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肉,認爲這些是幹淨的。此舉就像“所受五種叁昧耶,視淨爲穢行放逸”中所說的“視淨爲穢[4]”,與所受的叁昧耶戒完全相違。
如今漢地也好、藏地也好,常有人以修密宗爲借口,想方設法滿足自己的欲望,達到自己的目標。甚至個別地方的人喜歡修密法,原因就是顯宗中不允許的很多行爲,在密宗中有借口可以做。實際上,真正的密宗並不是這樣。在座的有些道友,學藏傳佛教也有一二十年了,無論是你所學習的內容,還是所接觸的正規寺院,都可以了知,密宗的行爲建立在顯宗的基礎上,有些看似顛倒的行爲,只有達到最高境界時才開許,而且這些在顯宗中也有,只是不太明顯罷了。
密宗的有些行爲之所以要保密,就是因爲一般人不能行持,也很難接受,對外隨便宣揚的話,很容易讓人誤解,進而生起邪見。就拿五種淨肉來說,若沒有將飲食變成甘露的能力,或者在寂靜處特殊修持的必要,只是貪著肉的美味而到村落裏肆無忌憚去吃,這就稱爲“所受誓言行放逸”,完全違背了叁昧耶戒。
當然,倘若你擁有不共的能力,可以起死回生,那行爲上怎麼做都可以。八十四大成就者中,就有一位仙得樂巴,他得到無上大手印的成就之後,離開森林而前往城市,在各大城市裏殺害飛禽,並示現吃肉。很多人紛紛對他誹謗,仙得樂巴用手向虛空一指,被他殺害的鳥類竟全部複活,又飛回空中去了。
《欽則益西多吉密傳》中也記載:有一次,葉塘國王邀請欽則益西多吉前去應供。盡管尊者示現了種種神變,但剛強難調的當地人沒有生起信心。國王養了一頭鹿,平日裏十分寵愛。尊者就在衆目睽睽下殺了鹿,將血肉用于會供,與王妃和眷屬們大快朵頤。享用完畢後,尊者將吃剩的骨頭包在鹿皮裏,然後用鞭子抽打,鹿子又如先前一般活蹦亂跳了。舉國上下見此,都生起了極大信心。
大成就者的稀有行爲,自古以來確實很多,這不是什麼傳說。當你有了這樣的成就,肉食和蔬菜對你沒有差別,這時候若需要一些誓言物,或者做些特殊的行爲,凡夫人也沒有必要去誹謗。
有些人對密宗的個別行爲,經常大肆攻擊,原因應該有兩種:一是他自己太愚癡了;二是他前世造過謗法、謗僧的業,習氣複蘇以後,實在沒辦法管住自己的口。這兩種人,我們都無法阻止。但作爲真正的修行人,不能把密宗所有行爲都當作假的,也不能把所有行爲都當作真的,只要一個人做,自己就趕緊去效仿,這也不一定合理。
尤其在依止上師時,務必要先了解上師的人品、修行境界,這樣再依止才比較可靠。否則,今天聽說來了個上師,不經觀察就馬上依止,如此草率會非常危險。就算你談一筆十幾萬的生意,也不可能不了解合作夥伴,對他一無所知就簽合同,依止上師更是如此了。所以,爲什麼《事師五十頌》中強調要長期觀察上師,原因也在這裏。
密宗會供中若要供養肉類,其實也是清淨的肉類,即以業力自然死亡,或因病而亡等情況下的肉,並不是爲了食用而宰殺的。如果沒有特殊要求,我們平時供養一般都用水果,或特別清淨的食物。現在有些居士是吃素的,對肉食非常厭惡,但一邊忍著惡心,一邊把肉食放在供桌上供養聖尊,這是不合理的。前面也講了,供養的時候,應當用自己最喜歡的東西。
(原來有個領導,拿了一百塊錢作供養,然後默默念叨:“菩薩們,我今天太忙了,沒辦法給您們分。您們想怎麼分都行,反正大的分大頭,小的分小頭,按勞分配啊!”這是他的供養詞。)
假如把衆生宰殺後,拿血肉去供養佛陀,就像無等塔波仁波切所說:“將剛殺的溫熱血肉擺放在壇城中,一切智慧尊者都會昏厥過去。”他又這樣親口形容:“迎請智慧尊者以後,用剛宰殺的血肉作供養,就如同在母親面前殺了她兒子一樣。”比方請一位母親做客,將她被殺的兒子肉放在她面前,可想而知,那位母親會不會歡喜。同樣,殺害了衆生,再用血肉供養佛菩薩,他們也絕不會樂意的。
