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圓滿前行 第九章 皈依 第四節 2 觀想皈依境 2

  第四節2 :觀想皈依境2

  ◎觀想衆生共同皈依頂禮

  接著,我們觀想,在自己身邊,右邊站著今生的父親,左邊站著今生的母親;自己最前面,是帶給我們痛苦、生氣、煩惱的衆生,或是自己所厭惡仇恨的敵人,以及障礙我們修行的魔障等等。以這些仇敵魔障爲首,一切叁界六道有情衆生,從四面八方聚攏在我們面前,全部和我們面對皈依境,一起合掌,恭敬頂禮,意念清淨,合誦皈依文。

  一.仇敵和魔障的恩德勝過父母

  爲什麼這裏要將仇敵和魔障放在我們的前面呢?因爲,人生中最難修的是忍辱,如果仇人真正出現在我們身邊,要我們修忍辱,是非常困難的;現在用觀想的方式,把很討厭的人或仇敵等放到前面,用意念慢慢修忍辱的話,我們比較可以平心靜氣地修習。

  另外,以正法來說,雖然這些仇敵和魔障常常傷害損惱我們,讓我們受很多的痛苦,無法享用種種的安樂,但是卻因此讓我們産生很強大的出離心。同時,他們所帶來的折磨和破壞,可以淨化我們無始的深重業力,我們以魔障或仇敵作爲修忍辱的對境,練習修安忍,可以增長我們的功德,甚至得到很大的成就。所以,他們是讓我們成就的逆增上緣,是修行動力和功德的來源,我們應當要感謝他們,像密勒日巴尊者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。

  那麼,爲什麼要將他們放在我們的父母前,難道他們比父母重要嗎?因爲,在世俗上,一般的父母對子女們總是百般呵護,教導子女,多以追求世俗名利和權勢爲目的,這些方法雖然能得到暫時的富足,但相對會增強不少自我的執著,令人更加眷戀世間,不容易生起出離心,當然也不會想修行。因此,以正法的角度來看,魔敵的恩德勝過慈愛的父母;另一方面以輪回的角度來看,這些仇敵魔怨,他們也曾經是我們過去世的父母啊!身爲大乘修行者的我們,爲了修習安忍,不想毀失善根,對一切衆生應該冤親平等,廣修慈悲心與菩提心,才能圓滿廣大的資糧!

  二.念誦皈依文

  當我們將皈依境與一切衆生觀想清楚之後,開始念誦皈依文:「真實叁寶善逝叁根本,脈風明點自性菩提心,本體自性大悲壇城中,乃至妙菩提間恒皈依。」一般念誦至少要圓滿十萬遍。

  在金剛乘的修法中,所有的修行都以身、口、意叁門同時進行的,才算圓滿。在修持皈依時,心中要憶念著上師和叁寶,恭敬地想著:「不論自己處在任何快樂或痛苦的情境,遇到任何病痛或災難,不管是投生到叁善趣或叁惡趣,在種種煩惱中,除了上師和叁寶以外,我沒有其它的依靠,從現在起,一直到證悟菩提爲止,我要精進修持,全心全意依止,將身心全數托付,不被任何人所左右。」以無比的虔誠心,將清淨的身、口、意,盡己所能,向皈依境行大禮拜。(大禮拜的方式在上師瑜伽的七支淨供——頂禮諸佛中詳述)

  叁.大禮拜的功德

  修持皈依大禮拜,至少也要圓滿十萬遍。所謂的十萬遍,實際上是十萬零八千遍。因爲每一串念珠是一百零八個,其中八個是用來彌補修行中間心念渙散的部分。十萬遍只是一個象征性的數目而已,主要是藉此消除自身的業力。

  修持大禮拜最大的助益是什麼呢?一方面是讓我們透過拜佛的方式,消除我慢。特別是學佛者,剛開始進入佛門時,表現得很虔誠,後來慢慢學了很多佛學理論,當佛學知識增加以後,自認爲已經了解了很多佛法,往往會生出傲慢心而不自知。行持大禮拜的時候,藉著觀想佛菩薩的功德,會發現原來自己在上師及諸佛菩薩的面前是那麼渺小,那麼卑微,這樣可以慢慢消除自己的貢高我慢;另一方面,透過拜佛的方式,可以增長虔誠心和精進力。因爲,作大禮拜有點辛苦,一天拜下來,全拜得手掌和膝蓋都會磨破,第二天就不想拜了。那個時候,你會十分猶豫還要不要再繼續拜下去?那可是真正考驗人,是不是真的有虔誠心的時候!

  大禮拜是累積資糧很好的方法,佛經裏面講到,五體投地時,我們的額頭、雙掌以及雙膝蓋五處,能夠壓住大地多少微塵,以此禮拜的功德,可以讓我們得到同等微塵數的轉輪勝王王位。因爲大禮拜是全身投地,當然,它的功德更爲廣大。

  在進行皈依大禮拜中,如果能將皈依境很清楚地觀想出來,然後以密續的方式,清淨身口意業,自然很容易放下「人我執」和「法我執」,進而體悟空性。所以說,皈依大禮拜是一個非常殊勝的妙法。

  

  ◎觀皈依境融入法界

  一.一切衆生融入皈依境

  在作大禮拜的過程中,要保持著以上的觀想,以身口意同時修持。當我們收座時,要用恭敬虔誠之心,觀想皈依境內所有諸聖尊,身上都發出無比燦爛的光芒,射到聚集在下面禮拜的自己及所有一切衆生身上。

  當聖尊們的光放射出來,照到我及一切衆生身上的時候,我及所有叁界六道的衆生,突然間,好像群聚的鳥雀,被彈弓驚動,馬上全部展翅飛了起來一樣,融入到面前皈依境中的諸聖尊中。

  如果能夠這樣觀想的話,當然最好;如果沒有能力用這樣的方式觀想融入,也可以觀想自己及叁界六道衆生都化爲光,一齊融入皈依境聖尊們之中。

  二.皈依境融入法界

  當自己及一切衆生,融入皈依境內所有的聖尊後,接著,觀想從皈依境的四周邊緣,開始慢慢化爲光,往內融入到中間。先是從左右兩邊往內融入,再由下往上融入,接著,由頂上的傳承上師們,由最高處一個個往下,依次融入到中間的叁寶總集尊,本質爲根本上師的蓮師身上。

  當皈依境全部都融入到蓮師身上以後,最後,蓮師本身也化爲光,就像是袅袅的香煙消失在空中一樣,慢慢地自然融入在法界之中。

  當一切都融入法界時,我們所有的雜念和分別識早已隨之消失,所以,這時你不用想,現在自己身在何處?也不要再去想任何事情,不要起任何念頭:「我要作什麼?我該怎麼辦?」如果有能力停留在這個境界上,愈久愈好,因爲這會讓你在不知不覺中體悟空性。我們就在遠離分別念的當下,安住在原始心性本體上。

  叁.功德回向

  畢竟我們還是初學者,雜念很快就會生起來。當雜念出現,要起座出定的時候,可以將一切萬物都觀爲皈依境的諸聖尊,最後把以上所作的一切功德,回向給十方六道的衆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