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八十八节课

  

第八十八节课

  

思考题

  342、皈依后有哪三种所修、三种同分?请具体说明。哪些戒条你曾犯过?倘若你周围有佛教徒不明此理,你打算怎样做?

  343、如何理解在生活中不管是苦是乐,一切都是佛陀的加持?请举例分析。

  344、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中,怎么样随时随地忆念三宝?若能经常这样串习,对自己临终时有何帮助?

  345、通过修持皈依,请时常观察自己能否做到纵遇命难也不舍三宝。

 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!

 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!

 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!

  

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

  

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

  

为度化一切众生,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!

  现在正在讲皈依的学处,也就是皈依后须守的九条戒律。昨天已讲了三条所断的戒律,今天接着讲:

  戊二、三种所修:

  所修,就是皈依三宝后应该做的。它也有三条:

  一、皈依佛以后,对佛宝的身像,乃至零碎片段以上,也要恭敬供养,以头顶戴,放在清净的地方。对它起真实佛宝想,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。

  佛陀虽然已示现了涅槃,但很多经典里也讲了,佛陀幻化的形象就是佛像。故《亲友书》中说[1],作为智者,即使看到木雕的佛像,也会恭敬顶礼。

  我们作为皈依佛门的人,不要说对佛菩萨的画像、塑像顶礼膜拜,就算是佛像的碎片、唐卡的一角,也应当恭敬顶礼,放在清净之处,不能任人践踏。在末法时代,佛陀会显现为佛像来度化众生,故要把这看作是真正的佛陀,对它生起欢喜心、恭敬心。而千万不能轻蔑佛像,甚至见到时连帽子都不摘,以不恭敬的态度来对待。

  二、皈依法后,不要说对显宗的《大藏经》、论著,密宗的续部、经典要有恭敬心,甚至是只言片语,乃至一字一句,也要顶戴供养,生起真实法宝想。

  佛陀曾在经中说:末法浊世时,我会以文字相来利益众生。因此,我们不仅要恭敬佛经论典的文字,从广义上讲,世间的杂志报纸由于能指导人们取舍,故也应该值得恭敬。

  然而,听说有些寺院的佛教徒,在跟别人辩论时,手里拿着《释量论》的法本,说它只不过是文字而已,对它恭敬没什么意义,然后就放在屁股下面。这种行为特别可怕!持此邪见的人,表面上是佛教徒,实际上根本不是。当然,他也是因为愚痴所致,不知道佛经的价值,所以非常可怜。

  我们作为佛教徒,皈依了法宝之后,不能把经典放在不净的地方,或者地上,而一定要放在高处。有些人把法宝、佛像塞在床底下,甚至坐火车时把有经书的行李放在下层,这真的很不合理。一般来讲,有智慧的人,绝不可能将法宝放在身体下面,这样对三宝连基本的恭敬都没有。

  “文革”期间,藏地有些人被红卫兵逼迫必须坐在转经轮上、经函上,他们宁死也不坐,不愿意舍弃三宝。还有个地方的红卫兵,把经函、玻璃碎片分别摊在路上,让一个誓言特别坚定的人,要么光脚踩玻璃碎片,要么就去踩经书。后来那人选择了玻璃碎片,而不愿意踩在经书上。所以,我们一定要对所有的佛经有恭敬心,因为你已经皈依了法宝。

  三、皈依僧[2]以后,对僧宝所依、乃至僧衣的红黄补丁以上,也应当生起真实僧宝想,恭恭敬敬顶戴供养,将它放在干净的地方,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。

  僧众的僧衣,我们千万不能踩,如果在上面跨来跨去,过失也相当大。为什么呢?因为有关经典中说,出家人的红黄僧衣,实际上是过去、现在、未来诸佛成佛时的装束,天龙八部、人与非人都会恭敬顶戴。还有些经典里说,大鹏每天捉龙而食,龙王向佛陀求救,佛以僧衣赠与龙王,教其及眷属各分一缕,系在龙角上,就能避免大鹏捉食之难。

  所以,出家僧衣加持极大,我们穿上之后,除非是前世杀生等异熟果报现前,否则,一般的世间鬼神无法加害。

  现在有些在家人,邪见特别重,对出家人很看不惯,看到谁都觉得是坏人。有这种心态的话,造的业会非常大。阿底峡尊者说过:“四个僧人中,一定会有一位圣者。”只不过我们的心不清净,看不到而已。因此,能穿上这样的红黄僧衣非常不容易,大家理应观清净心,否则,一不小心就会破皈依戒。

  戊三、三种同分:

  一、对为自己开示取舍道理的上师,不管他的身相如何、地位怎么样,我们都应把他看作真正的佛宝。甚至连其身影也不能随意践踏,而要精勤承侍、供养。

  当然,将上师视为与佛无异,并不只是藏传佛教的说法,汉传佛教个别人对此颇有微词,这也是他孤陋寡闻而已。其实,汉地有一部经典叫《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》,里面就说:“当于阿阇梨,起大信重心,其阿阇梨者,诸佛等无异。”所以,我们对上师像佛陀那样承侍恭敬,是非常合理的,如果没有这样,则得不到佛法的悉地和加持。

