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章 依止善知識
第一節 最初抉擇上師
雖入法門不防止罪行,雖入大乘遠離利他心,
雖獲四灌不修生圓次,從謬道出祈請上師度;
未得正見僞作瘋行者,散心修持虛僞胡亂語,
行爲錯誤尚不思己過,從我慢出祈請上師度;
明日將死還貪衣住財,年歲老大尚無出離心,
見聞甚少尚誇有德能,從無明出祈請上師度;
雖逢逆緣還思愦鬧處,雖住靜處心性如堅木,
雖講溫和尚未化貪嗔,從八法出祈請上師度;
請師度我速從昏睡醒,請師度我速從暗獄出。
[由此猛利呼喚生起大悲] (共同前行竟)
◎依止上師的重要
既然墮入在地獄道、餓鬼道和旁生道的叁惡趣,或是轉生在人道、阿修羅道和天道的叁善趣,都深藏著無邊的苦及苦因,我們應該趁具有暇滿人身的現在,以正法攝心,趕快修行,以期早日脫離輪回。
雖然,在究竟法界體性上,無有輪回與涅槃的分別,但是,在未圓滿成就之前,初學者應當要發出離心,爲自己乃至衆生脫離輪回而精進。要想出脫輪回的樊籠,一定要依靠善知識的指引與教授。所有大成就者在修行的過程中,不論在經、續、論等經藏的理解,或是在實際修行的經驗上,沒有不依止善知識(上師)而成就的。
暇滿人身是如此難能,得到暇滿人身之後,存活在世間的壽命,是如此短暫;當壽命終了之際,又會在無知地六道中飄蕩,生命就這樣無止盡的循環著。雖然,很多人擁有世間上的知識、技術等種種學問,在世間法上有很大的成就,但是對于出離輪回的解脫之道,卻是一片茫然,毫無所知。而賢德的善知識和師兄弟,就是讓我們不再于六道中飄蕩的人。他們也像是我們迷失在茫茫曠野中,帶領我們走上歸途的向導;又像是帶領我們去尋找寶藏,經驗豐富的探險隊隊長一樣。如果能在有限的生命中,遇到能引導我們走上解脫正道的善知識或師兄弟,當然要好好地尊敬和珍惜。
然而,真正的善知識具有哪些特質呢?如果我們很幸運地遇到非常好的上師,自己應如何追隨依止呢?在學習修行的過程中,應該抱持什麼心態呢?這些都是在決定跟隨某位上師修行前,應要了解的基本認知。一般人剛進入金剛乘的時候,常會聽到「弟子觀察上師叁年,上師觀察弟子叁年。」這句話的意思是很深奧的,可是很多人都會錯了意。許多人把這句話,挂在口邊,當作口頭禅。四處去觀察上師,尋找上師。不管有多少上師教了他多少佛法,他都用這句話來作爲比較上師們優缺點的理由。結果,幾十年下來,人也老了,頭發也白了,雖然他已經觀察了很多的上師,但是從來沒有好好依止過一位,最後一事無成,什麼法也沒學到。
◎弟子如何抉擇上師
「弟子觀察上師叁年」的意思,原本是避免學法的人,在修行道上,遇到邪師,走入偏邪的外道而不自知,徒將滿懷的虔誠心和寶貴的生命,白白浪費了以外,還因此增添許多深重的惡業。這樣不但不能究竟解脫,往上轉生到叁善趣,甚至還會墮入叁惡趣中。所以,選擇一位可以依止學習的善知識,是非常重要的。當然,這和上師與弟子之間,彼此的福報、因緣、願力有很大的關系。
「弟子觀察上師」,是在還沒有決定要追隨一位上師之前,就要注意的事。在沒有接受一位上師的灌頂和教法之前,要先觀察這位上師是不是功德圓滿具足,是否能依止。一旦依止了之後,無論上師的處世行爲如何,如果對上師産生不恭敬之心,就違犯很嚴重的金剛乘戒律。
可是,在這社會結構快速改變,人心變化莫測的時代,人與人之間,聚散匆匆。許多上師到很多地方傳法,也只能做短暫性的停留,沒有辦法讓信衆們有叁年長期的觀察時間,再來向他們請法。因此,不管是顯乘或金剛乘,實在很難依照這種傳統方式來尋找上師。
一.具德上師的功德
一位真正可以讓弟子們依止的具德上師,是很不容易遇到的。中國古人說:「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。」印度人說:「普通的樹如果生長在檀香木中間,也會有檀香的香味。」如果我們遇到了尊貴的善知識或賢德的道伴,自然會受他們的熏陶和影響。
◇ 具德上師的基本功德
一位具德上師,基本上具有以下功德:
1.沒有違犯外別解脫戒、內菩薩戒、金剛乘叁昧耶戒。
2.通達經續論典,博學多聞。
3.具大悲心和廣大的菩提心,對衆生有如自己的孩子。
4.以四攝法——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,攝受弟子。
◇ 金剛乘上師的功德
宣說金剛乘教法的上師,除了具備上述要件之外,還要具足密續中金剛上師的功德:
1.成熟相續:獲得不間斷成熟的灌頂。
2.持守淨戒:沒有違犯灌頂時的誓言和戒律。
3.調柔寂靜:很少煩惱和分別心。
4.精通顯密:精通金剛乘「根、道、果」一切續部。
5.念修圓滿:面見本尊,念修之相已經圓滿。
6.解脫相續:已經現量證悟實相。
7.一心利他:大悲心遍滿。
8.極少瑣事:已經斷除世間貪著。
9.精進修持:爲出輪回,爲來世精進修法。
10.厭離世俗:具強烈出離心,並以此勸戒他人。
11.攝受弟子:以各種善巧調伏弟子。
12.具加持力:依照上師言教行持,具清淨傳承力。
因爲五濁惡世的來臨,許多自稱爲上師的人,會用巧妙的方法和虛假的外相,讓很多人用叁年的時間,也沒有辦法分辨出真假。甚至,有些弟子窮其一生,可能都不知道所跟隨的上師,所教非法,這是上師和弟子彼此業力牽引導致的狀況。
如果弟子的業力不清淨,就算是遇到真正的善知識,也不會去親近;相對的,一位業力清淨的弟子,遇到邪師,自然不會去依止。所以說,學法者自己的業力是不是清淨,智慧福德的資糧是不是具備,決定他是否能遇上一位具德的上師。
二.錯誤依止的對象
抉擇上師時,哪些對象是不應當依止學習的呢?
