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圓滿前行 第九章 皈依 第叁節 1 皈依的方法 1

  第叁節1:皈依的方法1

  ◎外、內、密、極密的皈依

  在佛教共同乘的外皈依中,以佛陀爲本師,將佛法做爲修行解脫依循的正道,以僧衆爲修行助伴,以此爲叁寶而頂禮皈依。

  在不共的密乘內皈依中,以身、口、意叁門供養上師,依止本尊修行,以空行爲助伴,成就上師、本尊、空行叁根本,以此皈依。

  在殊勝善巧的金剛乘密皈依中,淨化脈、氣、明點,清淨脈而現化身,清淨氣而現報身,清淨明點而現法身,以密皈依成就法、報、化叁身。

  在究竟實相的金剛乘極密皈依中,皈依諸聖衆尊相續的本體空性、自性大光明,和周遍大悲等叁相無別的智慧,以此不斷修持,使自己的自相續生起無相之智慧。

  1.因皈依

  「真實叁寶善逝叁根本,脈、風、明點自性菩提心,本體自性大悲壇城前,乃至妙菩提間恒皈依。」這四句皈依文,包括了外、內、密及極密的皈依,具有「因皈依」和「果皈依」的意義。

  在共同乘中,不論是小乘或是大乘,都是先從皈依佛、法、僧叁寶開始修起。「皈依佛」的「佛」,分爲法身、報身和化身叁身。法身是最究竟的,我們從最初的修行,一直到真正理解般若空性,證悟究竟法身佛的果位爲止,都必須不間斷地依靠叁寶,忏悔業障,累積資糧。這種皈依稱爲“因皈依”。

  有關皈依的修法,因修行的方式而有所不同,由皈依的對境,依次往內依止。對所有佛教徒來說,佛法僧叁寶是因皈依的對境;在我們還沒有完全成就證悟的時候,叁寶始終是修行的對境所依。

  2.果皈依

  在金剛乘裏,並不強調以因找果的途徑,尋找心性本體,來成就果位,爲什麼呢?因爲法身本是內在心性的本體,不假外求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始終無生無滅。于本體體性上,無任何舍取之心,也沒有任何好壞分別。我們依靠禅定和般若等各種修行方法,讓本具的佛性,也就是原始的覺性,從客塵障中自然透脫,安住在空性中,現證法身佛果位,並不是在心性外面,另外去尋找一個果位。

  這種直接對原始清淨的心性本體,本有的法身境界所作的皈依,稱之爲「果皈依」。當然,這是非常難修的。

  由于我們對佛、法、僧的虔誠,從「因皈依」開始,依靠叁寶,透過佛、法、僧的慈悲力,慢慢修行,從無明愚癡中覺醒,自然産生法喜的覺受。在修行過程中,雜念和分別心越來越少,對世俗種種的執著,也會慢慢消失,那時,會逐漸體解心性本體。如是精進,最後會恍然大悟,原來法身是人人本有的佛性。

  但是,對現在正在修行或還沒修行的我們來說,清淨本有的佛性,無始以來,早已經被深厚無比的煩惱習氣所覆蓋,這就是所謂的「客塵障」。爲什麼本有的清淨本性會被掩蓋住了呢?因爲二元對立的分別心産生以後,由分別心形成衆多複雜的雜念和妄想,本性覺受的光明因此就被遮掩住了。爲了要讓覺性光明顯現出來,最佳的捷徑,就是追本溯源,直接探究心性根本。對于所有二元對立的分別,包括內在我執和外境實有的執著,用“果皈依”的方式去破除,破除到最後,本性光明自然會顯現。

  同樣是正法,因爲修行的方法不同,往外依止和往內依止,兩者在速度上有快慢的差別。依賴外境,成就的速度比較緩慢;往內依止心性本體,成就的速度比較迅速。如果想要往內求,就要先從明白自己的種種心念開始,以正知正念觀察自己的身口意,時時安住在原始清淨的本性中。要修到這樣究竟證悟的成就,中間需要廣博的知識與堅定不移的信心,所以,我們常說,修持密法需要上上根器的人。

  

  ◎皈依「佛、法、僧」叁寶

  以依止的外相來看,佛法僧叁寶是我們皈依的對境。佛的法、報、化叁身中,其中報身和化身,兩者合稱爲色身。他們所弘揚傳下來的法是佛法;我們依循佛法,作爲究竟解脫的正道;在現世修行的過程中,依止成就的僧衆,作爲修行的助伴。佛法僧叁者的究竟體性,是佛陀。這是皈依佛、法、僧叁寶的簡義。

  1.佛寶

  叁寶中的佛寶,是指宣揚佛法者,具備大圓鏡智、平等性智、成所作智、妙觀察智、法界體性智等五智,並具有法身、報身和化身,以及叁身聚集的不變金剛身。成就究竟果位者是佛,證悟一切究竟者是佛,所以我們將究竟圓滿覺悟者,稱爲善逝。法本所講的善逝就是佛,是我們依怙的對境。

  2.法寶

  叁寶中的法寶,是指佛陀所宣揚的正法。凡是集結佛陀所有的理念和理論者,稱爲言教;依照言教實際從事修行而證得果位的方法和訣竅,稱爲證教;證教和言教合一,則爲完整的佛法,也就是法寶。言教和證教都是佛陀傳授的教法。修行者必須先學習聞思言教,以證教實修,才會有真實的成就。

  佛法是佛陀證悟後,以遍知一切的智慧而傳達出來的妙音。對我們後世人而言,沒有因緣親耳聽聞佛陀說法的梵音,只能依賴當時的大修行者和羅漢們,從本師釋迦牟尼佛處,將所聽到的法記錄下來的經典,依教奉行。

  3.僧寶

  叁寶中的僧寶,是指已經證悟實相的成就者,包括初地以上的菩薩們以及羅漢們,他們可以生死自在,不入輪回,是我們修行道上可以依靠的助伴。也許我們自己身邊已經出現了菩薩或羅漢,但是我們卻不知道,我們現在所能依賴的是,活生生將佛法傳授給我們的善知識們,他們有的是持守戒律的出家衆,有的是真正實修的在家瑜伽士,他們都是僧寶。

  這種象征性的外相對境,以佛、法、僧爲依歸,對我們來講,是比較容易接受的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