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零一節課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一個未曾做過自己的父母。我們如今有幸遇到具法相的上師,邁入正法之門,通過聞思多多少少懂得利害的差別,知道造惡業的危害、行持善法的功德,這個時候,不能一點都不管旁邊的苦難衆生,只希求自己修行解脫。對于被無明愚癡所縛的一切老母有情,我們理當與自己無有區別地慈愛救護,忍耐他們的邪行與偏執,修持親怨平等,想盡一切辦法解除他們的痛苦。

  現在有些其他宗教,每年在一個城市裏增加幾百個會所、幾百個教堂,幾千甚至上萬的教徒。他們依靠自身的努力,有組織、有計劃地進行推廣,致使隊伍越來越龐大。而我們佛教徒,據統計,在有些城市裏,一年比一年少,不少人慢慢就融入其他宗教的團體了;有些城市裏的人數雖有增加,但道場的數量基本沒變,原來有多少,現在也是這樣。通過各方面的途徑了解,佛教徒一年只增加幾百個。爲什麼呢?就是因爲很多大乘佛教徒,只喜歡自己拿著念珠,閉著眼念“嗡嘛呢巴美吽”、“南無阿彌陀佛”,成天只管自己,卻很少想到衆生。

  假如你什麼都不管,依靠叁寶的加持,自己有吃有穿肯定沒問題,不會像那些苦難的人,天天都在琢磨:“我吃什麼?穿什麼?住在哪裏?”但你的發心若只想著自己,連身邊的衆生都置之不理,那很多空間就被別人給占領了。

  當然,我們也不是要與其他宗教搶陣地。可是,你看看別人弘揚宗教的精神,再對照一下自己,難道不感到慚愧嗎?本來,大乘佛教的教義,在智慧和慈悲等方面,遠遠超過了其他宗教。我經常跟知識分子、異教徒這樣講,在講的過程中,也能引起他們的共鳴。但現在很多佛教徒,十年前的心態是怎麼樣,十年後仍是如此。很多人學佛的目標,僅僅是消除自己的煩惱,連小乘阿羅漢解脫輪回的發心都沒有,他們只想暫時遠離貪嗔癡,讓自己快樂就可以,坐禅、念佛都是這個目標,但這樣學佛是遠遠不夠的。

  要知道,我們身邊的衆生很可憐。誠如《經莊嚴論》所言:“衆生不自在,常作諸惡業,忍彼增悲故,無惱亦無違。”衆生被煩惱所左右,整天造殺盜淫妄等惡業,心沒有一時的自在。作爲發了菩提心的大乘行人,理應以悲心忍受他們的邪行,以方便隨順世間,並且不被他們的邪知邪見所同化。

  

  明白以上道理之後,無論是何時何地,我們希望自己擁有利樂,也要希望其他衆生同樣擁有;爲自己安樂付出怎樣的精勤努力,爲毫不相幹的衆生也應付出同等代價;自己連細微的痛苦也努力舍棄,同樣也要盡可能地解除他衆的微苦;自己因享受幸福安樂、豐厚受用等而喜悅,對他衆擁有這些也要同樣發自內心地歡喜。

  寂天菩薩在《入行論》中也說:“自與他雙方,惡苦既相同,自他何差殊,何故唯自護?”我和衆生在不願接受痛苦方面,完全是相同的,我害怕痛、害怕死、害怕別人打我,衆生也是同樣。既然如此,我和衆生又有什麼區別呢?爲何不愛護別人,偏偏只愛護自己呢?

  我們天天口裏念:“諸佛菩薩怎麼樣發心,我也怎麼樣發心。”說起來倒很好聽,但實際上連想都不想,那絕對是在欺騙諸佛菩薩。有時候我們反觀自心,真的覺得非常慚愧。所以,對于叁界一切衆生,大家必須要毫無差別地看待,視他們如自己一樣,全力以赴、盡心盡力地成辦他們眼前與長遠的利益。

  ◎ 修心需要持之以恒

  這種菩提心,並不是只用一兩天,或只聽一兩堂課,馬上就能生起來的。不過,對大乘佛法信心特別強烈的人,依靠自己的不斷努力,遲早會達到這種境界。

  我非常佩服很多老修行人,他們把長期修行當作最重要的事情。不像現在一些年輕的修行人,兩叁天還比較精進,比如聽了一個上師的開示、看了一本書,或者遇到開心的事,幾天內就閉關修行,早上起得早,晚上睡得晚,看起來似乎還可以。但過了一段時間,就像突然生病了一樣,馬上就倒下去了。

  聽一位堪布說,他接觸過一位國外的活佛。有一次,他發現活佛的臉腫了,臉色特別不好,就問他是不是生病了。活佛一般都不講自己的功德,但這次透露了一點點,說:“這幾天因爲剛剛到這裏,去了很多地方,白天晚上應酬特別多,很長時間一直忙著,晚上12點之前都在開會,商量很多事情。晚上回去之後,我每天的功課特別多,念完就淩晨4點左右了,然後開始禅修,第二天的事情又開始了……這樣我已經兩天都沒有睡覺了,可能再過兩天,就會恢複過來。”

  我想了一下,現在很多人忙的時候,常會把工作放在主要位置,而念誦、禅修因爲太累,往往就放棄了。但這位老修行人,不僅僅是現在,就算在“文革”期間,功課也一直從不間斷,每天念十幾遍《真實名經》,不管再怎麼危險,至少叁遍也沒有斷過。

