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节课
思考题
384、菩提心有哪些不同的分类?具体应该怎么解释?了解这些对你有何帮助?
385、像地藏菩萨那样发愿“地狱不空,誓不成佛”,是否他就永远不能成佛了?为什么?这样发愿有什么必要?
386、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有哪些差别?你现在处于什么阶段?这样的菩提心,依靠什么才能获得?
387、正式发心时,需要有哪些观想和思维?这对生起菩提心有何帮助?你对“发心不为主,生心乃为主”这句话,有怎样的体会?
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!
顶礼文殊智慧勇识!
顶礼传承大恩上师!
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
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
为度化一切众生,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!
今天开始讲“发殊胜菩提心”。
我们学院这边的人,正在修十万遍发心;而外面的人,也依靠光盘等学习资料,在共同学习这部分内容。不管怎么样,大家一定要尽力发起菩提心。
关于发菩提心的因,《十法经》中讲了四种:第一、见到菩提心的功德而发心;第二、对佛陀生起诚挚的信心而发心;第三、看见众生非常可怜而发心;第四、依靠善知识的摄受和调教而发心。还有,《菩萨地论》中也讲了发菩提心的四种因,比如,具足菩萨种性的缘故,依靠佛陀、菩萨和善知识的摄受,见到众生的痛苦而生大悲,对菩萨的难行苦行心无怯弱。
总之,诸佛菩萨往昔发了这样的心,如今才能饶益无量众生,我们也要如是效仿,因为利益众生的唯一途径,就是发菩提心。《诸法最上王经》也说:“若人心喜乐,过去佛菩提,须发菩提心,当修菩萨行。”如果你希求过去诸佛所获得的菩提,就必须发起殊胜的菩提心,并将其付诸于实际行动,真正去行持。
当然,发菩提心之前,首先一定要修四无量心,理论上要通达,行为上也要修持,还要了知菩提心的功德、众生的痛苦,这样的话,才能发起真实的菩提心。
丁二(发殊胜菩提心)分二:一、发心之分类;二、正式发心。
戊一、发心之分类:
◎ 菩提心在心力方面的不同分类
从心力的角度来分,菩提心有如国王之发心、如舟子之发心、如牧童之发心三种。
(一)如国王之发心
国王首先要摧伏敌方,得到自方的拥戴,自己先登上王位,再维护属下臣民。同样,希求自己先得佛果,之后再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佛地,这种发心就称为如国王之发心。
(二)如舟子之发心
所谓的舟子,也就是船夫。他的愿望是自己与所有船客同时趋达彼岸。同样,希求自己与一切众生一同获得佛果,这种发心就叫如舟子之发心。
(三)如牧童之发心
牧童为了使牛羊先吃草喝水,免遭豺狼等猛兽侵害,就将它们赶在前面,自己随后而行。同样,希求先将三界众生安置于佛果,之后自己再成佛,这种发心称为如牧童之发心。
《大圆满心性休息》中也讲了这三种发心,并引用《大宝积经》的教证说:如国王之发心,又叫广大欲乐之发心,这种心力属于下等,是钝根者的发心,需经三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;
如舟子之发心,又称殊胜智慧之发心,这种心力属于中等,是中根者的发心,需经七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,就像弥勒菩萨的发心;
如牧童之发心,则称为无与伦比之发心,发心者具有非凡巨大的心力,是利根者的发心,经三大阿僧祇劫即可成佛,就像文殊菩萨的发心那样[1]。
印光大师也讲过:“自未得度,先度人者,菩萨发心。”当然,这里的“人”指代一切众生,否则,菩提心的范围仅限于人,肯定是不行的。现在很多学佛的人,一提起人类的利益,都愿意为此而努力,至于人类以外的其他众生,包括有些大乘修行人也不强调,这种做法不太符合大乘教义。其实,三界中的所有众生,都是我们要饶益的对象,这一点务必要牢记!
关于第三种发心,有人或许会提出疑问:“假如把一切众生先度完了,自己最后成佛,那成佛后就没事可做了。因为佛陀的事业就是利益众生,除此之外也没有别的,倘若众生全部已度完了,成佛又有什么必要呢?”
