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九節課
思考題
346、在日常生活中,什麼行爲是對叁寶不敬?正確的應該怎麼做?你能做到嗎?
347、在佛像、經典、佛塔中,哪個最爲重要?請說明理由。你對此有何深刻體會?
348、在藏傳佛教中,金剛鈴杵只是單純的念經法器嗎?爲什麼?
349、皈依叁寶有什麼功德?請引用公案具體闡述。引導別人皈依有何必要?你打算怎麼做?
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!
頂禮文殊智慧勇識!
頂禮傳承大恩上師!
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
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
爲度化一切衆生,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!
皈依的學處還沒講完,下面接著講:
前面也說了,我們既然已皈依了叁寶,遇到生命危險也不能改變。一旦放棄了皈依叁寶,那麼即使修持再高深莫測的大法,也不能列入佛教徒的行列中。如阿底峽尊者雲:“內外道以皈依別。”
阿底峽尊者,是當年印度東西方無與倫比的大班智達,他被迎請至藏地之後,主要強調了兩個問題:因果與皈依。尤其在皈依中,他說外道和內道的區別,不是看身上的穿著、守持的戒律,而是有沒有皈依叁寶。
其實在外道中,也有斷除惡業、行持善法、觀修本尊、修持風脈的,並能依此獲得共同成就。以前爲迎請阿底峽尊者進藏,藏地先後派了很多人,藏王智光也付出了生命代價。在尊者入藏前的很長時間,去印度迎請他的譯師,一直形影不離地跟著他。一次在恒河旁邊,尊者和譯師看見一個老婆羅門,背著一個小孩的屍體。到了河邊,老婆羅門放下屍體,先在恒河裏洗幹淨,放在自己身邊,然後就開始坐禅。過了一會兒,只見小孩複活過來,老婆羅門卻斷氣身亡。之後,小孩把老婆羅門的屍體扔到恒河裏,大搖大擺地揚長而去。藏地的譯師見此深感稀有,問阿底峽尊者是怎麼回事。尊者告訴他,這是外道的一種借屍還魂法。
(類似的修法,在藏傳佛教中也有,名爲遷識奪舍法。以前瑪爾巴的兒子不慎落馬身亡,之後就把自己的心識遷移到一個屍體中,從而得到了重生。當然,被遷移的身體必須完好無損,不能受傷或者殘疾。)
從這個故事也可以看出,外道不光是只會念咒語、持戒律、行善法,甚至有些出乎意料的境界,比如在水裏像魚一樣暢遊,在空中像飛禽一樣飛翔,在山岩中無礙地穿來穿去,他們也都具有。但因爲不知皈依叁寶,他們與解脫道就有千裏之遙,永遠不能從輪回中解脫出來。
現在世間上有很多人,一生都在追求名聲、地位、財富,其實,今生短暫的快樂並不重要,最關鍵的是什麼?就是要永遠脫離叁界輪回。若想達到這一點,首先必須要皈依叁寶。漢地的《廬山蓮宗寶鑒》說:“佛言一切衆生,若不歸依叁寶,永劫墮叁惡道。”《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》裏也有相似的教證:“歸依佛法僧寶,脫苦方便。若不歸依,後悔何及?”所以,脫離輪回的最好方法,就是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
在我們藏地,大大小小、男女老少都特別重視皈依,他們從小就對叁寶有非常虔誠的心,皈依偈也念得特別多。前兩天,我們學院剛圓寂了一位老喇嘛,他念了很多皈依偈,具體數目我不是很清楚,只知道他還念了六億遍觀音心咒,十萬遍《叁十五佛忏悔文》,一百萬遍《普賢行願品》。他叫丹珠喇嘛,學院許多人都認識他,我剛來學院時,他就已經在了。前不久他圓寂時,好像是去往另一個地方一樣,沒有任何恐懼心,非常自在灑脫的感覺。他一輩子都在行持善法,去世時是84歲。希 榮博堪布的傳記中說,第一次到學院時,自己就是跟他一起上來的。據他隔壁的有些法師講,丹珠喇嘛在聞思上不是很聰明,但在念誦、觀修方面,還是很下功夫,白天晚上非常精進,晚上睡眠也比較少。其實我們來到這個世界,每個人都是一樣的,但離開這個世界時,有些人是滿載而歸,有些人卻兩手空空。
話說回來,我們若想從輪回中解脫,沒有皈依叁寶的話,是根本不可能的。阿底峽尊者是藏地後弘時期著名的大德,他在朗達瑪滅佛後一百多年,即公元1040年59歲時來到藏地,從阿裏開始弘揚正法,後漸擴展至整個藏區。他對浩瀚如海的顯密正法,無所不知、無所不曉,對個別有緣者也傳過密宗的灌頂、竅訣,但考慮到皈依對初學者來說是重中之重,于是在所有的法會中,著重弘揚皈依和業因果,由此被人們稱爲“皈依班智達”、“業果班智達”。
有些弟子曾問阿底峽尊者:“您是印度那麼出名的大班智達,結果來到藏地之後,卻被稱爲“皈依班智達”。這對您來講是一種侮辱吧?因爲皈依是特別簡單的法。”尊者回答:“顯密所有教法的根本,就是皈依。人們給我這個稱呼,是對我的莫大贊歎,我今後還要不斷弘揚皈依。”
