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節3:空性修持與因果取舍
蓮花生大師曾對藏王赤松德贊說:「金剛乘的見解極爲殊勝,但是在行爲上,不能偏執于空性的見解,否則將善法和惡法都解爲空,這樣將成爲魔見;同樣的,空性見也不能偏墮于行爲,否則,將會被實有之相所束縛,這樣就沒有解脫的機會。」他又說:「持空性的見解,應比虛空高;取舍因果之心,要比面粉細。證悟實相見解的同時,必須對因果作很細膩的取舍。」
有人問帕當巴仁波切:「已經證悟空性的人,造了罪業,是有害還是無害?」帕當巴仁波切說:「真正證悟空性的人是不會造罪業的。因爲證悟空性和大悲心的具足是同時存在的。」所以,修持正法,應該以因果舍取爲主要,見解和行爲要一致,不能悖離。
而現在正在修習空性,還沒有證悟空性的人,在修行大道上,因爲采取現行對治,過去生所潛伏的習氣,和未來會轉生惡趣的惡果,將會很迅速地成熟在今生。所以,《金剛經》上說:「善男子,善女人,受持讀誦此經,若爲人輕賤,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,以今世人輕賤故,先世罪業,即爲消減,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」就是這個意思。
密勒日巴尊者早年造了許多的殺業,自認爲一定會墮入惡道,因爲對因果不虛的道理,深信不疑,所以他非常虔誠,比平常人更勇猛精進修持,最後終于得到很大的成就。
◎菩薩畏因 凡夫畏果
一般衆生不知道如何取舍,擔心惡果,卻不怕造惡因,希求善報,卻不知種善因。而成就了的菩薩,知道果報不可思議,所以在善惡取舍的因上,非常戒慎恐懼。
畢竟我們現在還沒有成就,對于諸法實相,本體性空的體悟,幾乎是談不上,最多只是停留在文字上面的認知而已。在沒有破除「法有我」、「人有我」的執著時,我們都是以「自我」爲主來累積資糧。所以我們所做的功德,事實上,都參雜著貪、瞋、癡、傲慢、懷疑和嫉妒等五毒煩惱在一起,以這樣的心識作善事、造善業,來累積資糧,所行得的福報其實很有限。
以「我執」累積資糧,所産出的福報,也會因爲「我執」而消失。爲了減緩福報的消失,希望福報不斷增長的辦法,最重要的就是發菩提心。如果我們爲了利益衆生來聞思修佛法,最後將所有功德全都回向給衆生,這種功德力會變得很大。這就是爲什麼佛陀那麼重視菩提心,常常強調菩提心的緣故。
很多人以爲發菩提心都是爲別人犧牲,自己一無所得,所以一講到發菩提心時,就覺得自己很委屈,其實,爲一切衆生修行善法,便擁有一切衆生的力量。修行要靠衆生,才能淨化自己的業習。如果我們建立起這個理念的話,行菩薩道就比較容易了。如果我們存有偏見,以爲自己都爲衆生犧牲奉獻的話,慢慢就會自以爲全世界只有自己最重要,只有自己在渡衆生,最後會認爲很多人都欠自己似的。這種心態在不知不覺中,會導致傲慢的增長;修行人只要一産生傲慢,就會漸漸變成“佛油子”,那就很難回到老實修行的正道上了。身爲一位大乘佛教徒,應該記住因果業報的道理,不管在世間的做人做事,和出世的修持上,都要腳踏實地,才是真正的佛教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