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八十四節課

  

第八十四節課

  

思考題

  325、不共加行爲什麼稱爲“不共”?藏傳佛教各派的不共加行都一樣嗎?請具體分析。

  326、修不共加行的過程中,什麼是最關鍵的?你能盡量做到嗎?今後有何打算?

  327、若要開啓皈依之門,前提必須具備什麼?請說明理由。

  328、信心分爲哪叁種?各自的定義、表現是什麼?最殊勝的信心是哪一種?你擁有什麼樣的信心?

  329、世人遇到危難時,通常都會皈依什麼?請舉例說明。我們作爲佛教徒,在這種情況下應當怎麼做?

 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!

 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!

 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!

  

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

  

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

  

爲度化一切衆生,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!

  下面學習《大圓滿前行》中的不共加行。

  

不共內前行

  ◎ “不共”的定義

  所謂的“不共”,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:

  一、與小乘不共。小乘經論中只講了人身難得、壽命無常、業因果、輪回過患的觀修,卻沒有提及爲一切衆生而皈依、發心、積資淨障、修往生法等大乘不共修法。

  二、與漢傳、南傳佛教不共。只有在藏傳佛教的教言中,才著重強調了修持不共加行。

  叁、與藏地格魯、薩迦、噶舉、覺囊等派不共。各大教派的加行雖然大體上相同,但各自傳承上師的教言、特法有所差別,以下修法是甯瑪派獨有的竅訣,所以稱之爲不共。

  ◎ 藏傳各派的不共加行

  不共加行的具體修法,藏傳佛教各派說法不一。比如,薩迦派、噶舉派強調修四加行,即皈依、頂禮、百字明、供曼茶羅,沒有提到發心、上師瑜伽;格魯派強調九加行,前五項與甯瑪派的不共加行一樣,此外還要加上金剛空行火供、叁昧耶金剛、做小佛像、供水;還有些教派強調六加行……盡管各派分法不同,但大致修行並無二致。

  在我們甯瑪派中,按照甯提大圓滿前行的觀點,上師瑜伽若不與頂禮合修,而是單獨計算的話,可以說是六加行,即皈依十萬、頂禮十萬、發心十萬、百字明十萬、供曼茶十萬、上師瑜伽一千萬蓮師心咒;如果與頂禮合修,則算是五加行。

  其實不管哪個教派,加行修法都基本一樣,只有小部分不同。例如,皈依都是爲一切衆生皈依叁寶;發心都是爲天邊無際的一切衆生獲得圓滿正等覺佛果而發心;積資淨障、上師瑜伽也基本上相同,只不過所觀想的傳承祖師、皈依境以及祈禱文,各大教派有所差異;還有供曼茶羅,也有五堆、七堆、叁十七堆等不同竅訣。

  ◎ 修不共加行的要求

  無論修哪個教派的不共加行,只有當心獲得一種證量或達到一個定量,才可以說圓滿了加行。否則,光是完成一個數量,自心卻沒有得到任何調伏,那還算不上是“圓滿”。因此,從現在開始,大家在修不共加行時,一定要特別特別認真。

  不共加行的基礎,是前面所講的四種厭世心,再加上依止善知識這五個引導。當然,所謂的修行次第,並不是前面的要全部修圓滿了,才可以修後面的。如果真是這樣,那根基差的人一輩子都修不好“人身難得”,如此一來,他就始終沒機會往上修了。其實真正的次第,是指前面的人身難得、壽命無常不管哪一個引導,都要盡量地修,要達到一定境界,然後再往上修,這才是最關鍵的。

  今天開始講不共加行,我本人而言非常歡喜。爲什麼呢?因爲現在的漢地,雖說修大乘皈依、發心的人很多,積資淨障的人也不少,可許多人只是名相上的皈依、表面上的發心,對其真正的內涵卻一無所知。而這部《前行》,將皈依、發心等講得特別細致,大家有機會學修的話,多多少少都會了知它的內容,之後再去進一步修持,這樣才會得到真實的利益。

  如今依靠上師叁寶的加持,大家有了這樣的學習機會,理應有種難得之心,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,不要依人,而要依法。如果是依人的話,我自己各方面功德欠缺,法相確實不具足,這也不是故作謙虛。但你們所學習的佛法,絕對是純潔無垢的,完全可令你得到不同程度的超世功德。所以,盡管我本人微不足道,但自己所傳講的法,絕不會障礙道友們的境界。

  這次的不共加行,每個人一定要好好學習,同時要從質量上完成。若實在不能保證質量,也應按照傳承祖師的要求,盡量圓滿規定的數量。聽說尼泊爾有位格魯派的衮卻格西,他在喜馬拉雅山苦修了十六年,與野獸同住,以至于剛被山下村民發現時,被認爲是野人,這與米拉日巴當年的經曆有幾分相似。他在自己一生中,頂禮修了150萬,供曼茶修了120萬,皈依發心修了80萬……所修加行的量特別特別多,2001年圓寂後,燒出了許許多多罕見的舍利。我以前看過那些照片,確實感到十分稀有,臺灣、香港以及東南亞的許多信徒,也有因此而皈依叁寶的。

  所以,一個人相續中若真正有了佛法基礎,自然而然會産生無比的功德和境界,有了這些以後,無數人也不得不信奉他。當然,這些成就,跟自己的信心和叁寶的加持連在一起,大家要深刻認識到這一點!