由此,皈依的重要性可見一斑。大家在修行的過程中,一定要打好這個基礎。否則,光是身上穿著紅色僧衣,頭發剃得光光的,對叁寶連尊重心、歡喜心都沒有,那怎麼稱得上是出家人呢?倘若連皈依的基本要求都做不到,這是特別可笑、可恥的。
因此,作爲已邁入解脫道的佛教徒,從今往後,即使遇到生命危險,也絕不可舍棄皈依及皈依戒,這一點必須要付諸于實際行動中。正如經中所說:“何人皈依佛,彼爲真居士,何時亦不能,皈依其他尊;皈依于正法,遠離惱害心;皈依聖僧衆,不應交外道……”
這個教證,與我前面引用的《涅槃經》[1]意思一致,只不過譯法不同。意思是說,皈依佛陀之後,你就成了真正的居士,何時也不能皈依帝釋、梵天等外道天尊。常有人說:“我只想皈依叁寶,居士戒不想受。”其實你皈依了叁寶的話,就已經成了居士了。
皈依正法之後,千萬不能損害任何衆生。當然,你無意中因嗔心控製不住,可能會直接或間接傷害衆生,但做了以後要馬上忏悔,而且不能殺害衆生。
皈依僧衆之後,與外道徒、無信仰者,乃至詈罵上師或亵渎正法之人,絕對不能交往。否則,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”,慢慢受到他們的影響,自己的見行也會同流合汙,結果與正法背道而馳。
若能虔誠地皈依叁寶,佛陀是絕不會欺惑我們的,始終會賜予加持和悉地,讓我們真正得到快樂。誠如《妙法蓮華經》所言:“若人信歸佛,如來不欺诳。”所以,佛陀、佛法、僧衆這叁者,是一切功德之海,我們理應恭恭敬敬、歡歡喜喜地皈依,經常觀想和祈禱,《華嚴經》中也說:“一切諸導師,正法菩薩衆,聖僧功德海,皆悉應恭敬。”
◎ 杜絕對叁寶所依的不敬
如今有些人,表面上是佛教徒、出家人,自以爲是叁寶的隨行者,可對佛經、佛塔、佛像等叁寶所依,沒有一絲一毫的恭敬心,甚至把這些只看成是普通的財物,進行買賣或作爲抵押品……這就是所謂的“享用叁寶身財”,罪過極其嚴重。
《觀佛叁昧海經》裏有一位優填王,他因思念去忉利天爲母說法的佛陀,就特意造了一尊釋迦牟尼佛的金像,天天頂禮供養。後來佛陀從忉利天回到人間,他用大象載金像去迎接。金像見到佛陀之後,從象背上下來向佛陀頂禮。佛陀也合掌向金像頂禮,虛空中百千化佛也向金像合掌長跪。佛陀對金像授記:“我滅度之後,我的弟子就托付給你了……[2]”從那時起,世間上就有了佛像。即使佛陀後來示現了涅槃,但衆生仍有禮拜、供養的對境。
這樣的叁寶所依,我們若爲養活自己而當成買賣品,是非常不合理的。我以前也講過,智悲光尊者在《功德藏》及其自釋中說:“如果買賣或毀壞佛像、佛經、佛塔,依靠叁寶而造罪,這叫做無與倫比的罪業[3]。應當怎麼彌補呢?應按照兩倍以上作修複,再在叁寶面前忏悔。”比如,以前你毀過100塊錢的佛像,就要造一尊200塊錢的佛像;你毀過100塊錢的經書,就要印200塊錢的經書,然後再進行忏悔,如此方能得以清淨。
在座的道友也不妨想想,你曾毀壞過佛像、佛塔沒有?如果有,臨死前就要趕緊忏悔,否則,這種罪業不但影響來世,甚至現世中也會感受報應。
《安士全書》中記載:康熙初年,檀香的價格相當昂貴。有個開香鋪的人,過去以叁金買了一尊檀香的觀音像,此時這些檀香已升至十六金,于是他想把觀音像毀掉,變成檀香條去賣。他家傭人怕造罪,極力勸阻,但因身份卑微而沒有人聽。後來他們把觀音像給毀了,不到一天,整個香鋪突然起火,所有人都葬身火海。只有那個傭人,因去別的香鋪幫工而逃過一劫。
可見,以叁寶所依爲對境造罪,過失非常嚴重。在我的人生中,也見過有些人故意燒經堂、毀佛像,最後他們在今生中成熟的果報極其慘烈。還有,在《目連問戒律中五百輕重事》中[4],有人問:“買賣佛像有怎樣的過失?”答:“罪同買賣父母。”所以,這方面務必要注意!
此外,除非是繪畫、雕刻佛像時需要測量尺度,不得不評價佛頭的大小、佛身的高矮,否則,對佛像指手畫腳,妄加評論這裏不莊嚴、那裏不美觀,過失也相當嚴重。
《極樂願文大疏》中講過,從前有個人對著一尊斷了手指的佛像,說“斷指佛”。話音剛落,他自己的手指就斷了。
現在漢地有些人,根本不懂這個道理,經常說:“這是胖胖的佛、瘦瘦的佛、高高的佛……”這是不允許的。我們對人尚且不能如此不敬,更何況是佛像等叁寶所依了?常有人評論:“這個蓮花生大士很難看!”“這個釋迦牟尼佛不莊嚴!”哪有這樣的?釋迦牟尼佛、蓮花生大士等諸佛菩薩,全是相好圓滿,我們千萬不能對如此嚴厲的對境,亂造口業。
倘若你對有些佛像的工藝不滿意,那不能說佛像不莊嚴,而應該說造佛像者的技術不好,不…
《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八十九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