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九十八節課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無礙法。你認爲如何?”

  達羅回答:“崖石當然是有礙法。”

  只見尊者身體隨意穿過崖石,上入下出,下入上出,無礙地穿來穿去,就像在空氣中一樣。

  達羅見此,比以前更爲氣憤了,說這只是外道的魔術,對此不但不起信心,反而一味萌生邪見,大肆誹謗,結果死後轉生爲一個大惡魔。羅頓卻對尊者的行爲生起了信心,後歸入米拉日巴的教法,成爲他的五大出家弟子之一。

  所以,內心被嫉妒所蔽的話,根本看不到別人的功德,通過辯論也不行,顯現神通也不承認,自己只會一直誹謗。現在個別人也是這樣,整天在網上、書上惡口罵人,除此之外,什麼道理和理由都講不出來。這樣的人,即使佛陀親自降臨,也肯定暫時調伏不了他們。

  

  還有一次,米拉日巴尊者在亭日地方,遇到一位精通因明的格西,叫匝普瓦。他愛財如命,見當地人對尊者非常恭敬,供養了很多財物,心裏一直憤憤不平。

  他在村裏有個情婦,于是就叫她在奶酪裏下毒,拿去供養尊者。尊者早已知悉一切,但觀察因緣,知道有緣衆生已度盡,自己涅槃的日子將到,就接受了毒藥的供養。

  米拉日巴把毒奶喝下去之後,示現生病非常嚴重。匝普瓦格西明知是自己下的毒,卻故意裝成一無所知的樣子,到尊者面前問安,說:“像您這樣的大成就者,不應該生這樣的重病。如果病可以轉移的話,就請把病轉給我吧,我來代受!”

  米拉日巴說:“我這個病雖然可以移給你,但恐怕你一刻都受不了,所以還是不移的好。”但格西假裝再叁堅持,請求尊者一定要把病轉給他。

  尊者就先把病轉到門上,門發出吱吱的響聲,裂成了許多碎片。格西看了,心想:“這根本就是障眼法的魔術,騙不了我。”于是再次祈求尊者把病移給他。

  尊者就把一半的病苦移到他身上,格西頓時痛得要昏了過去。他在尊者面前,淚流滿面地忏悔,承認了自己的惡行,並說:“我從前作惡的原因,大半都是爲了錢財。現在我把所有的家産都供養給您,請饒恕我的罪業。”

  尊者說:“我從不要田宅財産,現在快要死了,更用不著這些。你留著好了,以後就是斷命也不要再做惡事了。你這一次所造的罪業,我答應替你消除。”

  格西說:“尊者您雖然不要,但您的弟子修行是需要資糧的,請收下吧!”雖然這樣請求,尊者還是沒有接受。

  後來弟子們接受了,把這筆財産作爲集會供養之用。此後,匝普瓦格西放棄他一生的貪戀,精進忏悔罪業,成爲一個很好的修行人。

  我在讀中學時,就聽過藏文版的米拉日巴傳記。當時因爲生病,在醫生阿克塔羅那裏呆了大概半個月。他是一個出家人,修行非常好,每天晚上,我都請他和丹增嘉措喇嘛,給我讀這個傳記。他讀的時候表情很不錯,我現在還印象深刻。

  1980年還是1981年,宗教剛剛開放時,一個民族出版社出版了米拉日巴傳記,裏面附有彩色插圖,看匝普瓦格西的那種表情,特別想害米拉日巴尊者,在跟那個女人悄悄地談——不知道現在的傳記中有沒有?當時,那個老喇嘛在讀的時候,遇到比較精彩的公案,就停下來開始反觀自心……

  

  總之,嫉妒心真的很可怕,對有嫉妒心的人而言,真佛出現也無法引導他們。由于自相續被嫉妒所遮蔽,別人有什麼樣的功德,也始終看不見,生不起絲毫信心,進而不可能成爲法器得到加持。就像一個生了鏽的器皿,加入什麼樣的甘露都會被弄髒。

  所以,大家理應經常觀察自己,尤其是說話時一定要注意,不能一開口就是這人不行、那人不行,好像誰都不如自己。或者你是喇榮的傳承,就隨便評論其他傳承不好。其實這些都是佛陀的傳承,除非有特殊的必要,否則,對一切都要觀清淨心。畢竟諸佛菩薩的顯現不可思議,他們度化衆生時,甚至會化爲屠夫、乞丐的形象,而且你眼中的不如法,也不一定真的不如法。所以,無論在什麼情況下,自己都要盡量觀清淨心。

  像提婆達多、善星比丘,本來都是佛陀的堂弟,可由于嫉妒擾亂自心,提婆達多生生世世都與佛陀作對,善星比丘也覺得佛陀除了有一尋光以外,跟自己沒有任何差別。從而,他們對佛陀一點信心也生不起來,盡管一生都在佛陀身邊,但也沒辦法得到調伏——佛陀身邊的人尚且如此,更何況是現在的上師們了?

