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能像有些人動不動就:“哇,這麼難看的觀音菩薩!”這方面一定要注意,不然的話,輕易就會造很大惡業。
另外,也不允許將經函等直接放在地上[5],從經書上跨來跨去,或者翻頁時手指蘸唾液等。所有這些不恭敬的行爲,罪過都特別嚴重。
以前法王去美國時,有一次給大家傳《文殊大圓滿》。中間灌頂的時候,有些人把法本放在圓圓的坐墊下,用坐墊壓著法本,然後上去接受灌頂加持物。我們看了覺得特別可怕,趕緊提醒他們不能這樣做。但個別人聽了不以爲然,連聲說:“沒事,沒事。”
那麼,這樣做爲什麼會有過失呢?佛陀在經中親口講過:“末世五百年,我現文字相,作意彼爲我,爾時當恭敬。”《大般若經》中也說:“法是佛身,若供養法即供養佛。”還有《大方便佛報恩經》說:“佛以法爲師,佛從法生,法是佛母。”《曆代叁寶紀》亦雲:“法是佛母,佛從法生,叁世如來皆供養法。”其實經函等文字就是佛法,能夠出生叁世一切佛,因而我們務必要恭敬。
如今,佛陀雖然已涅槃2500多年了,但佛教中慈悲喜舍的智慧,出離心、菩提心等教義,仍然保留完好,令我們相續中産生各種功德。這一切也來源于法。
前段時間,我跟一位法師聊天時說:“一個人來到這個世間,貢獻最大的,就是寫些好書。”如果寫了不好的書,可能毀壞整個世界,但若是好書的話,對人類的貢獻真的非常大,其價值遠遠勝過一些建築。像無垢光尊者、宗喀巴大師、麥彭仁波切,正是當年留下了大量珍貴法寶,我們現在才能“前人種樹,後人乘涼”,快樂地享受這些法義。
經書既然如此殊勝,世間也有這樣的俗話:“佛經上不能放佛像。”我們在擺設佛堂時,應該把經書擺上面,佛像擺下面。因爲在所有佛像、經典、佛塔中,佛經具有開示取舍道理、延續佛法慧命等作用,與真佛沒有一點一滴差別,甚至與佛陀相比,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。所以,從這個角度而言,經書比佛像更爲重要。
《地藏十輪經》也說:“如遇得賢瓶,除貧獲富樂,如是遇佛法,滅惑證菩提。”窮人若遇到珍寶如意瓶,就能遣除貧困,獲得富裕之樂。同樣,我們遇到佛法之後,能成爲精神上的富翁,就算有漏財産不多,也會過得非常快樂。
所以,佛法特別重要。我們皈依了佛法後,對一字一句以上的法寶,乃至佛經的一點點碎片,也務必要恭敬供養。
尤爲值得一提的是,在藏地,很多修行人去一些鄉村念經時,雖知道金剛鈴杵是不可缺少的,但多數人只將它當作平平常常的用品,而不認爲是叁寶所依。
實際上,金剛杵表示佛陀的五種意智慧。金剛鈴也同樣具有本尊面相,下續部[6]中說這代表毗盧遮那佛,上續部[7]中說表示金剛界自在母,因此,它具有佛陀的身相;再者,金剛鈴上的蓮花中有八個文字,是八大佛母[8]真實的種子字;它清脆的響聲,代表佛陀說法的妙音。可見,金剛鈴已完全具備佛陀身語意叁所依的象征。尤其是密宗的文武百尊壇城輪,在它上面象征性地全部具足,並且它也是不共誓言的標志。
在密宗中,凡是得過灌頂的人,都要護持密咒和手印不間斷的誓言,鈴杵不能離身。當然,如果金剛鈴杵太大,你到處帶著不方便,則可在念珠上系個小鈴杵,作爲象征和標志,如此不會毀壞誓言,對法器也能保持恭敬。反之,假如對這些輕視,就會有嚴重的罪過。因此,我們必須常常恭敬供養。
丁五、皈依之功德:
皈依叁寶是一切正法的基礎,任何人僅僅皈依,也能播下解脫種子,遠離不善業、增上善業,所以它是一切功德的源泉。假如沒有皈依,僅僅做一些形象上的善事,則功德不大。而且皈依也是一切戒律的根本,沒有皈依的話,任何一個戒條也不能受。
皈依叁寶的人,會受到白法護法神的保護,一切所願稱心如意,值遇善知識,遠離魔衆,經常不離叁寶的光明,能回憶宿世,今生來世安樂,究竟獲得佛果等等,功德利益不可估量。
《皈依七十頌》中還說:“雖衆皆可受戒律,然未皈依不可得。”在比丘戒、沙彌戒、居士戒等所有別解脫戒中,皈依都是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,倘若沒有皈依,不但得不到出家戒,連居士戒也不能受。而且,大乘發菩提心與密宗灌頂等,也必須以具足皈依爲前提,在沒有皈依的人面前,不能宣講大乘、乃至密宗的甚深教言。甚至僅僅受持一天的八關齋戒,首先也不可缺少皈依。因此說,皈依是一切戒律與功德的根本。
◎ 引導更多的人懂得皈依
漢地常講“叁皈五戒”,但皈依的真實涵義和功德,不少皈依多年的佛教徒也茫然無知。所以,你們今後要特別弘揚這方面的道理,就算講不了中觀、大圓滿等高深大法,但讓別人相信叁寶,受皈依戒,這應該也沒什麼困難。
