的。
◎绮語的特許
在绮語上,對于無法用禁語或法語引入正道的人,用各種方便引入正法,這種方便绮語是被允許的。但是如果這些绮語會令人心思散亂,無法專心修行,則應當禁止。
◎意業的貪、瞋、邪見,皆無特許
在意業的貪、瞋、邪見叁業上,對任何人都沒有任何方便開許之處。只要有絲毫的惡念,就成了惡業。所以說,我們應當時時善護自己的心念,如果是惡念,馬上就要忏悔,不要讓惡念繼續延續;如果是善念,要很歡喜地繼續保持,還要讓善念不斷增長。
◎不讓業隨身
偉大的阿底峽尊者說:「我受了小乘的別解脫戒之後,絲毫沒有違犯;入了菩薩乘,偶而會犯一兩次菩薩戒;入了金剛乘以後,卻常常違犯,但是我全都立即忏悔,從來不讓罪業隨身過夜啊!」所以,他只要一發現自己有了惡念,隨時隨地會拿出木製的曼達盤作忏悔。
◎以黑白石子修善念
以前,有一位劄堪婆羅門,常常觀察自己的心念,當他發現自己有一念不善的時候,就放一塊黑色的小石子。發現內心生起善念的時侯,就放一塊白色的小石子。剛開始,黑色的石子比較多,他就慢慢調治心念,久而久之,白色的石子慢慢增加了,到最後都是白色的石子了。所以,我們應當時時以善念攝持自心,以正知正念爲護衛,連最細微的罪業也不要汙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