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圓滿前行 第十章 發殊勝菩提心 第一節 1 「慈悲喜舍」四無量心

  第十章 發殊勝菩提心

  第一節1:「慈悲喜舍」四無量心

  我們進入佛門,接受皈依之後,接著要學習發殊勝菩提心,大乘的根本就是發菩提心;沒有菩提心,就不算是大乘佛教徒,也無法成爲學習密法的根器。現在很多人都在講解菩提心,解說菩提心的功德,如何發菩提心等等。講解菩提心並不難,發菩提心也不難,可是,怎樣真實地將菩提心發出來,這中間的學問就非常深奧。

  無始以來,人人都以自我爲中心,凡事都有自己的喜惡,喜歡這個人,或不喜歡那個人,認爲這件事一定要這樣做,那件事不可以這樣做等等,都是以「自我」爲主,人所有的煩惱,都是繞著自我在打轉。我執是讓我們不斷輪回的主宰。有什麼方法可以把自我從牢籠中解放出來呢?發菩提心就是一個極爲善巧的方法。在發菩提心的當下,相對能讓我執崩解。

  菩提心應如何實修呢?在金剛乘裏,對于發菩提心,有比較詳細具體,可以依循的觀修。大乘佛教徒在學發菩提心的過程中,首先要先學會「慈悲喜舍」四無量心。現在很多的佛學會、道場或精舍,都以“慈悲喜舍”相關的意義命名。到底應該怎樣實踐“慈悲喜舍”四無量心,這是我們要學習的課題。

  ◎「慈、悲、喜、舍」以「舍」起修

  佛教徒講到四無量心時,一般是依「慈、悲、喜、舍」的順序來講,但在修行的時候,必須先從「舍心」開始修起。如果不先修「舍心」,先修習「慈心」和「悲心」的話,會將自己的主觀意識放在慈心和悲心上,凡是符合我們的想法時,就産生「喜歡」的感覺;不符合我們的想法時,會産生「不喜歡」的感覺,使得我們對外在境界和衆生産生「喜」「惡」的執著,很容易讓慈心與悲心落入偏執的習氣中,使「慈心」和「悲心」夾雜了分別念,無法一視同仁,平等對待衆生。

  在修行上,對親人的眷戀,和對仇敵的怨恨等等分別,是大乘佛教徒利益衆生時最大的障礙。當我們遇到不喜歡的人時,往往會忘記自己是大乘佛教徒,很難生起希望對方離苦得樂,甚至成佛的想法,導致修行與現實時時産生沖突和矛盾。不論是貪愛親情,或厭惡仇敵,這兩種執著心態,都將使我們因情緒上的喜惡,産生選擇性的慈悲。

  一般的信徒到佛堂時,你要他發一點慈悲心,是有可能的;一旦,他很討厭的人出現時,那就很難對對方産生慈悲心了;也許,有極少數的人,還能壓抑自己厭惡對方的心理,發出些微的慈悲心;對一切自己喜歡或討厭的對象,要一律發出慈悲心,是很不容易的,這需要慢慢培養。作爲一個修行者,特別是大乘佛教徒,一定要克服這些心理狀態。所以,在四無量心當中,我們首先要學會「平等舍」。

  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