  ◎ 因嫉妒而隨喜他人造惡的罪過

  尤其在同一個行業裏,因爲互相競爭,比一般人更容易生嫉妒心。比如兩個成績好的法師之間、兩個發心提水的人之間、兩個賣豆腐的人之間,都經常引生各種嫉妒。而如果一個是賣金子的、一個是賣煤炭的,他們之間就不一定有這種煩惱。不過,總對別人心懷嫉妒的人,非但不能損害他人,反而自己會積累嚴重罪業。《君規教言論》中也說:“嫉妒心強福淺者,恒時只會謗他人,依此于他無損害,卻將毀壞自聲譽。”

  從前,有兩位格西互相敵對。一次,一位格西聽說另一位有了女人,就興高采烈地對侍者說:“煮上好茶,我聽到一個特別特別好的消息!”(以前的藏地,生活條件比較差,遇到開心的事情,人們通常會燒些濃茶來慶祝,就像現在的人請客吃飯一樣。)

  侍者聽到上師的話,趕緊煮好茶,端過去問:“您聽到了什麼好消息?”

  他說:“我們那個對手有了女人,破戒了。”

  藏地著名大德根邦紮嘉,聽到這件事後,板著臉說:“真不知他們二人到底誰的罪過更嚴重?”

  一個人是破了別解脫的根本戒,必定會墮入惡趣;而另一個,雖然自己沒破戒,卻隨喜別人破戒,所以不知道哪一個的罪過大。《諸法集要經》雲:“若見造非法,生劣心隨喜,由彼無智故,受苦複過是。”意思是,見別人造了非法的罪業,對此産生惡劣的隨喜心,由于愚昧無知的緣故,自己所受的果報遠遠超過他。依這個教證來看,應該是後者的過失更大。

  所以,別人在做惡事時,千萬不能去隨喜。我以前也再再講過,美國發生“9·11”事件時,聽說中國的個別年輕人歡呼一天,覺得實在是大快人心,這樣的話,你隨喜贊歎本·拉登殺了近叁千人的罪業,自己的過失不比他少,甚至比他還嚴重。

  

  《法句譬喻經》中講了一個很好的故事:佛陀在舍衛城時,有個信奉外道的長者,財富多得難以計數。他兒子在20歲時娶妻,婚後二人相敬如賓、恩愛非常。

  新婚未滿七日,一天妻子想去後花園賞景,他們便相偕前往。妻子見一棵大樹上的花很美,被它深深吸引。丈夫爲討妻子歡心,就爬到樹上摘花,結果不小心從樹上摔下來,當場重傷而亡。

  聽到這一噩耗,全家人痛不欲生,個個悲傷痛哭。到了出殡的日子,長者見自己白發人送黑發者,內心尤爲悲苦。

  佛陀知道他們得度的因緣已成熟,就出現在他們面前。長者全家見佛陀親臨,感動不已,立即恭敬頂禮佛陀,對佛陀訴說心中的哀痛。佛陀講述了萬法無常、輪回皆苦的道理,勸他們不要特別傷心。

  長者聽聞妙法,當下放下憂傷。他問佛陀:“我兒子過去曾造了什麼惡業,以至于年紀輕輕就喪命了?”

  佛陀說:“過去,有一個少年手持弓箭,和叁個朋友到樹林遊玩。少年看見樹上停著麻雀,便想將它射下。在旁的叁個朋友不但不勸阻,反而一直鼓勵:“如果你能一箭射中,那實在是了不起!”少年聽了,就舉起弓箭射去,麻雀中箭墮地而亡,一旁的叁人興奮得拍手大笑。此後,他們四人經曆了無數劫的生死流轉,共同爲他們殺鳥的罪業而受報。

  那叁個見殺隨喜的人,一位因過去修福,現在天上享福;一位投生至海中,成爲龍王;另一位就是你。這名射箭的少年,先投生至天上,是天人的兒子;命終後投胎到人道,成爲你的兒子;如今從樹上摔死,立即化生爲龍王的兒子,剛出生就被大鵬吃掉了。

  所以,此時此刻,天上、人間、海中有叁位父親,都在爲兒子的死而痛哭。這個兒子,就是用箭射殺麻雀的少年,因爲造下殺業,所以他世世短命。而在一旁隨喜殺業的叁人,則同嘗失去兒子的苦果。可見,因果絲毫不爽,不可不慎!”