  

  下面開始講不共加行,每個人應當以歡喜心來聽受這些甚深法要。

  首先,作者結合本品的內容,以偈頌的方式頂禮根本上師:

  

以外皈依頂戴叁寶尊,以內皈依成就叁根本,

  

以密皈依現前叁身者,無等上師足下我敬禮。

  華智仁波切的上師如來芽尊者,具足什麼樣的功德呢?外皈依以恭敬心頂戴佛、法、僧叁寶;內皈依成就了上師、本尊、空行叁根本;密皈依則現前了法、報、化叁身。這樣的上師在叁界中無與倫比,華智仁波切于其足下恭恭敬敬地頂禮。

  米拉日巴尊者的《道歌集》中也講過:“佛陀、正法與僧寶,此叁外之皈依境……上師、本尊與空行,此叁內之皈依境……氣、脈、明點叁精要,此叁皈依密境也……顯現、空寂與無別,此叁了義皈依境……若欲脫離無邊苦,應以身心作皈依,全體交付叁寶尊!”

  這裏作者從外內密叁方面,贊歎了自己的根本上師。在座各位也有不同的傳承上師,他們顯現上雖然不同,有些示現爲智者相,有些示現爲一般修行人的形象,但實際上都是諸佛菩薩的化現。這一點,前面講依止善知識時也分析過。因此,大家對所有的傳承上師,最好能擁有不偏袒的信心。

  有些出家人或居士對任何上師都有歡喜心、恭敬心,這樣很好。而有些人的心態不是如此,他非要把上師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産,認爲“上師只是我一個人的”,見別人對上師起歡喜心恭敬頂禮,就生起嫉恨、矛盾等不良心態,這是不應該的。就像作爲佛教徒,誰都可以祈禱頂禮釋迦牟尼佛,而不會把釋迦牟尼佛當成自己的私有物;或者像天上的太陽和月亮,它可以照耀整個世界,對此誰都可以生歡喜心,而不能將其據爲己有。同樣,只要是真正的善知識,人人都可以恭敬依止,對他産生歡喜心,這個道理我們應該要明白。

  尤其是對自己有無比法恩的以根本上師爲主的傳承上師,以及雖不曾給自己傳法但住于世間的許多大德,都是值得我們皈依的對境。對于他們,理應以歡喜心和清淨心來恭敬頂禮!

  

  乙二(不共內加行)分五:一、諸聖道之基石——皈依;二、趣入最勝大乘——發殊勝菩提心;叁、清淨違緣罪障——念修金剛薩埵;四、積累順緣資糧之供曼茶羅與頓然斷除四魔之古薩裏——積累資糧;五、自相續生起證悟智慧之究竟方便——上師瑜伽。

  

  

一、皈依

  

  丙一(諸聖道之基石——皈依)分五:一、皈依之基礎;二、皈依之分類;叁、皈依之方法;四、皈依之學處;五、皈依之功德。

  丁一、皈依之基礎:

  ◎ 信心的重要性

  總的來說,能開啓一切正法之門的就是皈依。阿底峽尊者曾講過:外道和內道之間的差別,不是用其他行爲、裝束、教理來區分,是要用皈依來辨別。而若要開啓皈依之門,必須依賴于信心。因此,在皈依之初,我們生起穩固的信心非常重要。

  沒有信心的話,盡管叁寶的功德無量無邊,你也不可能得到利益;而一旦有了信心,這些自然就可以獲得,所以信心是一切的根本。誠如《入行論》所言:“佛說一切善,根本爲信解。”《心地觀經》也說:“入佛法海,信爲根本;渡生死河,戒爲船筏。”

  其實就算是世間人,也很在乎信心。那天我看見一戶人在吵架,那女的邊吵邊哭:“你對我連信心都沒有,那我活著還有什麼意思?”她的“信心”可能指信任吧。可見,世間人也覺得信心是非常根本的東西,沒有它,彼此之間很難以相處。

  而我們作爲佛教徒,信心就更重要了。看有些在家人或出家人,表情、言行舉止中經常對上師叁寶,流露出純正的信心,這樣的話,什麼事情都好辦,不可思議的無形加持自會融入心田。反之,倘若對上師叁寶沒有一點恭敬心、歡喜心或信心,那麼上師叁寶再有功德,對自己也沒有絲毫利益。就像一個被蓋住的器皿,天上月亮的影子是無法顯現在裏面的。所以,大家千萬不要阻塞信心之門!

  ◎ 信心的分類

  信心,可以分爲清淨信、欲樂信、勝解信叁種。

  (一)清淨信:

  當你步入陳設佛像、經書、佛塔的佛殿或經堂,或者見到上師、善知識、高僧大德的尊顔,聽到他們的豐功偉績及感人事迹,依靠此類因緣,立即想到他們的悲心廣大等等,這種由清淨心引發而生起的信…

《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八十四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