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九十九節課

  

第九十九節課

  

思考題

  381、爲什麼說善良對修行人非常重要?你是如何理解的?

  382、我們做一件事情,到底是善是惡,或者善惡的力量有多大,這是由什麼決定的?明白這個道理,可解除你的哪些困惑?

  383、爲什麼說心善前途光明、心惡前途黑暗?請引用公案具體分析。

 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!

 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!

 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!

  

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

  

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

  

爲度化一切衆生,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!

  昨天說了,菩提心的前行是修四無量心,而四無量心歸納起來,就是心地善良。下面接著講:

  ◎ 善良對修行人非常重要

  從前,有一次阿底峽尊者感到手痛,于是把手放入在家弟子仲敦巴[1]的懷裏,說:“請給我加持一下,因爲你有一顆善良的心。”

  加持的力量,其實是無欺存在的。現在有些人因爲受唯物論、無神論的影響,什麼都不承認。但不承認是你的事,在名言中,諸佛菩薩、高僧大德確實有一種加持力。而且作爲一個修行人,心地善良的話,加持會特別大。

  藏地也經常有這種說法:“這個大成就者非常了不起,讓他念經加持加持,這件事情肯定會順利成辦。爲什麼呢?因爲他的心太好了!”不管是任何一個寺院,若有一位心地善良的大德居住,當地人就有了依靠處。或者,即便不是大成就者、大修行人,只是個一般的老人或居士,但心地善良的話,人們也會把他當作菩薩。其實這並不是迷信,而是有道理的。

  像阿底峽尊者那樣鼎鼎有名的人,都讓弟子加持,這不是他實在找不到人加持了,走投無路之下,只好向弟子求助。雖然按理來講,應該是弟子生病讓上師加持,沒聽說過上師生病讓弟子加持的。但這裏主要是闡明了,無論上師還是弟子,只要爲人善良,叁寶的加持、菩提心的力量自會融入他的心,此時哪怕他吹一口氣,或者給人摸頂、念經,都肯定對衆生有利。

  此外,阿底峽尊者一直將心地善良,放在重要的位置。平時問安也是說:“生起善心了嗎?”不像我們一見面就問:“你身體好不好?最近怎麼樣?”弟子如果閉關修行,出關時阿底峽尊者也不問:“見到本尊沒有?見到風脈明點的本體沒有?”而是問:“你生起善心沒有?”他在一切教誨中都著重強調:“心地要善良啊!”

  如果有一顆善良的心,修什麼法都容易成就;沒有它的話,惡法自然會湧現的。《大智度論》也說:“若勤修道法,惱害則不行,善惡勢不並,如水火相背。”假如精進修持正法,做到心地善良的話,一切惡法和邪法均無可乘之機,煩惱和損害也會銷聲匿迹,爲什麼呢?因爲善和惡的勢力無法並存,就像水和火不能同住一樣。

  所以,我總強調大家多聽聽課、學學法,就是因爲當你們聽課時、學法時,至少會全神貫注于善法,斷盡大多數的惡分別念。盡管我也明白自己什麼功德都沒有,沒資格給你們講法,但不管怎麼樣,我講課時會提前看一遍,盡量憶念前輩大德的教言。這樣的話,我在講課的一個多小時中,惡念基本上沒有了,講完課之後還要回向,每天有短短這麼一段時間,人生也是有意義的。

  在座的道友也應該如此,在有限的生命中,最好每天都聽一下課,哪怕只有一兩個小時,這也非常有意義,可以將善心引發出來,惡心盡量製止。因爲在聽課的過程中,你不可能生起極大的貪嗔癡,最多是不知不覺睡著了,但這種煩惱不是特別猛厲,甚至有些人還能邊睡覺邊聽課,一心兩用——(衆笑)

  ◎ 善惡均由心決定

  隨著我們心的善惡,一切黑業、白業以及業力的強弱,也會有相應的變化。

  有些人表面上供僧、修路、造經堂,似乎功德特別特別大,但如果沒有善念、只有惡心,這些也只是一種形象而已。所以,功德的大小不隨形象,關鍵在于內心。

  《德育古鑒》中有個人叫衛仲達,有一次他的魂被引到陰間。冥官令手下把他在陽間所做的善惡檔案呈上來。他發現自己作惡的檔案堆滿整個法庭,而行善的記錄,卻只有筷子那麼小的一卷。

  冥官吩咐拿秤來稱,沒想到那一大堆惡事的檔案,反而比行善的記錄輕。冥官說:“你可以走了。”

  衛仲達問:“我年紀還不到40歲,怎會有這麼多的罪惡呢?”

  冥官回答:“只要一念不正,陰間就有記錄,不必等到行爲犯法。”

  衛仲達又問:“那小卷行善的檔案,寫的是什麼內容?”

