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节课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叫做行菩提心。

  (在座的人应该都发过这个愿,不但是发愿,而且行动中多多少少也在做。而刚学大乘佛法的人,可能还没有正式启程,只是在准备口粮的阶段。)

  这样的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,属于世俗菩提心。发起这种菩提心,并不是那么容易的,虽然口头上说说倒不难,但在生活中遇到违缘时,这种心就可能荡然无存了。尤其是在家人,发菩提心更是难上加难,《优婆塞戒经》中也说:“出家之人,发菩提心,此不为难。在家之人,发菩提心,是乃名为不可思议。”

  现在个别的修行人,一边在家生活,一边发起这样的大乘菩提心,我觉得极其难得。希望你们在有生之年,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要退,若能如此,即使你今生修行不是特别成功,但没有舍弃菩提心的话,《华严经》中用金刚钻石的比喻也说了[3],这种善根无与伦比,将来不会堕入恶趣。法王如意宝在不同的教言中,对此也再再强调过。所以,不管是在家人、出家人,遇到这么好的菩提心教法,万万不要轻言放弃!

  (二)胜义菩提心

  在资粮道、加行道中,依靠世俗菩提心,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的长期修心,最后证悟诸法实相、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,获得一地菩萨的果位,这就是胜义菩提心。《药师经仪轨》中也说,胜义菩提心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。

  从一地菩萨开始,我认为才是真正的开悟,此时才有了胜义菩提心。有些人虽没有证得一地,但也可以获得与胜义菩提心相似的境界,比如在加行道忍位时,就能不堕恶趣,对万法本体有总相上的开悟,那个时候,基本也可以称为有胜义菩提心——注意啊,我这里有“基本”两个字!不然,学过因明的有些人,等一会儿就要跟我辩论了。

  真正的胜义菩提心,必须依靠修行才能获得,不依赖于仪轨。而初学者发世俗菩提心,则需要依靠仪轨——我们每天上课前念的课诵中,就有发菩提心的仪轨:“杰达温杰得夏吉,向却特呢杰巴当……”也就是说,往昔如来怎么样发心,现在我也如是发心。每天至少念一遍的话,作为凡夫人来讲不可缺少。

  所以,我平时特别喜欢上课,这样大家就有机会共同发心了。如果没有上课,你也应按照菩萨戒的要求,最好白天三次、晚上三次,一天六次发菩提心;实在做不到的话,最低也要一天一次。假如你连这个都不行,十天、一个月、一年也没有发心一次,除非你是菩萨,否则,作为凡夫人的话,天天自以为很了不起,认为自己是成就者,这完全是自欺欺人。

  为什么呢?因为你真能没有贪嗔痴等一切烦恼,那说已获得须陀洹、阿罗汉等圣果也未尝不可。但你的烦恼那么强烈、炽盛,还认为自己是成就者,这只能是“烦恼”的成就者。所以,现在很多人不容易认清自己。

  作为凡夫人,我们每天最好念一遍发心偈,在上师或皈依境面前受菩萨戒,这非常有必要。这样的行为,在有生之年中不要换来换去。现在很多人喜新厌旧,跟这个上师学一学,过段时间又到另一个上师那里去,尝尝那个传承的味道。其实你再怎么换,大乘佛教的基本教义也都一样,噶举派、噶当派、格鲁派、禅宗、净土宗,这些都没什么差别。心不稳定的人,到哪里也不一定能真正受益,所以,希望大家要长期、稳定地把一个法作为主修,为了使自己所生起的菩提心不退失,并且日益增上,要随时随地、反反复复这样受菩萨戒。

  戊二、正式发心:

  像前面修“皈依”时明观皈依境那样,在自己前方的虚空中,观想莲花生大士,佛陀、佛经、僧众等三宝所依,以及传承上师、护法圣众,作为自己发心的见证。

  接着,心里默默思维:“遍虚空的一切众生,无始以来的生生世世中,都无一例外做过我的父母。在当父母时,他们均与今生的父母完全相同,对我倍加疼爱、精心哺育,有好吃的先给我吃,有好衣服先给我穿,极其慈爱地抚养我成长,恩重如山。”(这个很关键!现在大家正在修十万遍发心,不知道对此想了没有?如果你不想、不修,我再怎么讲也没有用。)

  在噶当派的教言中,有七种修法观修菩提心[4],首先就是知母、念恩。也就是说,三界中的所有众生,全部当过我们的父母,当父母时,真的跟现在的父母没有差别,除了少数前世因缘不好的以外,作为父母,对孩子的疼爱无法用语言来形容。对这些道理,我们要通过教证、理证先了知,然后再正式地修行,进而产生不退的菩提心,发愿一定要把众生度尽。

  然后再继续想:“所有这些大恩父母,如今正沉溺在轮回大苦海中,被无明愚痴的黑暗所蒙蔽,茫然不知取舍,遇不到开示正道的善知识,孤苦伶仃,没有人救护,没有人援助,没有指望处,也没有皈依处,犹如无依无靠漂泊在旷野中的盲人一样。所有这些老母有情,流转在这个轮回中,我独自一人获得解脱有什么用呢?因此,为了一切众生,我要发殊胜菩提心,随学往昔佛子菩萨的广大行为,为了轮回中的芸芸苍生全部解脱而精进修持。”

