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節課
思考題
384、菩提心有哪些不同的分類?具體應該怎麼解釋?了解這些對你有何幫助?
385、像地藏菩薩那樣發願“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”,是否他就永遠不能成佛了?爲什麼?這樣發願有什麼必要?
386、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有哪些差別?你現在處于什麼階段?這樣的菩提心,依靠什麼才能獲得?
387、正式發心時,需要有哪些觀想和思維?這對生起菩提心有何幫助?你對“發心不爲主,生心乃爲主”這句話,有怎樣的體會?
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!
頂禮文殊智慧勇識!
頂禮傳承大恩上師!
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
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
爲度化一切衆生,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!
今天開始講“發殊勝菩提心”。
我們學院這邊的人,正在修十萬遍發心;而外面的人,也依靠光盤等學習資料,在共同學習這部分內容。不管怎麼樣,大家一定要盡力發起菩提心。
關于發菩提心的因,《十法經》中講了四種:第一、見到菩提心的功德而發心;第二、對佛陀生起誠摯的信心而發心;第叁、看見衆生非常可憐而發心;第四、依靠善知識的攝受和調教而發心。還有,《菩薩地論》中也講了發菩提心的四種因,比如,具足菩薩種性的緣故,依靠佛陀、菩薩和善知識的攝受,見到衆生的痛苦而生大悲,對菩薩的難行苦行心無怯弱。
總之,諸佛菩薩往昔發了這樣的心,如今才能饒益無量衆生,我們也要如是效仿,因爲利益衆生的唯一途徑,就是發菩提心。《諸法最上王經》也說:“若人心喜樂,過去佛菩提,須發菩提心,當修菩薩行。”如果你希求過去諸佛所獲得的菩提,就必須發起殊勝的菩提心,並將其付諸于實際行動,真正去行持。
當然,發菩提心之前,首先一定要修四無量心,理論上要通達,行爲上也要修持,還要了知菩提心的功德、衆生的痛苦,這樣的話,才能發起真實的菩提心。
丁二(發殊勝菩提心)分二:一、發心之分類;二、正式發心。
戊一、發心之分類:
◎ 菩提心在心力方面的不同分類
從心力的角度來分,菩提心有如國王之發心、如舟子之發心、如牧童之發心叁種。
(一)如國王之發心
國王首先要摧伏敵方,得到自方的擁戴,自己先登上王位,再維護屬下臣民。同樣,希求自己先得佛果,之後再將一切衆生安置于佛地,這種發心就稱爲如國王之發心。
(二)如舟子之發心
所謂的舟子,也就是船夫。他的願望是自己與所有船客同時趨達彼岸。同樣,希求自己與一切衆生一同獲得佛果,這種發心就叫如舟子之發心。
(叁)如牧童之發心
牧童爲了使牛羊先吃草喝水,免遭豺狼等猛獸侵害,就將它們趕在前面,自己隨後而行。同樣,希求先將叁界衆生安置于佛果,之後自己再成佛,這種發心稱爲如牧童之發心。
《大圓滿心性休息》中也講了這叁種發心,並引用《大寶積經》的教證說:如國王之發心,又叫廣大欲樂之發心,這種心力屬于下等,是鈍根者的發心,需經叁十叁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;
如舟子之發心,又稱殊勝智慧之發心,這種心力屬于中等,是中根者的發心,需經七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,就像彌勒菩薩的發心;
如牧童之發心,則稱爲無與倫比之發心,發心者具有非凡巨大的心力,是利根者的發心,經叁大阿僧祇劫即可成佛,就像文殊菩薩的發心那樣[1]。
印光大師也講過:“自未得度,先度人者,菩薩發心。”當然,這裏的“人”指代一切衆生,否則,菩提心的範圍僅限于人,肯定是不行的。現在很多學佛的人,一提起人類的利益,都願意爲此而努力,至于人類以外的其他衆生,包括有些大乘修行人也不強調,這種做法不太符合大乘教義。其實,叁界中的所有衆生,都是我們要饒益的對象,這一點務必要牢記!
關于第叁種發心,有人或許會提出疑問:“假如把一切衆生先度完了,自己最後成佛,那成佛後就沒事可做了。因爲佛陀的事業就是利益衆生,除此之外也沒有別的,倘若衆生全部已度完了,成佛又有什麼必要呢?”