《大乘莊嚴經論》中說:“菩薩念衆生,愛之徹骨髓,恒時欲利益,猶如一子故。”作爲菩薩,愛憐衆生的慈悲之心,不是口頭上說說,而是從骨髓裏發出來的。這種愛是無條件的,不像世間上的很多愛,不是付出,而是占有,非要把對方當成自己的,一旦對方背叛了,就因愛生恨,用各種手段進行報複。但菩薩對衆生,恒時都是饒益的,就像母親對獨子一樣,《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》亦雲:“叁界一切,悉是我子。”
因此,殺害任何一個被惡業所轉的旁生,然後作血肉供養,諸佛都不可能歡喜。寂天菩薩也說:“遍身著火者,與欲樂不生,若傷諸有情,雲何悅諸佛?”意即全身上下被烈火熾燃的人,縱然給他各種欲妙,他也不會生起快樂,同樣,如果傷害了衆生,怎麼可能讓諸佛歡喜呢?
《叁摩竭經》中講過一個故事:佛陀在世時,難國的國王不喜佛法,只信奉外道。後來他的太子娶了給孤獨長者的女兒叁摩竭,因爲叁摩竭深信佛法,對佛非常有信心,在她的勸說下,國王決定請佛來本國應供。
國王想派人去請,叁摩竭說不用,自己焚香就可以請到。于是叁摩竭嚴整衣服,登上高臺,面向舍衛國的方向,祈求佛陀與僧衆前來,爲此國人民示現神變,度化他們。佛陀知道叁摩竭心中所想,于是告訴衆位弟子:明天去應供時,大家都可以使用神通,自在變化。
第二天,賓頭盧尊者忘了去難國的時間,自己坐在山上縫衣服,突然發現佛陀已坐到難國的貴賓席上了,就慌慌忙忙把針往地上一插——線還連著衣服,連忙施展神足趕來。結果那山也跟在他身後,飛在天上。這時地上有一個孕婦看見了,見一座山從遠處飛來,當場嚇得流産了。
佛陀馬上知道了,忙派目犍連前去接他。目犍連問:“你身後跟著什麼?”賓頭盧回頭一看,原來山連著線跟著自己,就把山隨手扔回原處,然後趕去參見佛陀。
到了那裏,佛陀對他說:“我是來教導衆生,令其得度的。你今天遲到了,還害了一條人命,是我所不喜歡看到的!作爲懲罰,你從今以後,都不能跟我一起受請,而且不許你涅槃,必須等彌勒佛出世後才能入滅。”賓頭盧尊者,是十六阿羅漢之一,在《十六阿羅漢祈禱文》中也提到過。他因爲佛陀的囑咐,如今仍住在世間。
當然,凡夫人憑自己的想象,對這些奇妙的神通神變,可能會半信半疑,就像在農民面前講高科技一樣,他根本無法理解。同樣,我們的分別念也極其有限,對佛菩薩有如是功德,比如害了一個生命就永不圓寂,一直護持佛法,也會當成神話來聽。但不管怎麼樣,這確實是真實的公案。
由此可見,衆生的生命珍貴無比,倘若無意中傷害了它,佛陀也極爲不悅,更何況是故意殺生去供佛了?《泥洹經》中也說[5],王舍城曾有個人殺生供佛陀及僧衆,乞求佛陀攝受自己。佛陀沒有接受這些肉食,反而告訴他:“恕己可爲譬,勿殺勿行杖。”即應設身處地換位想想,千萬不能打殺衆生。
寂天論師的觀點也是同樣,自己不願意的,其他衆生也不願意。我們的生命這麼寶貴,別的生命也是如此;我們受別人攻擊會很痛苦,別的衆生莫不如是。所以,佛教的慈悲觀確實無與倫比,在其他宗教中很難找到,大家對此一定要好好思維。
◎ 血肉供養是否可以得利
