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圓滿前行 第八章 依止善知識 第二節 中間依止上師

  第二節 中間依止上師

  ◎上師觀察弟子

  在金剛乘中,所謂「上師觀察弟子叁年」,在五濁惡世的時代也很難適用。因爲工商社會的生活步調很快,大家都非常忙碌,雖然學佛風氣很盛行,可是真正想修行的人卻越來越少。以前的時代,學佛的人像是一個口很幹渴的人,一心渴望得到生死解脫的法門;而現在的人,要教他發出一點出離心,都很困難。有句話說,以前的弟子有如沙漠裏口渴的旅人,急于想尋找水源(善知識);上師則像是沙漠裏的甘泉,等待饑渴的旅人一樣(弟子)。而現在這個時代,求法的情況顛倒了,反過來是上師在後面追著弟子來聽法。

  其實,「上師觀察弟子叁年」這個規矩還是存在的。上師如果不觀察弟子而隨意傳授金剛乘戒律的話,對上師本身會有所影響,佛法的殊勝和傳承的延續,也會受到不清淨的染汙。所以,上師一定要先觀察弟子的言行,是否爲賢良根器,而後傳法。

  ◎賢良弟子的要件

  一.賢良弟子的基本要件

  一位好弟子應具備的基本條件:

  1.大精進心:縱使遇到生命危險,也不違背具德上師的教誨。

  2.智慧堅定:不會因爲一時的逆境而動搖修行的意志,或改變誓言。

  3.承事上師:不顧身命,完成上師交代的事情。

  4.依教奉行:不顧一切,依照上師言教而行。

  二.金剛乘弟子應具的要件

  進入金剛乘的弟子,需要具備更多的條件,才算是好的根器:

  1.具大正信:對上師有完全的信心,將上師視作真佛看待。

  2.具大智慧:清楚明白上師善巧方便的密意。

  3.廣博德學:以聞思修受持上師傳授的一切妙法。

  4.具大悲心:對受苦或無依無靠的衆生,有很大的悲憫之心。

  5.嚴守戒律:對上師傳授的律儀和叁昧耶戒,都能恭敬學習。

  6.寂靜調柔:身口意叁門寂靜調柔。

  7.胸襟寬大:對上師和金剛師兄弟們的所作言行,都能包容。

  8.慷慨大方:自己擁有的一切,可以不吝啬供養上師。

  9.具修行淨相:很少有不清淨的言行和分別意念。

  10.具足慚愧心:如果有一點點過錯,就會感到羞愧,態度非常謙卑。

  具備以上的條件,才是學習密乘的根器。一位好的弟子,對于學法過程中的苦和樂,都要能忍受;對于上師如何嚴苛的訓練,甚至嚴厲的怒罵等等,都要能順受,不生嗔怒和怨恨之心;對于上師指派的事,來回辛苦奔波,也不厭煩;能夠忍受修行的一切艱難困苦和寒冷炎熱;能夠隨時很謙卑的學習,斷除我慢。

  《功德藏》說:「極護上師具善巧,斥呵不嗔如良駒,奔波無厭如舟船,賢劣皆載如橋梁,堅忍寒熱如鐵砧,依教奉行如奴仆,常處卑微如掃帚,舍棄驕慢如斷角。」這些都是身爲弟子應當要具備的心態和行爲,這樣修行才有成就的可能。對上師能夠完全恭敬信任的人,一定會得到解脫。否則,聽聞佛法,也只是一種經驗,對出離輪回沒有什麼幫助。

  ◎供養上師的叁種方式

  身爲弟子應該如何承事上師呢?在古代來說,能夠供養佛,供養真正的善知識,是很大的福報。但是,隨著時代的演變,有些人假藉供養之名,來詐騙信衆的錢財,或是以供養的多寡,來分別弟子的優劣,以至于有些信衆將可以累積資糧的殊勝供養,變成避之唯恐不及的行爲;相對的,有些人認爲供養就是拿錢財給上師,拿的越多,福報越大,其實不是如此。

  承事上師有叁種方式:

  1.以修行供養:不論多麼辛苦,能將上師所講的一切正法,非常勇猛精進地修持,這是最上品的供養。

  2.以身、語、意做供養:對于上師吩咐的事情,像忠誠的仆人一樣去做,爲上師服務,這是中品的供養。

  3.以財物供養:能慷慨供養上師所需要的飲食、住所等等生活所需的一切,令上師歡喜,這是下品的供養。

  當然,以上、中、下品作區分的真義,是希望弟子們以學法爲上,不要以世間的財物爲標准,來衡量比較功德的大小,那就失去修行和供養的意義,也就違背了佛陀的教義了。

  ◎觀上師清淨圓滿

  在承事上師的過程中,如果自己認爲具德上師的行爲有過失,應該要自責是自己的意識不清淨所導致,上師的一切都是善妙的功德。如果上師表面上對我們加以诃責,應該心想:「上師看到我的過失了,應該內省觀察己過,忏悔清淨。」當然,以上是依止善知識時,應有的行爲。如果依止的是惡知識,這些行爲就是無知和盲從了。

  ◎平日事師禮儀

  在平時的生活中,如果上師從坐位上起身,弟子不應仍坐在座位上,應立即起身站起來;隨行上師行走的時候,弟子應走在上師的左後方,除了上師指示,爲了引導之外,可以走在上師的前方;對于上師的坐墊,不應踩踏;上師的坐騎或車輛,未經上師允許,不要搭乘。于上師面前,不應搔首弄姿,嘻笑怒罵,說無意義的話,應當恭敬謹慎,威儀寂靜;如果有不善的道友辱罵上師,嗔恨上師,應當製止,或不與之爲友。

  對上師的眷屬和金剛兄弟,無論相處多久,都不應該厭煩,無論遇到什麼事情,都應該包容,和睦相處,像鹽融于水一樣;對于對方的惡意中傷和毀謗,都要忍耐。這樣才能在上師和師兄弟間,得到依止的妙用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