  二、对上师所赐的任何教言,都应当作真正法宝想。如果你天天吹毛求疵,觉得上师讲的这个不对、那个不对,那绝得不到真实的利益。所以,我们应当依教奉行,对上师要有恭敬心,对上师的教言要有欢喜心,哪怕仅仅是一言一句,也不能置之不理。

  现在有些人认为:“对上师要有恭敬心,这是一种过时的传统思想。现在已进入21世纪了,人人都是平等的,上师和弟子也不例外。”

  如果你这样想,那不要说佛教中,连世间上也说不过去。试想,假如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平起平坐,学生可以随意反抗老师,他们不愿意坐在下面,就可以跟老师一样坐在讲台上,如此没有尊重心的话,学生永远也学不到任何知识。所以,现在这个时代特别可怕,好多人都特别愚痴,将很多传统理念弃之不顾,反而去推崇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。

  另外,对于上师的眷属、弟子,及与自己共同持梵净行的道友们,也要作真正僧宝想。身语意恭敬依止,一刹那也不做令他们不欢喜的事。

  包括为上师发心的人,你也不能看作敌人,背后遇到谁都讲他的过失,甚至觉得上师如何如何偏袒。就像藏地的一句谚语:“看到骑马的人,在他面前站着说;看到走路的人,在他面前坐着说。”其实,就算是当年释迦牟尼佛身边,也有好人和坏人,但这并不是佛陀的过失。不过,嘴巴长在自己身上,你想给别人说是上师的过失,说是上师身边发心人员的过失,不把他们当僧宝想的话,想怎么说都可以。如果上师的眷属不欢喜,实际上也跟间接危害上师没什么差别。

  当然,假如上师的眷属、弟子,行为确实说不过去,那也不一定非要维护。包括上师若不是真正的善知识,所作所为完全违背正理,佛教中也并不是强迫你一听说是上师,就必须无条件服从,上师什么都可以随心所欲,什么坏事都可以干。

  不过,上师若是真正的善知识,就必须要以恭敬心来依止。尤其在密宗金刚乘中,皈依境的主尊就是上师。我们务必要清楚地认识到,上师的身为僧众,他代表了十方诸佛,在末法众生面前示现为善知识的形象;语为妙法,以讲辩著的方法,为众生开示取舍,广转*轮;意为佛陀,他已证得一切万法的实相,跟佛陀的密意无二无别。故上师是三宝总集的本体,对于上师的所作所为,我们都要看作是正确的、善妙的,诚信不疑地精进依止,时时刻刻虔诚祈祷。

  假若自己三门的行为,让上师生起厌烦心、生起不欢喜心,那就完全舍弃了一切皈依境。这样的话,再祈祷诸佛菩萨赐予悉地,也没有一点用处。因此,我们应随时随地以坚定不移的毅力和决心,想方设法让上师欢喜。

  然而现在末法时代,好多弟子不在乎这一点。包括不少听过密法的人,觉得上师就像亲友一样,不高兴也无所谓,从来没想过自己触怒上师的话,不能过夜就要忏悔。有些人可能是不懂这个道理,有些虽然懂一些,但不把它当回事,如此一来,他们一切悉地都得不到。

  以前我看到《蓝色手册》里说:“一切大乘之教规,令师欢喜最重要,上师极为喜悦故,一切所为具大义。”只有让上师心生欢喜,一切所作所为才有了实义。因此,令师生喜在修行中特别重要,我们应当以三种欢喜来依止上师。

  ◎ 一切都是佛陀的加持

  总而言之,在生活中,不论痛苦也好、快乐也好,吉祥也好、不幸也好,疼痛也好、哀伤也好,我们都应一心一意依赖上师三宝。如果幸福快乐,也知道这是三宝的悲悯所致。诚如佛在经中所说:此世间的安乐与善事,乃至烈日炎炎时,有习习微风吹到脸上,都是佛陀的悲悯与加持。

  《福盖正行所集经》亦云:“若佛不兴世,三界何有乐?由佛出现故,我等获安乐。”佛陀出世,不仅能开示正法,引导我们懂得取舍,获得解脱的安乐。甚至在夏天特别热时,吹来一丝凉风;冬天特别寒冷时,出现一缕阳光,也都是佛陀的加持。

  记得《中观庄严论释》里还说,对出家人而言,包括刀能剃发、衣能着色,也完全源于佛陀的加持,只不过人们不知道而已。到了末法五百年的形象期时,释迦牟尼佛的度生事业在娑婆世界已经圆满,此时人们很难获得佛陀的加持。很多出家人虽想剃头发,但剃发工具无法使用,只能把牛皮覆在头上,装成光头的形象;想把法衣染成红黄色,颜色也没办法染在衣服上,只好将牛皮反过来,当成袈裟穿。

  对此,或许有人不一定相信。但不管怎么样,大家应该知道,世间上的一分快乐、一分开心、一分祥和,全部是佛的加持。很多老修行人就有这样的心态,自己如果特别快乐,或是喝了一杯茶,特别香,马上就会说:“这是佛陀的加持!这是上师的加持!”

  同样,哪怕你生起一刹那的善分别念,比如想修行、想出家、想放生、想发菩提心等,也是佛陀不可思议的加…

《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八十八节课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