这个你不用担心,三界众生是不可能度完的。如果众生有边际,倒是可以被度尽;但由于众生无边的缘故,就不可能有度尽的一天。
既然如此,那为什么要这样发心呢?这主要是体现了发心者的心力强大。虽然他想先度尽众生,然后再解脱,但依靠这种巨大的心力,自己反而会最快成佛。就像有些人平时处处想着别人,宁可饿死也要让别人先吃饱,这样的人自会赢得众人爱戴,自己的生活也不会特别困难。
所以,这三个比喻,是描述了大乘佛子的心力之别,并不是说非要自己和众生同时成佛,或者先度完一切众生,自己再成佛。这个问题在解释时,应该要这样来理解。
◎ 菩提心在地道方面的不同分类
依五道十地的界限来分,菩提心则有四种:胜解行发心、清净意乐发心、异熟发心、断障发心。如《经庄严论》云:“信行与净依,报得及无障,发心依诸地,差别有四种。”
(一)胜解行发心
资粮道和加行道的发心,就是胜解行发心。
这属于凡夫地的发心,即产生一种信解和劝勉的心:“我要利益众生、获得佛果,一定要发无上殊胜的心!”自相续中有一种强制性或勤作性的发心。
(二)清净意乐发心
一地至七地的发心,叫做清净意乐发心。
为什么叫清净意乐呢?因为一地到七地已超凡入圣,发心不像凡夫人那样掺有自私自利——现在很多人再怎么发菩提心,也无法完全断掉自私自利。有人说:“这件事情从头到尾,我一点一滴的自利心都没有,全是为众生、为国家、为社会……”说得倒特别好听,但这对凡夫人来讲,是很困难的。而一地到七地的菩萨,已经超越了凡夫地,除了利益众生的心态以外没有其他,因此,可以叫做清净的发心。
(三)异熟发心
清净三地(八地至十地)的发心,叫异熟发心。
学过《俱舍论》的人都知道,所谓的异熟,就是不管你愿不愿意,都会自然成熟。比如,你堕地狱的异熟果,就算不愿意接受,也肯定要堕;或者杀生的话,短命多病的果报,你愿意也好、不愿意也好,都会自然而然成熟。同样,到了清净三地时,利益众生的发心就像河水往下流一样,无勤中会任运产生,不需要别人劝勉,也用不着自己时时提醒。
(四)断障发心
到了佛地时,已断除了所知障和烦恼障——按照宁玛派的观点,烦恼障早在八地就已断尽;所知障的最细微部分,则在佛地彻底根除[2]。此时,二障都得以清净,故称为断障发心。
这是从地道方面来分的四种发心。此处主要指的是五道;如果是十地的话,就不包括最前面的胜解行发心。
◎ 菩提心在本体方面的不同分类
从发心本体的侧面来分,菩提心有世俗、胜义两种。
(一)世俗菩提心
世俗菩提心,又分为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。《入行论》云:“如人尽了知,欲行正行别,如是智者知,二心次第别。”
愿菩提心,就如同想去一个地方;行菩提心,则不仅是心里想去,而且实际行动中已开始做了。同样,我们发心想要利益众生,就属于愿菩提心;不但是心里发誓,还要行持六度万行,这就是行菩提心。
有些人天天说发菩提心,已经说了好多年,但真正遇到众生的事时,不理不睬、不闻不问,眼睛闭起来了,行为也变成慢动作,逐渐逐渐就不动了;而一遇到自己的事,眼睛睁得大大的,行动也非常快速。这样的话,你只有发心,却没有在行动中体现,就不能叫真正有菩提心。
而有些人从来没发过菩提心,只是行为上做做善事,发放布施也好、守持戒律也好,表面上看是菩萨的行为,但从来没想过度化众生,让众生获得佛果。这些只是无愿的行为,内心未被愿心摄持的话,也不算是有菩提心。
没有学过大乘佛教的人,对这些都不太懂。现在有些善知识宣称不要闻思,其实,你如果是利根者,那什么法都不听,只要上师直指一下,即可当下证悟,安住于特别高的境界中,这在禅宗、大圆满中也有。但你到底是不是这种根基?自己应该好好观察一下。
如今很多人都特别喜欢当“利根者”,因为修加行、发菩提心、六度万行特别累,所以他不愿意从一年级读起,而妄图一步登天,直接就拿博士文凭,这是很不现实的。在世间上,你依靠种种关系,拿个博士文凭也许可以,但没有博士学问的话,光有一个本本,到处说“我是某某大学毕业的博士”,在工作中必定会捉襟见肘。反之,假如你有真才实学,就算没有那一纸文凭,或者别人的认可,照样可以成就一番事业。同样,倘若你有真实的境界,即使没人认定你是大成就者,你依旧可以利益很多众生。
关于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的差别,这里讲了一个比喻:就像一人去拉萨,首先他怀有“我要去拉萨”的想法。(在华智仁波切的时代,去拉萨是藏族人特别向往的,见觉沃佛像也是一生中最大的梦想。)同样,我们最初怀着这样的愿望“我要令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”,这相当于“欲行”,叫做愿菩提心。
(我们讲《入菩萨行论》时,对这个道理也讲过,大家应该都清楚。愿菩提心就是发心“我要去度众生”,很多人听闻大乘经论时,常会产生这种念头,跟大家一起也举手发了愿。但实际去做的时候,尤其遇到脾气不太好的众生,自己就很容易退下来。)
去拉萨的人,要先准备好途中所需的口粮、驴马等,然后正式启程上路。同样,为了使一切众生获得圆满佛果,我们在实际行动中,修学布施、持戒、安忍、精进、静虑、智慧等六度,相当于“正行”,这就…
《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节课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