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八節課
思考題
342、皈依後有哪叁種所修、叁種同分?請具體說明。哪些戒條你曾犯過?倘若你周圍有佛教徒不明此理,你打算怎樣做?
343、如何理解在生活中不管是苦是樂,一切都是佛陀的加持?請舉例分析。
344、在日常的行住坐臥中,怎麼樣隨時隨地憶念叁寶?若能經常這樣串習,對自己臨終時有何幫助?
345、通過修持皈依,請時常觀察自己能否做到縱遇命難也不舍叁寶。
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!
頂禮文殊智慧勇識!
頂禮傳承大恩上師!
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
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
爲度化一切衆生,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!
現在正在講皈依的學處,也就是皈依後須守的九條戒律。昨天已講了叁條所斷的戒律,今天接著講:
戊二、叁種所修:
所修,就是皈依叁寶後應該做的。它也有叁條:
一、皈依佛以後,對佛寶的身像,乃至零碎片段以上,也要恭敬供養,以頭頂戴,放在清淨的地方。對它起真實佛寶想,生起信心並觀清淨心。
佛陀雖然已示現了涅槃,但很多經典裏也講了,佛陀幻化的形象就是佛像。故《親友書》中說[1],作爲智者,即使看到木雕的佛像,也會恭敬頂禮。
我們作爲皈依佛門的人,不要說對佛菩薩的畫像、塑像頂禮膜拜,就算是佛像的碎片、唐卡的一角,也應當恭敬頂禮,放在清淨之處,不能任人踐踏。在末法時代,佛陀會顯現爲佛像來度化衆生,故要把這看作是真正的佛陀,對它生起歡喜心、恭敬心。而千萬不能輕蔑佛像,甚至見到時連帽子都不摘,以不恭敬的態度來對待。
二、皈依法後,不要說對顯宗的《大藏經》、論著,密宗的續部、經典要有恭敬心,甚至是只言片語,乃至一字一句,也要頂戴供養,生起真實法寶想。
佛陀曾在經中說:末法濁世時,我會以文字相來利益衆生。因此,我們不僅要恭敬佛經論典的文字,從廣義上講,世間的雜志報紙由于能指導人們取舍,故也應該值得恭敬。
然而,聽說有些寺院的佛教徒,在跟別人辯論時,手裏拿著《釋量論》的法本,說它只不過是文字而已,對它恭敬沒什麼意義,然後就放在屁股下面。這種行爲特別可怕!持此邪見的人,表面上是佛教徒,實際上根本不是。當然,他也是因爲愚癡所致,不知道佛經的價值,所以非常可憐。
我們作爲佛教徒,皈依了法寶之後,不能把經典放在不淨的地方,或者地上,而一定要放在高處。有些人把法寶、佛像塞在床底下,甚至坐火車時把有經書的行李放在下層,這真的很不合理。一般來講,有智慧的人,絕不可能將法寶放在身體下面,這樣對叁寶連基本的恭敬都沒有。
“文革”期間,藏地有些人被紅衛兵逼迫必須坐在轉經輪上、經函上,他們甯死也不坐,不願意舍棄叁寶。還有個地方的紅衛兵,把經函、玻璃碎片分別攤在路上,讓一個誓言特別堅定的人,要麼光腳踩玻璃碎片,要麼就去踩經書。後來那人選擇了玻璃碎片,而不願意踩在經書上。所以,我們一定要對所有的佛經有恭敬心,因爲你已經皈依了法寶。
叁、皈依僧[2]以後,對僧寶所依、乃至僧衣的紅黃補丁以上,也應當生起真實僧寶想,恭恭敬敬頂戴供養,將它放在幹淨的地方,生起信心並觀清淨心。
僧衆的僧衣,我們千萬不能踩,如果在上面跨來跨去,過失也相當大。爲什麼呢?因爲有關經典中說,出家人的紅黃僧衣,實際上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諸佛成佛時的裝束,天龍八部、人與非人都會恭敬頂戴。還有些經典裏說,大鵬每天捉龍而食,龍王向佛陀求救,佛以僧衣贈與龍王,教其及眷屬各分一縷,系在龍角上,就能避免大鵬捉食之難。
所以,出家僧衣加持極大,我們穿上之後,除非是前世殺生等異熟果報現前,否則,一般的世間鬼神無法加害。
現在有些在家人,邪見特別重,對出家人很看不慣,看到誰都覺得是壞人。有這種心態的話,造的業會非常大。阿底峽尊者說過:“四個僧人中,一定會有一位聖者。”只不過我們的心不清淨,看不到而已。因此,能穿上這樣的紅黃僧衣非常不容易,大家理應觀清淨心,否則,一不小心就會破皈依戒。
戊叁、叁種同分:
一、對爲自己開示取舍道理的上師,不管他的身相如何、地位怎麼樣,我們都應把他看作真正的佛寶。甚至連其身影也不能隨意踐踏,而要精勤承侍、供養。
當然,將上師視爲與佛無異,並不只是藏傳佛教的說法,漢傳佛教個別人對此頗有微詞,這也是他孤陋寡聞而已。其實,漢地有一部經典叫《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叁昧大教王經》,裏面就說:“當于阿阇梨,起大信重心,其阿阇梨者,諸佛等無異。”所以,我們對上師像佛陀那樣承侍恭敬,是非常合理的,如果沒有這樣,則得不到佛法的悉地和加持。