假如你用新殺的衆生血肉,供養護法聖尊,他們不但不會享用,也不會近前一步。相反,損害衆生的黑法鬼神卻很喜歡,會聚集在那裏享用。而且,鬼神會時時跟著你,偶爾提供一點微乎其微的順緣,讓你覺得血肉供養很有用,進而樂此不疲。聽說在南方一帶,漁夫們每次出海,一定要先供血肉,這樣打的魚就特別特別多。其實鬼神即使幫了你一兩次,但也常常害你,令你突然生病、驟然著魔。這時候,你又念血肉儀軌、作血肉供養,鬼神又會給些暫時性的幫助……就這樣,作血肉供養的人和鬼神互幫互助,形影不離。鬼神如羅刹放哨般,整天懷著貪食、貪財、貪利的心,到處遊遊蕩蕩;而作血肉儀軌的人,則因爲鬼使神差,以往的出離心、厭離心、清淨心、信心被一並遮蔽,即便佛在空中飛也不起信心,哪怕掏出衆生的腸子也不生悲心。
(以前我們在某地放生時,跟一個賣主談價錢。賣主的父親自豪地說:“你們這些出家人,最好不要跟我兒子講什麼。我這個兒子是很厲害的,佛陀飛在空中也不會起信心,衆生的腸子掉出來也不會起悲心,你們跟他說,沒有什麼用。”他對此覺得非常光榮。)
其實,我們有時候出離心、信心、清淨心退失,還是有一些原因的,也許是自己的行爲不對,以至于往昔的功德被慢慢障蔽。大乘佛教的根本就是悲心,所以,大家若想修行越來越增上,就一定要培養自己的悲心。
培養悲心的話,最好先閱讀具有悲心的大德傳記,比如寂天菩薩、無著菩薩的傳記,或藏漢其他大德的傳記,這樣你自然會生起一些悲心。同時,還要學修《佛子行》、《修心八頌》、《入菩薩行論》等大乘竅訣。
我經常這樣想,即使你不能天天念《入菩薩行論》,把它帶在身邊的話,也會逐漸生起大悲心。還有現在學的《大圓滿前行》,你實在不能帶著,通過有聲讀物,尤其是“發菩提心”這一部分,經常看、經常念,悲心也很容易生起。一旦有了悲心,其他功德定會無勤産生,如同有了太陽就會具足光芒一樣。
反之,假如你什麼悲心都生不起來,就像羅刹奔赴戰場般,性情粗暴、怒氣沖沖,依靠鬼神相助,自認爲咒力不凡,進而心生傲慢。這樣的話,死後只能如投石般立即墮入地獄,或以惡業轉生爲凶狠鬼神的眷屬,肆意弑殺衆生,或投生爲鹞鷹、豺狼等旁生,天天不離殺生。正如佛經所雲:“殺生無善報,短命多諸疾,來世生惡道,具受種種苦。”喜歡殺生的人,絕對不會有好下場,不但今生短命多病,來世也決定墮入地獄、餓鬼、旁生。即使從叁惡趣中解脫出來,以殺業異熟果的余分,仍要在人間感受種種痛苦。
所以,大家務必要斷除殺害衆生的行爲,通過各種方式培養自己的大悲菩提心!
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
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
叁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
我今回向諸善根 爲得普賢殊勝行
[1] 踏嗝:享用美味時感覺甚爲可口而發出的一種聲響。
[2] 桑哈查門:《聞解脫續》中講,桑哈即八位桑哈空行母,未依教進行血肉供養者需在此等空行母前忏悔,遣除罪業。查門,是指空行母總稱。
[3] 五肉:人、馬、狗、大象、孔雀的肉。過去這些被視爲不淨之肉,但現在很多人喜歡吃狗肉。所以,這些執著也跟人們的傳統習俗有關。
[4] 視淨爲穢:把本來清淨的視爲汙穢,這與密宗叁昧耶戒相違,是放逸的一種行爲,需要進行忏悔。對此《叁戒論》中有廣述。
[5] 《大般泥洹經》載:有王舍城大獵師主殺生,供施請佛及僧,唯願哀受。然佛世尊,未曾食肉,等視一切如羅睺羅。即爲獵師,而說此偈:“當觀長壽者,不害衆生故,一切皆懼死,莫不畏杖痛,恕己可爲喻,勿殺勿行杖。”
《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九十六節課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