這個你不用擔心,叁界衆生是不可能度完的。如果衆生有邊際,倒是可以被度盡;但由于衆生無邊的緣故,就不可能有度盡的一天。
既然如此,那爲什麼要這樣發心呢?這主要是體現了發心者的心力強大。雖然他想先度盡衆生,然後再解脫,但依靠這種巨大的心力,自己反而會最快成佛。就像有些人平時處處想著別人,甯可餓死也要讓別人先吃飽,這樣的人自會贏得衆人愛戴,自己的生活也不會特別困難。
所以,這叁個比喻,是描述了大乘佛子的心力之別,並不是說非要自己和衆生同時成佛,或者先度完一切衆生,自己再成佛。這個問題在解釋時,應該要這樣來理解。
◎ 菩提心在地道方面的不同分類
依五道十地的界限來分,菩提心則有四種:勝解行發心、清淨意樂發心、異熟發心、斷障發心。如《經莊嚴論》雲:“信行與淨依,報得及無障,發心依諸地,差別有四種。”
(一)勝解行發心
資糧道和加行道的發心,就是勝解行發心。
這屬于凡夫地的發心,即産生一種信解和勸勉的心:“我要利益衆生、獲得佛果,一定要發無上殊勝的心!”自相續中有一種強製性或勤作性的發心。
(二)清淨意樂發心
一地至七地的發心,叫做清淨意樂發心。
爲什麼叫清淨意樂呢?因爲一地到七地已超凡入聖,發心不像凡夫人那樣摻有自私自利——現在很多人再怎麼發菩提心,也無法完全斷掉自私自利。有人說:“這件事情從頭到尾,我一點一滴的自利心都沒有,全是爲衆生、爲國家、爲社會……”說得倒特別好聽,但這對凡夫人來講,是很困難的。而一地到七地的菩薩,已經超越了凡夫地,除了利益衆生的心態以外沒有其他,因此,可以叫做清淨的發心。
(叁)異熟發心
清淨叁地(八地至十地)的發心,叫異熟發心。
學過《俱舍論》的人都知道,所謂的異熟,就是不管你願不願意,都會自然成熟。比如,你墮地獄的異熟果,就算不願意接受,也肯定要墮;或者殺生的話,短命多病的果報,你願意也好、不願意也好,都會自然而然成熟。同樣,到了清淨叁地時,利益衆生的發心就像河水往下流一樣,無勤中會任運産生,不需要別人勸勉,也用不著自己時時提醒。
(四)斷障發心
到了佛地時,已斷除了所知障和煩惱障——按照甯瑪派的觀點,煩惱障早在八地就已斷盡;所知障的最細微部分,則在佛地徹底根除[2]。此時,二障都得以清淨,故稱爲斷障發心。
這是從地道方面來分的四種發心。此處主要指的是五道;如果是十地的話,就不包括最前面的勝解行發心。
◎ 菩提心在本體方面的不同分類
從發心本體的側面來分,菩提心有世俗、勝義兩種。
(一)世俗菩提心
世俗菩提心,又分爲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。《入行論》雲:“如人盡了知,欲行正行別,如是智者知,二心次第別。”
願菩提心,就如同想去一個地方;行菩提心,則不僅是心裏想去,而且實際行動中已開始做了。同樣,我們發心想要利益衆生,就屬于願菩提心;不但是心裏發誓,還要行持六度萬行,這就是行菩提心。
有些人天天說發菩提心,已經說了好多年,但真正遇到衆生的事時,不理不睬、不聞不問,眼睛閉起來了,行爲也變成慢動作,逐漸逐漸就不動了;而一遇到自己的事,眼睛睜得大大的,行動也非常快速。這樣的話,你只有發心,卻沒有在行動中體現,就不能叫真正有菩提心。
而有些人從來沒發過菩提心,只是行爲上做做善事,發放布施也好、守持戒律也好,表面上看是菩薩的行爲,但從來沒想過度化衆生,讓衆生獲得佛果。這些只是無願的行爲,內心未被願心攝持的話,也不算是有菩提心。
沒有學過大乘佛教的人,對這些都不太懂。現在有些善知識宣稱不要聞思,其實,你如果是利根者,那什麼法都不聽,只要上師直指一下,即可當下證悟,安住于特別高的境界中,這在禅宗、大圓滿中也有。但你到底是不是這種根基?自己應該好好觀察一下。
如今很多人都特別喜歡當“利根者”,因爲修加行、發菩提心、六度萬行特別累,所以他不願意從一年級讀起,而妄圖一步登天,直接就拿博士文憑,這是很不現實的。在世間上,你依靠種種關系,拿個博士文憑也許可以,但沒有博士學問的話,光有一個本本,到處說“我是某某大學畢業的博士”,在工作中必定會捉襟見肘。反之,假如你有真才實學,就算沒有那一紙文憑,或者別人的認可,照樣可以成就一番事業。同樣,倘若你有真實的境界,即使沒人認定你是大成就者,你依舊可以利益很多衆生。
關于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的差別,這裏講了一個比喻:就像一人去拉薩,首先他懷有“我要去拉薩”的想法。(在華智仁波切的時代,去拉薩是藏族人特別向往的,見覺沃佛像也是一生中最大的夢想。)同樣,我們最初懷著這樣的願望“我要令一切衆生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”,這相當于“欲行”,叫做願菩提心。
(我們講《入菩薩行論》時,對這個道理也講過,大家應該都清楚。願菩提心就是發心“我要去度衆生”,很多人聽聞大乘經論時,常會産生這種念頭,跟大家一起也舉手發了願。但實際去做的時候,尤其遇到脾氣不太好的衆生,自己就很容易退下來。)
去拉薩的人,要先准備好途中所需的口糧、驢馬等,然後正式啓程上路。同樣,爲了使一切衆生獲得圓滿佛果,我們在實際行動中,修學布施、持戒、安忍、精進、靜慮、智慧等六度,相當于“正行”,這就…
《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