二、對上師所賜的任何教言,都應當作真正法寶想。如果你天天吹毛求疵,覺得上師講的這個不對、那個不對,那絕得不到真實的利益。所以,我們應當依教奉行,對上師要有恭敬心,對上師的教言要有歡喜心,哪怕僅僅是一言一句,也不能置之不理。
現在有些人認爲:“對上師要有恭敬心,這是一種過時的傳統思想。現在已進入21世紀了,人人都是平等的,上師和弟子也不例外。”
如果你這樣想,那不要說佛教中,連世間上也說不過去。試想,假如學校的老師和學生都平起平坐,學生可以隨意反抗老師,他們不願意坐在下面,就可以跟老師一樣坐在講臺上,如此沒有尊重心的話,學生永遠也學不到任何知識。所以,現在這個時代特別可怕,好多人都特別愚癡,將很多傳統理念棄之不顧,反而去推崇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。
另外,對于上師的眷屬、弟子,及與自己共同持梵淨行的道友們,也要作真正僧寶想。身語意恭敬依止,一刹那也不做令他們不歡喜的事。
包括爲上師發心的人,你也不能看作敵人,背後遇到誰都講他的過失,甚至覺得上師如何如何偏袒。就像藏地的一句諺語:“看到騎馬的人,在他面前站著說;看到走路的人,在他面前坐著說。”其實,就算是當年釋迦牟尼佛身邊,也有好人和壞人,但這並不是佛陀的過失。不過,嘴巴長在自己身上,你想給別人說是上師的過失,說是上師身邊發心人員的過失,不把他們當僧寶想的話,想怎麼說都可以。如果上師的眷屬不歡喜,實際上也跟間接危害上師沒什麼差別。
當然,假如上師的眷屬、弟子,行爲確實說不過去,那也不一定非要維護。包括上師若不是真正的善知識,所作所爲完全違背正理,佛教中也並不是強迫你一聽說是上師,就必須無條件服從,上師什麼都可以隨心所欲,什麼壞事都可以幹。
不過,上師若是真正的善知識,就必須要以恭敬心來依止。尤其在密宗金剛乘中,皈依境的主尊就是上師。我們務必要清楚地認識到,上師的身爲僧衆,他代表了十方諸佛,在末法衆生面前示現爲善知識的形象;語爲妙法,以講辯著的方法,爲衆生開示取舍,廣轉*輪;意爲佛陀,他已證得一切萬法的實相,跟佛陀的密意無二無別。故上師是叁寶總集的本體,對于上師的所作所爲,我們都要看作是正確的、善妙的,誠信不疑地精進依止,時時刻刻虔誠祈禱。
假若自己叁門的行爲,讓上師生起厭煩心、生起不歡喜心,那就完全舍棄了一切皈依境。這樣的話,再祈禱諸佛菩薩賜予悉地,也沒有一點用處。因此,我們應隨時隨地以堅定不移的毅力和決心,想方設法讓上師歡喜。
然而現在末法時代,好多弟子不在乎這一點。包括不少聽過密法的人,覺得上師就像親友一樣,不高興也無所謂,從來沒想過自己觸怒上師的話,不能過夜就要忏悔。有些人可能是不懂這個道理,有些雖然懂一些,但不把它當回事,如此一來,他們一切悉地都得不到。
以前我看到《藍色手冊》裏說:“一切大乘之教規,令師歡喜最重要,上師極爲喜悅故,一切所爲具大義。”只有讓上師心生歡喜,一切所作所爲才有了實義。因此,令師生喜在修行中特別重要,我們應當以叁種歡喜來依止上師。
◎ 一切都是佛陀的加持
總而言之,在生活中,不論痛苦也好、快樂也好,吉祥也好、不幸也好,疼痛也好、哀傷也好,我們都應一心一意依賴上師叁寶。如果幸福快樂,也知道這是叁寶的悲憫所致。誠如佛在經中所說:此世間的安樂與善事,乃至烈日炎炎時,有習習微風吹到臉上,都是佛陀的悲憫與加持。
《福蓋正行所集經》亦雲:“若佛不興世,叁界何有樂?由佛出現故,我等獲安樂。”佛陀出世,不僅能開示正法,引導我們懂得取舍,獲得解脫的安樂。甚至在夏天特別熱時,吹來一絲涼風;冬天特別寒冷時,出現一縷陽光,也都是佛陀的加持。
記得《中觀莊嚴論釋》裏還說,對出家人而言,包括刀能剃發、衣能著色,也完全源于佛陀的加持,只不過人們不知道而已。到了末法五百年的形象期時,釋迦牟尼佛的度生事業在娑婆世界已經圓滿,此時人們很難獲得佛陀的加持。很多出家人雖想剃頭發,但剃發工具無法使用,只能把牛皮覆在頭上,裝成光頭的形象;想把法衣染成紅黃色,顔色也沒辦法染在衣服上,只好將牛皮反過來,當成袈裟穿。
對此,或許有人不一定相信。但不管怎麼樣,大家應該知道,世間上的一分快樂、一分開心、一分祥和,全部是佛的加持。很多老修行人就有這樣的心態,自己如果特別快樂,或是喝了一杯茶,特別香,馬上就會說:“這是佛陀的加持!這是上師的加持!”
同樣,哪怕你生起一刹那的善分別念,比如想修行、想出家、想放生、想發菩提心等,也是佛陀不可思議的加…
《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八十八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