  佛陀在《大集经》中也说:“众生心乱故,堕在生死河,如盲无所见,常为苦所没。”众生因为心被贪嗔痴所迷乱,堕在生死的江河里沉沉浮浮,就像盲人因为看不见,经常被各种痛苦所逼迫一样。所以,我们务必要发愿度化这些众生,并尽可能多地念诵下面的发心偈[5]:

  @R: $- 5S$

  - $%- 2-(- ^:A- m/-

  吙 那凑囊瓦切 得怎瑞记

  吙 种种显现水月幻化纹

  :#R<- 2- =- $- o.- .- :H3

  - 0:A- :PR;

  扣瓦乐革杰德恰 波 昼

  相续漂泊轮回众有情

  <%-

  让热怄 萨 扬 色鄂 瘦 谢

  为于自证光明界休息

  5.- 3J.- 28A- ;A- %%- /

  -

  J3

  - 2*J.- .R;

  擦美月叶昂内 塞 吉斗

  以四无量境界而发心

  这个用藏文念也可以。意思就是,世间上的一切显现,犹如水中的花纹般显而无自性,但众生对此一无所知,以无明漂泊在轮回中。为了让他们在自证的光明法界中,获得永远的休息、解脱,我们应先发四无量心,四无量心的境界修到了一定时候,再正式地发菩提心。

  大家在念这个时,一定要想到为了众生的安乐,自己可以付出一切。若能如此,就会如《经庄严论》所云:“世间求自乐,不乐恒极苦;菩萨勤乐他,二利成上乐。”世间人只求自己快乐,结果不但不快乐,反而恒时沉溺在轮回中受苦,始终得不到休息;而菩萨的话,一味只想帮助众生,最终自利和他利都成就了,这样的快乐才是最殊胜的。所以,我们在发心时,心量一定要广大,要把众生的安乐放在首位。

  在这个过程中,还可以观想诸佛如来的身相;或者思维菩提心的利益、功德;或者发愿“众生是如此痛苦,诸佛菩萨怎样发愿利他,我也应该这样发愿”,如《华严经》云:“一切众生诸趣中,各随其业而受身,生老病死所逼迫,身心恒受无边苦。为欲安乐彼众生,发起最胜菩提志。”然后,最低要念诵十万遍发心偈。

  这样的话,你就会经常想着众生的事情,修完了以后,在利益众生方面绝对有强大的力量。不过,你如果只是数量上完成,质量上却不过关,那心态不一定有很大改变。但不管怎么样,按照传承上师的传统,修加行的时候,发心十万遍一定要念。

  

  每次念完一座之后,我们还要结座。此时,对一切圣众生起无比的信心,满怀恭敬地观想:所有圣尊从边缘依次化光,融入中央三宝总集的上师莲花生大士中,上师莲花生大士也化光融入自身。依靠这种外缘,使自己生起一切尊众相续中的胜义菩提心。

  再念诵发愿偈:“胜宝菩提心,未生令生起,已生令不退,愿其日增上。”藏文则是:“向却森巧仁波切,玛吉巴南吉杰吉,吉巴年巴美巴央,功内功德培瓦效。”这在每天念的发心仪轨中也有。

  (很多上师见到佛像、朝拜圣地时,经常念这个偈颂发愿:愿自相续中的菩提心,没有生起的话,要快快地生起;已经生起的话,永远不要退失。《胜思惟梵天所问经》也说:“若有未发菩提心者,则能令发;已发心者,能令不退。”平时发这种心非常重要!)

  最后,以“文殊师利勇猛智,普贤慧行亦复然,我今回向诸善根,随彼一切常修学。三世诸佛所称叹,如是最胜诸大愿,我今回向诸善根,为得普贤殊胜行”两偈来作回向。如果你有时间,则可以念完《开显解脱道》的后面部分,或者念一遍《普贤行愿品》、《大圆满愿词》[6]。

  大家修菩提心时,最好是把它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,如此菩提心才生得起来。否则,马马虎虎地观想,发心偈也念得特别快,甚至比观音心咒还快,不用两三天就念完十万遍了,这样效果不会太明显。

  其实,数目上完成不是特别重要,重要的是内心要反复思维菩提心的利益,观想菩提心的修法,祈祷诸佛菩萨的加持融入自相续。以前你相续中都是凡夫的自私自利,所作所为每天都为了我我我,除此之外没有别的,但从今天开始,请诸佛菩萨加持自己利益众生,要这样发愿。

  ◎ 生起菩提心的殊胜功德

  这样发菩提心,完全概括了佛陀八万四千法门的精华,可以说是“有则皆足、无则皆缺”的教言,相当于百病一药的万应丹。《大宝积经》亦云:“菩提心最胜,如阿伽陀药,能除一切病,与一切安乐。”

  所以,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,在家也好、出家也好,都要尽量生起菩提心。如果没有菩提心,口头上说得再好听,实际上也没有多大实质。

  要知道,积累资粮、净除业障的一切修法,如观修本尊、持诵咒语、讲经说法、念阿弥陀佛等,统统是为了使自己生起菩提心的方便。有了菩提心的话,什么都好办,如《大宝积经》云:“大心菩提心,诸心中最上,解脱一切缚,具足诸功德。”如果不依靠菩提心,就算凭借各种千差万别的途径,也根本不能获得圆满佛果。

  …

《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节课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