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節課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叫做行菩提心。

  (在座的人應該都發過這個願,不但是發願,而且行動中多多少少也在做。而剛學大乘佛法的人,可能還沒有正式啓程,只是在准備口糧的階段。)

  這樣的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,屬于世俗菩提心。發起這種菩提心,並不是那麼容易的,雖然口頭上說說倒不難,但在生活中遇到違緣時,這種心就可能蕩然無存了。尤其是在家人,發菩提心更是難上加難,《優婆塞戒經》中也說:“出家之人,發菩提心,此不爲難。在家之人,發菩提心,是乃名爲不可思議。”

  現在個別的修行人,一邊在家生活,一邊發起這樣的大乘菩提心,我覺得極其難得。希望你們在有生之年,遇到再大的困難也不要退,若能如此,即使你今生修行不是特別成功,但沒有舍棄菩提心的話,《華嚴經》中用金剛鑽石的比喻也說了[3],這種善根無與倫比,將來不會墮入惡趣。法王如意寶在不同的教言中,對此也再再強調過。所以,不管是在家人、出家人,遇到這麼好的菩提心教法,萬萬不要輕言放棄!

  (二)勝義菩提心

  在資糧道、加行道中,依靠世俗菩提心,經過一大阿僧祇劫的長期修心,最後證悟諸法實相、遠離一切戲論的空性,獲得一地菩薩的果位,這就是勝義菩提心。《藥師經儀軌》中也說,勝義菩提心是遠離一切戲論的境界。

  從一地菩薩開始,我認爲才是真正的開悟,此時才有了勝義菩提心。有些人雖沒有證得一地,但也可以獲得與勝義菩提心相似的境界,比如在加行道忍位時,就能不墮惡趣,對萬法本體有總相上的開悟,那個時候,基本也可以稱爲有勝義菩提心——注意啊,我這裏有“基本”兩個字!不然,學過因明的有些人,等一會兒就要跟我辯論了。

  真正的勝義菩提心,必須依靠修行才能獲得,不依賴于儀軌。而初學者發世俗菩提心,則需要依靠儀軌——我們每天上課前念的課誦中,就有發菩提心的儀軌:“傑達溫傑得夏吉,向卻特呢傑巴當……”也就是說,往昔如來怎麼樣發心,現在我也如是發心。每天至少念一遍的話,作爲凡夫人來講不可缺少。

  所以,我平時特別喜歡上課,這樣大家就有機會共同發心了。如果沒有上課,你也應按照菩薩戒的要求,最好白天叁次、晚上叁次,一天六次發菩提心;實在做不到的話,最低也要一天一次。假如你連這個都不行,十天、一個月、一年也沒有發心一次,除非你是菩薩,否則,作爲凡夫人的話,天天自以爲很了不起,認爲自己是成就者,這完全是自欺欺人。

  爲什麼呢?因爲你真能沒有貪嗔癡等一切煩惱,那說已獲得須陀洹、阿羅漢等聖果也未嘗不可。但你的煩惱那麼強烈、熾盛,還認爲自己是成就者,這只能是“煩惱”的成就者。所以,現在很多人不容易認清自己。

  作爲凡夫人,我們每天最好念一遍發心偈,在上師或皈依境面前受菩薩戒,這非常有必要。這樣的行爲,在有生之年中不要換來換去。現在很多人喜新厭舊,跟這個上師學一學,過段時間又到另一個上師那裏去,嘗嘗那個傳承的味道。其實你再怎麼換,大乘佛教的基本教義也都一樣,噶舉派、噶當派、格魯派、禅宗、淨土宗,這些都沒什麼差別。心不穩定的人,到哪裏也不一定能真正受益,所以,希望大家要長期、穩定地把一個法作爲主修,爲了使自己所生起的菩提心不退失,並且日益增上,要隨時隨地、反反複複這樣受菩薩戒。

  戊二、正式發心:

  像前面修“皈依”時明觀皈依境那樣,在自己前方的虛空中,觀想蓮花生大士,佛陀、佛經、僧衆等叁寶所依,以及傳承上師、護法聖衆,作爲自己發心的見證。

  接著,心裏默默思維:“遍虛空的一切衆生,無始以來的生生世世中,都無一例外做過我的父母。在當父母時,他們均與今生的父母完全相同,對我倍加疼愛、精心哺育,有好吃的先給我吃,有好衣服先給我穿,極其慈愛地撫養我成長,恩重如山。”(這個很關鍵!現在大家正在修十萬遍發心,不知道對此想了沒有?如果你不想、不修,我再怎麼講也沒有用。)

  在噶當派的教言中,有七種修法觀修菩提心[4],首先就是知母、念恩。也就是說,叁界中的所有衆生,全部當過我們的父母,當父母時,真的跟現在的父母沒有差別,除了少數前世因緣不好的以外,作爲父母,對孩子的疼愛無法用語言來形容。對這些道理,我們要通過教證、理證先了知,然後再正式地修行,進而産生不退的菩提心,發願一定要把衆生度盡。

  然後再繼續想:“所有這些大恩父母,如今正沈溺在輪回大苦海中,被無明愚癡的黑暗所蒙蔽,茫然不知取舍,遇不到開示正道的善知識,孤苦伶仃,沒有人救護,沒有人援助,沒有指望處,也沒有皈依處,猶如無依無靠漂泊在曠野中的盲人一樣。所有這些老母有情,流轉在這個輪回中,我獨自一人獲得解脫有什麼用呢?因此,爲了一切衆生,我要發殊勝菩提心,隨學往昔佛子菩薩的廣大行爲,爲了輪回中的芸芸蒼生全部解脫而精進修持。”

