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特別差,不能做到時時憶念,但它的重要性還是明白,平時只要想得起來,行住坐臥都在觀。我想以後應該也會如此。不過下一輩子不好說,因爲身體這些換了以後,有沒有這種正知正念很難講,但即生當中,一般不可能以種種原因産生邪見。
以前我剛學《前行》時,德巴堪布講得特別細致,而且再叁要求必須這麼做。這些老修行人跟我們不同,他們不但給別人這麼強調,而且在自己生活中,也是這樣行持的。後來我來到學院,法王如意寶也常常叮咛:我們作爲佛教徒,應當在行住坐臥中,時時刻刻不離皈依境。依靠這些上師們的教言,我雖不敢說證悟了很高的境界,但對皈依境的重要性和修行次第牢記于心;這些不敢說一天也沒有忘,但至少一個月中觀修幾次,應該是有的。
所以,希望在座的道友,也能終身把皈依作爲最主要的修行,而不是爲了完成五加行,爲了聽一部密法。若能以這樣的信念圓滿一生,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!
丁四(皈依之學處)分叁:一、叁種所斷;二、叁種所修;叁、叁種同分。
戊一、叁種所斷:
皈依以後,就應該有皈依戒。下面先講講必須要斷除的叁種戒律:
一、皈依佛之後,不能再頂禮世間天神,也就是說,不能把那些還沒擺脫輪回痛苦的自在天、遍入天、上帝等外道天尊,以及地方神、土地神等世間大力鬼神,作爲後世的皈依處,對他們頂禮、供養等。
當然,從廣義上講,各大宗教應和睦共處,可以不稱他們是外道;但從狹義而言,我們皈依佛之後,不能再把鬼神、天尊當作解脫的究竟依處。
有些人認爲這只是藏傳佛教的說法,實際上,漢傳佛教中也有這樣的理念。《大般涅槃經》第8卷中就說:“歸依于佛者,真名優婆塞,終不更歸依,其余諸天神。”可見,這並不是藏傳佛教的一家之言。我們作爲佛教徒,皈依了佛陀的話,就不能再皈依天神、土地神等等。
有些地方供養土地神、世間護法、龍王、狐仙,這雖是當地的一種習俗,但你不能永遠皈依他們,而應把他們當成自己成佛的助伴,以成辦利益衆生的事業。蓮花生大士的很多儀軌中,也有供養鬼神、天龍八部的。不過,這些衆生不像智慧護法神、業成護法神那樣已獲得了出世間成就,只不過是在蓮師等大成就者面前作過皈依,承諾要護持我們的修行,故不是究竟皈依的對境。所以,皈依跟供養還是有一定差別,在這些問題上,希望很多人應該要懂得。
現在有些人一聽這樣說,就覺得是種執著,如今網上有不少人,經常對佛教的內容斷章取義。像我昨天發了條微博,講了《前行》的叁種皈依,馬上就有人評論:“佛教不是講平等嗎,爲什麼有皈依、有高賤的差別?”其實,如果什麼都要平等的話,世上怎麼會有男女的差別?怎麼會有富人和窮人、領導者和被領導者?你不能因爲提倡男女平等,就要求所有男女的個子都一樣,權利也是平等的。
現在很多人佛教水平特別低,看到一個詞就依文解義,用自己的分別念去理解。這樣的話,不要說佛教的甚深道理,就連世間的法則也很難成立。所以,有時候看到這些人的問題,真的不想回答,只有一笑了之。
二、皈依法以後,必須斷除惱害衆生之事,盡己所能防微杜漸,努力做到連夢中也不損害衆生。
漢地有些人明明已皈依了叁寶,但還在殺雞、殺蟲、殺蚊子蟑螂,甚至有些法師也開許這麼做。但佛陀明確告訴我們,這樣做是不合理的,正如《涅槃經》所雲:“歸依于法者,則離于殺害。”《涅槃經》說的是“殺害”,《前行》說的是“傷害”,也就是連輕微地害衆生都不行,更何況是殺他們了?
所以,佛教徒一定要杜絕殺生。否則,你把皈依證揣在包裏,然後開始殺害衆生,此舉就已經破了皈依戒,已經不是佛教徒了。
叁、皈依僧之後,不可與外道爲友,也就是不能與不信仰佛教及導師佛陀的外道交往。
當然,有時候跟不信佛的人說個話、吃個飯,這也是很難免的,但你的見解千萬不能與之同流合汙。在我們藏地,雖然沒有真正的外道,但侮辱上師、诋毀正法,及誹謗密宗甚深法門的人,也與外道基本上相同,故絕不能和他們親密接觸,友好往來。
我們常說“遠離惡友佛子行”,對上師、佛法不恭敬的人,跟他交往久了以後,自己的善根就會全部毀壞,故《涅槃經》中雲:“歸依聖僧者,不求于外道,如是歸叁寶,則得無所畏。”皈依僧衆之後,不要與外道交往,這樣的皈依,可令你獲得無所畏懼的境界。其他佛經也說:“若尊重叁寶,當得叁菩提,遠離叁種見,則不生諸苦。”倘若尊重、恭敬叁寶,就能證得叁種菩提,遠離障礙解脫的叁種邪見,斷絕一切痛苦的産生。
因此,我們一定要懂得皈依的這些道理!
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
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
叁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
我今回向諸善根 爲得普賢殊勝行
[1] 詳見《雜譬喻經》卷2。
[2] 石簧:是藏族牧民用牦牛毛或山羊毛編織的抛石繩,長約兩米,由正繩、古底、副繩、加呷等四部分組成。它可將石球較准確地抛擲到兩百米以外的目標,抛擊偷襲畜群的豺、狼、狸等野獸,或在遼闊的草原上指揮畜群向預定的方向前進。
《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八十七節課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