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零一節課
思考題
388、爲什麼說自己與衆生是平等的?觀修自他平等,爲什麼可概括所有法要?明白這個道理之後,你應該怎麼做?
389、自他相換菩提心,具體應該怎麼修?你在實際生活中是如何運用的?
390、請以比喻說明,生起自他平等菩提心、自他相換菩提心的標准是什麼?這二者與世間善心有何相似之處,又有何不同之處?
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!
頂禮文殊智慧勇識!
頂禮傳承大恩上師!
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
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
爲度化一切衆生,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!
今天繼續學習《大圓滿前行》。
上一節課已經是第一百堂課了,大多數的內容已經講完了。原來我講《入菩薩行論》,用了201堂課,這次的《大圓滿前行》,不知道還要講多少堂課?但我希望:你們也努力,我也努力!
講一兩堂課,其實並不困難。我有時候到一些團體或學校裏講課,講完了以後,他們都說:“您很累吧?”我說:“講一兩堂課,對我來講不是什麼壓力……”但要長期講的話,一是每個人的意樂和想法各不相同,一個公案、一個教證經常引用,老生常談的話,大家就沒有興趣了。對我而言,也不可能每天都講新的內容,所以,讓每個人滿意是一個困難。而對你們來說,一直不斷地聽課也是一種壓力。
現在末法時代的很多人,都不願意授課,不願意學習,有些人對佛教的簡單教理都特別陌生,更不要說去深入修學了。所以,大家既然有緣遇到這樣的佛法,就應該要共同努力,不斷地加油——加油的話,現在油價越來越高了,可能快加不起了。(衆笑)
不共加行中,菩提心的修法已經講完了,今天開始講菩提心的學處,即發了菩提心以後,應當守持的菩提心戒律。首先講願菩提心。
願菩提心,在座各位都已經發了,如果舉手的話,這裏所有的人都在上師叁寶前發過誓,說要利益無量無邊的衆生。但光是發誓還不行,發了誓以後該怎麼做?它有一定的要求。
對此,必須要聞思才能了解。聞思並不是非要聽一位上師的課,但總的來講,佛教的意義那麼甚深,如果沒有系統化、整體化、次第化地學習,只是斷章取義地片面了解,那修什麼都不會成功。同樣,對大乘菩提心也是如此,一定要懂得其中的究竟實義。
現在有些人,前世福報比較大,對大乘法門,不管是菩提心方面,還是行持十善方面,一聽之後就非常歡喜,甚至汗毛豎立、熱淚盈眶。而有些人,對輪回過患、菩提心的功德,聽起來沒有什麼感覺,別人怎麼樣勸他發心,他也不願意發。誠如《大寶積經》所言:“少福諸衆生,于此無欣樂,不觀生死過,不樂菩提心。”缺少福德的人,對行善斷惡不會有興趣,而且從來不觀輪回的過患和痛苦,也從不希求菩提心的利益。可見,每個人的種種好惡,都與自己的前世福報有關。
我們如今能長期學習、修行,也是源于前世的福報。否則,就算剛開始你很想學習佛法,到了中間遇到各種違緣時,修學也容易半途而廢。而福報比較大的人,不管是在社會上幹一番事業,還是出家修行,見解始終都特別端正,做事、修行也會善始善終。
鑒于此,大家在修學的過程中,一定要經常忏悔,多念金剛薩埵心咒、百字明,同時,對諸佛菩薩祈禱也非常重要。尤其是在佛堂等寂靜的地方,或者跟大衆一起念誦時,要發起對諸佛菩薩的恭敬心,心裏想:“通過我這樣猛厲的祈請,諸佛菩薩無比的加持和智慧,一定要融入我的心,升華我的心態,洗淨我原有的不良習氣,讓我心裏的解脫種子盡快開花結果。”自己獨處也好,跟集體共住也罷,經常都要這樣祈禱。
其實,人的心態是可以慢慢改變的。比如,你對蓮花生大士有非常大的信心,時時都觀想他,然後一直祈禱。依靠蓮花生大士的加持,自己的業障就會逐漸清淨,福報也會日趨圓滿。
我們現在修菩提心,也是以蓮師作爲祈禱對境的,觀想根本上師與他的本體無二無別。有些人一邊祈禱一邊念發心偈,內心的虔誠達到極點,眼淚就嘩嘩地流下來。若能如此,叁寶的加持自會融入你的心海,解脫的月光也可以出現。所以,作爲佛教徒,常常祈禱非常重要!
丁叁(願行菩提心學處)分二:一、願菩提心學處;二、行菩提心學處。
戊一(願菩提心學處)分叁:一、修自他平等菩提心;二、修自他相換菩提心;叁、修自輕他重菩提心。
己一、修自他平等菩提心:
◎ 自己與衆生平等的原因
我們無始以來,漂泊于輪回大苦海的因,就是無有“我”而執著“我”、無有自己而執著自己,始終將自己放在最主要的位置,倍加珍愛。
《入楞伽經》也說:“五陰中無我,及無人衆生。”本來,就像《中觀根本慧論》中所言,我也不存在,你也不存在,整個世界的顯現就像一場虛無缥缈的夢,但凡夫卻把這沒有的東西耽著爲有,特別牢固地執著眼前的一切,這就是衆生流轉輪回的唯一因。
而佛教,通過各種方式抉擇,把無我的見解開發出來,讓無數修行人懂得了無我。此時再看這個世界,就會覺得非常稀有。爲什麼呢?因爲衆生本來就沒有“我”,這並不是強迫性的規定,而是你用中觀的離一多因、有無生因、金剛屑因等進行觀察後,的的確確找不到“我”的本體。然而,無數的可憐衆生不了知這一點,反而一直耽著“我”和我所,以此漂泊在無邊輪回中,確實非常可憐!