  冥官說:“朝廷想大興土木,建造叁山石橋,叫很多老百姓去做苦工。你上書建議朝廷不要這麼做,這一卷就是你奏章的底稿。朝廷雖沒接納你的建議,可你這一念善心是爲了萬民,所以力量非常大。”

  這些民間故事,在善惡因果方面有很甚深的意義。在我們藏地,也有許多這樣的民間故事、民間習俗,勸導人們要如法取舍因果。

  通過這個故事可以了知,善心的力量非常強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若一直處于善心的狀態,修行肯定會成功。否則,即使天天閉關、念咒語、作功德,但惡心充滿的話,形象上再怎麼了不起,也沒有特別大的功德。

  現在有不少人,平時看起來不錯,但實際上心很惡,特別不善良,哪怕殺個人也一點都不在乎,包括有些修行人也是如此,這樣的話,你修大乘佛法真是白修了。阿底峽尊者曾說:“修行的驗相,關鍵看煩惱是否減少。”如果煩惱減少了,說明修行有進步;假如你煩惱沒有減少,反而惡心越來越增盛,修行又會好到哪裏去呢?

  所以,修行的好壞主要在于心。若懷有一顆善心,縱然身體做的事、口中說的話不太如法,但因爲心百分之百善妙的緣故,這些也會成爲善法,就像前面所講的把鞋墊放在泥像上的公案一樣。

  《心地觀經》也說:“叁界之中,以心爲主。能觀心者,究竟解脫;不能觀者,究竟沈淪。”整個叁界輪回中,一切皆以心爲主宰。假如你有清淨心、信心、悲心,就有解脫的機會;若是沒有,只耽著于表面行善,究竟還是會深陷輪回,無法得到超脫的聖果。

  

  其實,不要說修行人,就算是世間人心不善,也會大大折損自己的福報。從前,福建有一個姓李的,他赴京應試,路過衢州。有個店主夢見土地神對他說:“明天有個李秀才來,他有望高中,你要好好接待他。”第二天早晨,李生果然來了。店主殷勤款待,送給他幹糧,並提供車馬。李生問其原因,主人把所做的夢告訴了他。他聽了非常高興,晚上暗自琢磨:“一旦我考中當了大官,妻子相貌太醜陋,不配當官夫人,該換一個才對。”

  李生走後,店主又夢見土地神說:“那個人居心不良,功名還沒成就,就想抛棄妻子,現在他已失去考中的希望了。”李生再來時,店主對他非常冷淡,甚至不留他住宿。李生又問是什麼原因,店主原原本本地講給他聽。李生又驚又愧,灰溜溜地走了,一輩子都未得到功名。可見,一念善惡對自己的命運影響很大。

  在世間上,心地善良的人,不但自己問心無愧,別人也會交口稱贊。而心腸歹毒之人,即使有各方面的能力,做過一些貢獻,人們也像見到毒蛇一樣,對他沒有信任感,不敢經常接觸,以免被他坑害、出賣。

  所以,心地善良,應該是每個人的追求目標。然而遺憾的是,現在很多人一味追求的,只是金錢、洋房、名牌,對真正有利的善心,卻嗤之以鼻。其實,你若能成爲一個善良的人,就算沒有那些身外之物,生生世世也非常快樂。相反,假如你心存惡意,那無論做了多少善事,也統統成了惡法。

  因此,大家不管在城市裏也好、寂靜山中也好,坐車也好、乘飛機也好,早上起來也好、晚上睡覺也好,唯一要修心地善良。對偶爾冒出來的貪嗔癡分別念,要想方設法盡量忏悔。

  宗喀巴大師說過:“心善地道亦賢善,心惡地道亦惡劣,一切依賴于自心,故應精勤修善心。”心若善良,出世間的五道十地會順利得到;心若不善,不但得不到這些,反而可能墮入叁惡趣。所以,解脫與沈淪完全依賴于自心,我們一定要精進修持善心。

  現在有些人心非常惡,盡管暫時享受種種快樂,但這也只是前世善業的余報,消盡後就沒有了。一旦他閉了眼,今生所造的惡業定會成熟,無欺感受痛苦的果報。所以,只有心地善良,才是一切快樂、一切功德的根本。

  《了凡四訓》中曾記載:呂洞賓當年跟漢鍾離學點鐵成金術時,漢鍾離告訴他:“點鐵爲金可以濟世,幫助很多貧困的人。”

  呂洞賓問:“此金以後會不會變爲鐵?”

  漢鍾離回答:“五百年後,鐵才會恢複原形。”

  呂洞賓說:“如此,則害了五百年後的人,我不願意這樣做。”

  漢鍾離贊歎:“修仙本要積累叁千功德,你這樣的存心,叁千功德已圓滿了。”

  這雖是道教的說法,但佛教中也有類似的公案,如大悲商主、星宿婆羅門的故事,盡管表面上看來是惡行,但以一顆純淨的善心,短時間內就能圓滿無盡資糧。

  所以,佛陀在《本事經》中雲:“由意有清淨,故有說有行,樂隨此而生,如影隨形轉。”有了清淨的心,身體和語言就會變得清淨,所做的一切會感得樂果,這種快樂就像影子跟隨身體一樣,無論到哪裏都會跟著你。反過來說,心若不善,身體和語言也會變成不善,這樣不但得不到快樂,反而會成爲痛苦之因。這一點,大家要反反複複思維,經常觀察自己做得如何。

  ◎ 心善前途光明

  心善,地道如何善呢?

  下面就以實例來說明:從前,有母女二人互相攙扶,趟過一條大河,結果她們被大水沖走了。當時母親想:“如果女兒得救,我被沖走就沖走吧!”女兒也同樣想:“如果母親安然無事,我被沖走就沖走吧!”二人彼此間生起了這樣的善心,雖然她…

《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九十九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