  佛陀在《大集經》中也說:“衆生心亂故,墮在生死河,如盲無所見,常爲苦所沒。”衆生因爲心被貪嗔癡所迷亂,墮在生死的江河裏沈沈浮浮,就像盲人因爲看不見,經常被各種痛苦所逼迫一樣。所以,我們務必要發願度化這些衆生,並盡可能多地念誦下面的發心偈[5]:

  @R: $- 5S$

  - $%- 2-(- ^:A- m/-

  吙 那湊囊瓦切 得怎瑞記

  吙 種種顯現水月幻化紋

  :#R<- 2- =- $- o.- .- :H3

  - 0:A- :PR;

  扣瓦樂革傑德恰 波 晝

  相續漂泊輪回衆有情

  <%-

  讓熱怄 薩 揚 色鄂 瘦 謝

  爲于自證光明界休息

  5.- 3J.- 28A- ;A- %%- /

  -

  J3

  - 2*J.- .R;

  擦美月葉昂內 塞 吉鬥

  以四無量境界而發心

  這個用藏文念也可以。意思就是,世間上的一切顯現,猶如水中的花紋般顯而無自性,但衆生對此一無所知,以無明漂泊在輪回中。爲了讓他們在自證的光明法界中,獲得永遠的休息、解脫,我們應先發四無量心,四無量心的境界修到了一定時候,再正式地發菩提心。

  大家在念這個時,一定要想到爲了衆生的安樂,自己可以付出一切。若能如此,就會如《經莊嚴論》所雲:“世間求自樂,不樂恒極苦;菩薩勤樂他,二利成上樂。”世間人只求自己快樂,結果不但不快樂,反而恒時沈溺在輪回中受苦,始終得不到休息;而菩薩的話,一味只想幫助衆生,最終自利和他利都成就了,這樣的快樂才是最殊勝的。所以,我們在發心時,心量一定要廣大,要把衆生的安樂放在首位。

  在這個過程中,還可以觀想諸佛如來的身相;或者思維菩提心的利益、功德;或者發願“衆生是如此痛苦,諸佛菩薩怎樣發願利他,我也應該這樣發願”,如《華嚴經》雲:“一切衆生諸趣中,各隨其業而受身,生老病死所逼迫,身心恒受無邊苦。爲欲安樂彼衆生,發起最勝菩提志。”然後,最低要念誦十萬遍發心偈。

  這樣的話,你就會經常想著衆生的事情,修完了以後,在利益衆生方面絕對有強大的力量。不過,你如果只是數量上完成,質量上卻不過關,那心態不一定有很大改變。但不管怎麼樣,按照傳承上師的傳統,修加行的時候,發心十萬遍一定要念。

  

  每次念完一座之後,我們還要結座。此時,對一切聖衆生起無比的信心,滿懷恭敬地觀想:所有聖尊從邊緣依次化光,融入中央叁寶總集的上師蓮花生大士中,上師蓮花生大士也化光融入自身。依靠這種外緣,使自己生起一切尊衆相續中的勝義菩提心。

  再念誦發願偈:“勝寶菩提心,未生令生起,已生令不退,願其日增上。”藏文則是:“向卻森巧仁波切,瑪吉巴南吉傑吉,吉巴年巴美巴央,功內功德培瓦效。”這在每天念的發心儀軌中也有。

  (很多上師見到佛像、朝拜聖地時,經常念這個偈頌發願:願自相續中的菩提心,沒有生起的話,要快快地生起;已經生起的話,永遠不要退失。《勝思惟梵天所問經》也說:“若有未發菩提心者,則能令發;已發心者,能令不退。”平時發這種心非常重要!)

  最後,以“文殊師利勇猛智,普賢慧行亦複然,我今回向諸善根,隨彼一切常修學。叁世諸佛所稱歎,如是最勝諸大願,我今回向諸善根,爲得普賢殊勝行”兩偈來作回向。如果你有時間,則可以念完《開顯解脫道》的後面部分,或者念一遍《普賢行願品》、《大圓滿願詞》[6]。

  大家修菩提心時,最好是把它當作一件重要的事情,如此菩提心才生得起來。否則,馬馬虎虎地觀想,發心偈也念得特別快,甚至比觀音心咒還快,不用兩叁天就念完十萬遍了,這樣效果不會太明顯。

  其實,數目上完成不是特別重要,重要的是內心要反複思維菩提心的利益,觀想菩提心的修法,祈禱諸佛菩薩的加持融入自相續。以前你相續中都是凡夫的自私自利,所作所爲每天都爲了我我我,除此之外沒有別的,但從今天開始,請諸佛菩薩加持自己利益衆生,要這樣發願。

  ◎ 生起菩提心的殊勝功德

  這樣發菩提心,完全概括了佛陀八萬四千法門的精華,可以說是“有則皆足、無則皆缺”的教言,相當于百病一藥的萬應丹。《大寶積經》亦雲:“菩提心最勝,如阿伽陀藥,能除一切病,與一切安樂。”

  所以,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人,在家也好、出家也好,都要盡量生起菩提心。如果沒有菩提心,口頭上說得再好聽,實際上也沒有多大實質。

  要知道,積累資糧、淨除業障的一切修法,如觀修本尊、持誦咒語、講經說法、念阿彌陀佛等,統統是爲了使自己生起菩提心的方便。有了菩提心的話,什麼都好辦,如《大寶積經》雲:“大心菩提心,諸心中最上,解脫一切縛,具足諸功德。”如果不依靠菩提心,就算憑借各種千差萬別的途徑,也根本不能獲得圓滿佛果。

  …

《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