  漢地也有位一百多歲的高僧,前不久他的弟子到我這裏,我問了一下他老人家的近況,說他現在仍堅持早上叁四點起床。我家鄉那邊也有一位老修行人,平時修行也是這樣。

  我每次見到一些老修行人的弟子,都會跟他們打聽:“這位老修行人早上什麼時候起來?晚上什麼時候睡覺?平時把佛法、修行放在什麼位置上?”有時候聽了他們的行爲,覺得自己特別差勁。雖然我沒有把所有時間投入世間八法或非法上面,但跟他們比起來,自己所造的善業真的特別渺小。

  《正法念處經》中有個教證很好:“若勤不休息,如是作善業,彼則常受樂,後時得涅槃。”如果我們不休息而常行善,以此功德,今生來世都會感受快樂,不久的將來也定將獲得涅槃。這樣的修行人,未來前途必定是光明的。

  可是,對大多數人來說,盡管表面上跟他們一樣,都是血肉組成的,他每天吃叁頓飯,你也吃叁頓飯;他要穿衣服,你也要穿衣服,但在無形的心力方面,還是有很大差別。就如同最好的一個人和最壞的一個人,站在一起的話,單從長相和表面行爲看,陌生人很難分出好壞,根本不知道哪個人自私自利、無惡不作,哪個人終生行善、必定解脫。但實際上,他們的內心、對衆生的利益,確實有著天壤之別。

  所以,我們應當像那些老修行人一樣,修行務必要全力以赴。當然,這也需要量力而行,沒必要去做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。《菩提資糧論》中也說:“菩薩于衆生,不應得舍棄,當隨力所堪,一切時攝受。”本來是一輛小拖拉機,只能裝一噸的東西,就肯定不能載大卡車上叁十噸的貨物。同樣,作爲初發心的小菩薩,讓你度化無量衆生,把身上的肉一塊塊地布施衆生,一天24小時都不能睡覺,天天觀修衆生的痛苦,這也是根本做不到的。但不管怎麼樣,我們還是要盡心盡力、全力以赴,這一點非常重要!

  ◎ 以公案說明自他平等的重要性

  從前,仲巴思那堅格西祈請單巴桑吉尊者:“請您開示一句可概括所有法要的教言。”

  (我們也經常遇到這樣的人,一見面就說:“我實在太懶惰、太忙了,您可否給我傳個一生修持的竅訣?一定要能斷除我執、讓我很快成就的,您開示短短一句話,可不可以?”)

  尊者教誡道:“您自己希望怎樣,其他衆生也希望那樣,就這樣修推己及人吧!”

  推己及人,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這也是《論語》中的重要內容。子貢曾問孔子:“有沒有一個教言可以終身奉行?”孔子回答:“這就是“恕”。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[1]

  不過,有些講《論語》的教授,對這句話理解得不太到位,以至于很多知識分子說她、罵她。其實,不管是講古文化,還是講佛教的教義,都要盡量貼近它的本意,否則,就可能遭到別人的呵斥。

  孔子的這句話,實際上也是大乘佛教的精髓。所以,我們務必要根除珍愛自己、嗔恨他衆的惡心,平等地對待自己與他衆。對此,大家一定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!

  己二、修自他相換菩提心

  ◎ 自他相換菩提心的修法、標准

  對親眼目睹遭受痛苦的衆生,或者沒有這種對境的話,也可以觀想一個正在遭受痛苦的衆生,把他作爲所緣境。當自己向外呼氣時,觀想自己的安樂、善妙、身體、受用、善根等,猶如脫下衣服給他穿上一樣,完全施給他;當向內吸氣時,再觀想他所有的一切痛苦一並吸入體內,由自己來承擔,由此他已經離苦得樂。

  《修心七要》的講義中,也講過這種特別甚深的修法。這種施受法,要從一個衆生開始觀想,再到兩個、叁個……直至一切衆生,這樣次第來觀修。

  同樣,在實際生活中,當自己遇到痛苦時,也要觀想:“輪回中有許多感受這種痛苦的衆生,他們是多麼可憐,願他們的一切苦難都成熟于我身,他們都能離苦得樂。”當自己享有幸福快樂時,就觀想:“以我的這分安樂,願所有衆生都獲得安樂。”從內心深處,反反複複這樣觀修。

  

  關于自他平等的標准,華智仁波切曾以比喻進行了說明:一場大雪過後,我和某人走在路上。此時我穿著一雙鞋,那人卻光著腳,我就脫下一只鞋給他。于是,我和他一只腳都沒有鞋穿,同樣感受寒冷之苦;而我和他的另一只腳都有鞋穿,同樣避免了寒冷之苦。若在一切實際行動中,能夠這樣做,就是真正的自他平等。

  而修自他相換時,則應該是把兩只鞋都送給別人,絲毫不考慮自己,他的一切痛苦由我承擔,我的一切快樂都給他。這從層次上已經提高了。

  關于自他相換的標准,華智仁波切也有一個比喻是:有五個放牧的人,其中一個人有件夠四人使用的雨衣。當他們遇到一場大雨時,雨衣的主人就把雨衣讓給其他四個人,而甘願自己挨淋。在一切實際行動中,若都能這樣做,就是真正的自他相換。

  

  如今世間上助人爲樂的精神,應該與這個比較接近,但完全一樣也很困難。最近新聞上說,美國總統奧巴馬宣稱:爲了全世界的安甯和人民的繁榮,美國甯願犧牲自己。但今天他卻公布,美國的頭號敵人本·拉登已被擊斃。這事發生…

《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零一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