1.自己沒有聞思修的修行和功德,卻自稱是某某上師的弟子,或是某個傳承的上師等等,如果以這種世襲相傳的觀念自稱,作爲讓人信任的理由,這種人不算是具德的上師。
2.有的人雖然有一點修行和學問,但是爲了鞏固自己作爲上師的地位,而攝受弟子,其實所作所爲都是爲了今生的利益,這種不是以清淨心來修持的人,不能依止。
3.有些上師像一般凡夫一樣,根本沒有調伏弟子的能力,自己也沒有修行的功德,但是有一些愚笨的人,沒有仔細觀察,卻很虔誠地跟隨他,將他供奉得高高的。當這位上師得到名聞利養之後,便自以爲是,十分傲慢,這是像井底之蛙的上師。
4.有些人沒有正知見,貪嗔癡煩惱比平常凡人還要嚴重,可是他擺出大成就者的姿態,卻將弟子引入邪道,這是像瘋狂的向導一樣的上師。
5.有些沒有慈悲心,沒有什麼功德的上師,連善惡如何取舍都不清楚,當然也無法教導弟子因果業報的道理,這種上師就好像是瞎了眼,以盲引盲,如盲人向導一樣的上師。
真正具德的上師是我們生生世世的皈依處,如果我們不加以觀察,不幸遇到了邪師或惡知識而追隨的話,那麼,我們將失去過去所累積的一切善資糧,所擁有的暇滿人身也會跟著失去,就好像樹上有一條蛇盤旋著,有一個人以爲那是樹的影子,很高興坐在樹下乘涼,結果被蛇咬死,失去寶貴的生命一樣。
叁.具德上師的殊勝德行
如果我們有福報遇到內外德相具足圓滿,證悟諸法實相,心完全出離世間,沒有個人事業,並具清淨傳承加持力的上師,就要放下一切世間法,好好依止,絕對不能錯過。因爲這種具德上師圓滿了一切功德,代表諸佛大悲和智慧的本體,他爲了利益衆生而出現世間,殊勝珍貴,極爲難得,我們要當作真正的佛來看待,緊緊地跟隨。
偉大殊勝的上師之心,時時安住在佛的密意中,慈悲與智慧交融雙運;他隨順衆生的所作所爲,都是爲了調伏衆生的心性,以善巧解決弟子的疑惑,並且還要忍耐弟子的不遜與煩惱,像母親疼愛孩子,包容孩子的行爲一樣。
具足德相的上師,有如巨大的船輪一樣,可以載運衆生度脫輪回苦海;上師又如及時的甘霖一樣,可以澆息衆生煩惱熾熱的心火;上師的大慈心,有如慈祥的父母,對所有廣闊衆生,一視同仁,沒有偏袒,平等慈愛;上師的大悲心,有如源源不息的江河,對無邊受苦的衆生極度悲憫,無有止息;上師的大喜心,有如高聳的聖山,永不被世間八法所動,沒有嫉妒之心;上師的大舍心,有如虛空中的雲雨,內心不被貪欲、嗔恨所擾。總之,具德的上師是摩尼如意寶,隨心所欲,運用息、增、懷、誅四種事業,是浩瀚大海的總源頭。
如果在邁向菩提正道上,千載難逢地遇到了殊勝的具德上師,我們應當如何依止呢?一如《華嚴經》所說的:「應當將自己當作受病苦折磨的重病病人想;將上師當作極爲高明的良醫想;又如生命遭遇危險急難,恐懼萬分,急切尋求強有力的庇護依靠一樣。」我們以這急于渴望得到救護之心,來依止上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