懂得這個道理之後,大家需要這樣來觀察:現在我不管在何時何地,唯一希求的就是自我安樂,不希望感受一分痛苦。甚至身上紮了一個小刺,或者落了一顆火星,也會感到疼痛難忍,情不自禁地發出“痛啊、痛啊”的叫聲。
那天,我看到一個穿黃衣服的居士——他今天還在那兒,他的腳被一個小釘子刺了,就一直在那兒大叫。我以爲出了什麼大事,結果看那個釘子非常非常小,下課的時候,他走路還是很正常。當然,他是這樣,我也是如此,甚至比他還厲害。當一個小針刺入我的身體,比如輸液或打針時,有些醫生的手特別重,這時候就覺得非常痛。這是爲什麼呢?因爲我們對“我”十分執著。
以此原因,有些人背上有虱子叮咬,也會勃然大怒,伸手抓搔著捉住它,放在一個指甲上,另一個指甲用力擠壓。甚至虱子已經死了,自己還余怒未消,兩個指甲不停地蹭來蹭去。漢地人可能沒有這種情況,但有些人被蚊子咬了,也是使勁捏死它,一直把它捏得粉身碎骨。這是人類的一種自我保護,但對其它衆生的生命卻一點都不在乎。
當前大多數人認爲,殺虱子、殺蚊子、殺蟑螂、殺老鼠、殺害蟲等沒有罪。甚至有些佛教徒,也在不同的場合中說,對害蟲可以噴些毒藥。但實際上,這種行爲完全是嗔心引起的,因此,絕對是墮入地獄的正因。
在佛教中,從來不提倡殺害衆生。虱子不管在身上怎麼肆虐,按照戒律的要求,也不能用藥去毒死它。以前有些其他宗教,對虱子也非常愛護。比如,魯迅的弟弟周作人,在《虱子》一文中,就引用羅素《結婚與道德》的一段話說:“那時(基督教)教會攻擊洗浴的習慣,以爲凡使肉體清潔可愛好者,皆有發生罪惡之傾向。肮髒不潔是被贊美,于是聖賢的氣味變成更爲強烈了。聖保拉說,身體與衣服的潔淨,就是靈魂的不淨。虱子被稱爲神的明珠,爬滿這些東西,是一個聖人的必不可少的記號。”
威廉在《歐洲道德史》中也說,中世紀的歐洲,對身上的虱子格外保護。那時基督教禁欲主義盛行,洗澡近乎罪過。他們認爲:“肉體的清潔就是對靈魂的亵渎,最受人崇拜的聖賢之人,就是那些衣服結成巴塊的穢身。”虱子被視爲“上帝的珍珠”,滿身虱子不僅不是恥辱,反而是聖人不可或缺的標志。這種道德觀念,曾統治歐洲長達一千多年之久。
包括過去藏地的個別修行人,對身體衛生也不太在乎。這些我覺得沒有必要。因爲戒律中非常強調身體清潔,密宗的事部和行部中也說,不管是你居住的屋子,還是自己的身體,都需要經常“打掃”,這個道理講得非常清楚。所以,在名言中,保護身體是有必要的。
但這種保護,並不是對自身點點滴滴都特別維護,別人稍微危害自己,就實在忍無可忍;虱子、蚊子叮你一口,你就要把它打死;狗咬你一下,你也用槍把它殺掉,這種態度與大乘菩提心的教義完全相違。對我們自己來說,一般的微小痛苦尚且無法忍受,卻反過來讓衆生感受那麼巨大的痛苦,這種行爲實在令人汗顔。
要知道,叁界的所有衆生,都渴求獲得一切安樂,不希望遭受絲毫痛苦,這一點與自己完全相同。(佛教的慈悲心,涉及到所有衆生。令人歡喜的是,現在不少人有機會接受這樣的教育,盡管他們不一定能完全聽懂、做到,但至少已了知佛教確實非常偉大。)他們雖希求安樂、不願受苦,卻不知道奉行安樂之因——十善業,反而一味地將精力放在痛苦之因——十不善業上,所想與所行完全背道而馳,這就是衆生的一種愚癡。
《大方便佛報恩經》也說:“五道生死海,譬如墮汙泥,愛欲所纏故,無智爲世迷。”輪回的六道衆生,猶如深陷在淤泥中一樣,沈沒在生死的大海裏。之所以如此,就是因爲他們被愛欲所纏縛,缺乏智慧,以至于被各種迷亂現象所惑。
我有時候看到大城市很多人的所作所爲,有種說不出的悲哀,覺得他們真的很可憐。這麼多的人,對勝義中“我”不存在也不知道,成天爲了這個“我”而奔波;在世俗中,我的生命價值和其他衆生完全平等,可他們卻維護自己而傷害他衆,這種做法非常不合理。但也沒辦法,現在社會已經變成這樣了。
其實,受苦受難的一切衆生,無始以來在漫長的時日中,沒有…
《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零一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