這次來學院的個別出家人、居士,回去的路上,可以給旁邊的人講講這些。他們其實很可憐的,來到這個世界,只知道殺生、邪淫、偷盜,整天爲了短暫的生活而奔波,造惡業方面很擅長,而行持善法方面,基本上一無所知、極其愚癡。現在學校裏的老師,在講臺上講課時,也是再叁強調今生的快樂,根本不知除了今生還有來世,還有更加漫長的時日。如此以盲導盲的下場,只能令自他陷入痛苦的深淵。
說實話,現在這個迷亂的世界,到處都是迷亂的教育,這樣教出來的人,目標是什麼呢?吃吃喝喝,就像薩迦班智達在《薩迦格言》中所言,跟無毛豬沒有什麼差別[9]。所以,這些連皈依都不懂的人,從某個層面來講確實可憐,他們一生中兢兢業業、努力經營,卻只爲了眼前幾十年的生活。
因此,我們應將佛教的廣大智慧,傳遞給更多的有緣人,這比給他們金錢、地位更有意義。給一兩百萬錢的話,他們很快就花光了,只能帶來暫時的享樂,但若在其相續中種下解脫的種子,對他們今生來世的利益不可思議。故而作爲發了菩提心的人,我們了知皈依的功德之後,理應隨時將這些與周圍的人分享。
否則,讓你給他們灌頂,你可能也沒有這種能力,但只是講個皈依的話,相對來說簡單多了。有時候別人讓我灌頂,我仔細觀察自己:本尊的咒語念滿了沒有?夢中或境界中得過本尊加持沒有?雖然有人說二十年前我給別人灌過頂,但這完全是一種假象,只是用個照片來摸個頂。真正的灌頂不是那麼容易的,《大幻化網》中講了二因四緣,哪一個我都不具足。不過讓我講皈依的話,我應該會,內心中也有這樣的定解:確定在這個世界上,什麼都不重要,皈依叁寶很重要。所以,若有人讓我講皈依,我肯定歡喜若狂——“過來過來,我馬上給你講!”
◎ 與叁寶僅結少緣也能解脫
不要說知道叁寶功德後,生起信心而皈依,甚至僅僅耳聞佛號,或對佛陀的身語意所依[10]的任何一種結上少許善緣,也會播下解脫的種子,最終得到涅槃。
《心性休息大車疏》中,引用過《佛陀衆行經》的教證說:“于導師佛陀,雖做微小事,轉種種善趣,後獲菩提果。”漢地的《叁寶感應要略錄》也說:“釋迦如來末法中,一聞叁寶生少信,叁世罪障盡消除,當生必見諸聖衆。”
律藏中記載:曾經一頭豬被狗追趕,轉繞了一座佛塔,由此,相續中播下了解脫的種子。當時的那頭豬,根本沒有轉佛塔的意樂,只是不知不覺中轉了一圈。以此善根,它在佛陀住世時轉生爲華傑施主,100歲時他想去寺院出家,結果阿羅漢用神通看不出他有什麼善根,因而都不同意。(很多人也常問我:“我有沒有出家的因緣?有沒有解脫的因緣?”阿羅漢都看不出來,我就更不用說了。)于是他特別苦惱,就到佛陀那裏。佛陀同意他出家,一出家,他很快就證得阿羅漢果位[11]。
他的善根來自哪裏呢?就是往昔當豬時,被狗追著轉了佛塔。豬只是無意中轉繞,就有這麼大功德,那我們與之完全不相同,若能以善心來轉繞,功德更是不可估量。
還有藏地第一批出家的預試七人,他們前世是樹葉上的七條蟲,樹葉被風吹落水中,水中有一座古塔,它們隨波逐流右轉佛塔七圈,以此也成了解脫之因。
這些善根不但微小,而且無記,都能成就如此功德的話,那我們發心轉佛塔、轉佛像、轉寺院、拜佛,功德又會怎樣?可想而知。尤其是轉生于南贍部洲,造什麼業都會很快成熟,所以,我們即使轉一圈轉經輪,在佛像面前磕一個頭,不信因果就另當別論了,相信的話,功德的的確確非常廣大。因此,大家現在得到這樣的人身,並遇到了佛法,確實是不幸中的萬幸。
此外,還有“依靠一泥像,叁人得成佛”的公案:從前,有個人發心造了一尊小泥像,放在路邊。另一個人看到之後,心想:“這尊小泥像這樣放著,很快會被雨水淋壞,不能讓它就這樣毀壞。”他左顧右盼,發現前面有一個被扔掉的鞋墊,于是將鞋墊蓋在小泥像上面。又有一人看到這種情景,認爲肮髒不堪的鞋墊蓋在小泥像上,很不恭敬,就將鞋墊扔掉了。
蓋鞋墊和扔鞋墊的二人,雖然行爲截然相反,但因發心賢善、清淨,後世都獲得了王位。如頌雲:“善意置鞋墊,于能仁佛頂,他人複棄彼,二者得王位。”(現在有些國家領導人,得這些地位也不是特別難,對叁寶做一點點善事的話,就可以了。)所以,最初造小泥像、中間蓋鞋墊、最後扔鞋墊的叁個人,暫時得到了王位等善趣樂果,究竟播下了解脫種子,逐漸都得以成佛了。
一個殊勝的對境,實際上就可令無數人獲得解脫。比如,一個人造了尊佛像,一個人給佛像加些裝飾品,一個人見到佛像就去轉繞,一個人對佛像供一朵花,一個人供一根香……僅僅是一尊佛像,就能讓很多人都結上善緣。所以,我有時候去漢地的一些寺院,看到莊嚴無比的佛像、殿堂非常隨喜,因爲造這些功德非常大,可令大家…
《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八十九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