  佛陀又爲大衆說了一偈:“識神造叁界,善不善五處,陰行而默至,所往如響應。色欲不色有,一切因宿行,如種隨本像,自然報如影。”這一家人聽後,個個法喜充滿,當下證得須陀洹果。

  可見,見別人殺生,對他隨喜的話,殺生者需用生命來償還,隨喜者則要爲他飽受痛苦,業力真的不可思議。希望大家對這個公案好好想一想,今後見別人造惡業、破戒、殺生,千萬不能去隨喜,否則,自己將來也難逃苦果。

  

  總而言之,常懷嫉妒心或競爭心的人,對自己沒有利益,對別人也害不了,只是無意義地造罪而已。所以,我們一定要根除這樣的惡心,不論在何時何地,看到別人種姓高貴、相貌端嚴、財産豐富、廣聞博學、順緣齊全,要誠心誠意地修歡喜心,並在心裏想:“此人擁有這樣的福報,我真的十分高興!如果他具有比這更勝一籌的福報,那該有多好!”要發自內心地觀修。

  修喜無量心,應該如同駱駝找回丟失的幼崽一樣。母駱駝比其他衆生更慈愛孩子,如果它的幼崽丟了,會非常非常憂傷,一直到處尋找,假如失而複得,它會生起無法言喻的喜悅之情。我們也要像這樣來修喜心,見到別人擁有快樂,要發自內心地對他隨喜。

  真正的修行人,無論見誰快樂,都會特別高興;無論見誰受苦,都會特別傷心,這也是大乘行人的一個基本標志。可我們很多人不是如此,跟自己關系好的人,當他快樂時就比較開心;關系不太好的人,見他快樂就很不高興,口裏也不願贊歎隨喜,這就是修行很差的原因。

  ◎ 歸納四無量心

  其實,四無量心是生起菩提心的無誤之因。如果沒有四無量心,菩提心修得再怎麼樣,也不一定很成功。而菩提心沒有修成的話,你修大圓滿、觀托嘎和本來清淨,則無疑是空中樓閣。

  很多人在修行時,次第是從上往下來,先要得個最高的灌頂,不修前行,就直接修《上師心滴》或《大圓勝慧》的最深竅訣,如同看到一塊生肉就想直接吞下去。然而,正確的修行次第並不是這樣,我們務必要從基礎打起,在沒有生起四無量心之前,無論如何必須要精進觀修。

  四無量心如果講得太廣,我們一個一個理解,有時候比較困難,但若用一個竅訣來歸攝,就是要心地善良。因此,我們要始終如一地修學心地善良。《水木格言》中也說:“貴賤衆人皆依,本性善良智者,途中悅意水池,衆人皆喜入內。”不管是什麼樣的人,都喜歡依止本性善良的智者,就像特別悅意的水池,會吸引每個人一樣。所以,不管你是出家在家、高貴貧賤,心地善良都是做人的根本,有了它,做什麼事情都容易成功。

  就像弗萊明,他本是個窮苦的蘇格蘭農夫,有一天在田裏工作時,聽到附近泥沼裏有人發出求救的哭聲。他放下農具,跑到泥沼邊,發現一個小孩掉到了裏面,就忙把他救了出來。

  隔天,一輛嶄新的馬車停在他家門口,走下來一位優雅的紳士,自稱是那個小孩的父親。紳士說:“我要報答你,你救了我兒子一命。”農夫拒絕道:“我救人不求任何回報。”

  就在這時,農夫的兒子從屋外走進來。紳士問:“這是你的兒子嗎?”農夫驕傲地回答:“是。”

  紳士說:“我們來個協議,讓我帶走他,並讓他接受良好的教育,將來他一定會成爲令你驕傲的人。”農民于是答應了。

  後來,農夫的兒子從聖瑪利亞醫學院畢業,成爲舉世聞名的弗萊明·亞曆山大爵士,也就是青黴素的發明者,他在1945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。

  數年後,紳士的兒子染上肺炎,正是青黴素救了他的命。那位紳士的兒子是誰呢?就是英國首相丘吉爾。

  一個農夫的一點點善良,就給世界帶來了如此重大的變化,可見,善良的力量不可小觑。記得《水木格言》中說:“心善所做俗事,亦皆趨入正法。”我經常思維這句話,意即心地善良的話,即使做了一件普通的瑣事,也會引導你趨入正法。比如你每天在單位上班做事,或者在家爲親朋好友操勞,只要有了心地善良的基礎,最終定會成爲解脫之因。

  所以,華智仁波切的竅訣非常重要,希望各位要再叁思維。那天講“依止善知識”時,華智仁波切也說了,上師的所有法相就是具足菩提心。而菩提心若歸納起來,就是要心地善良,這樣的人才算是大乘上師!

  

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

  

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

  

叁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

  

我今回向諸善根 爲得普賢殊勝行

  


  [1] 法相師:采用辯論方法研究佛教法相學的人。

  

  

  [2] 因明就是量,量是正確的意思。他是指自己遇到了正確的師父,求得了正確的竅訣,依靠正確的精進,證得了正確的境界,等等。

  

《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九十八節課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