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零二節課
思考題
391、匝哦之女的公案,說明了什麼道理?當遇到痛苦、違緣、挫折時,你也會這麼做嗎?
392、佛教徒對父母應持什麼態度?爲什麼要這樣?你以前若對父母不孝,以後打算怎麼辦?
393、自他相換的竅訣,容易修嗎?爲什麼?
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!
頂禮文殊智慧勇識!
頂禮傳承大恩上師!
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
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
爲度化一切衆生,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!
現在正在講菩提心的學處,即發了菩提心以後要怎麼做。昨天講到了願菩提心中的自他交換。
自他交換,就是世人常說的換位思考,作爲大乘修行人一定要修。《入行論》中講過:“若不以自樂,真實換他苦,非僅不成佛,生死亦無樂。”意思是說,如果不能以自身的安樂,真實替換他衆的痛苦,那不但不能成就佛果大安樂,在生死輪回中,也不會有快樂可言。
修菩提心,其實就是要斷除我執,這對每個人來講並不容易。讓我們放下對萬事萬物的耽著,可能不會那麼困難,只要稍懂佛理,用智慧去觀察的話,就會明白輪回中的人事物、名聲財富,究竟沒什麼可貪戀的。比如,你若特別喜歡財富,就想想離開世間時,一分錢也帶不走;你若特別耽著感情、地位,就想想這些只不過是自己的妄執罷了,真正去尋找的話,根本找不到點滴意義。可是,讓你放下自我,完全像大菩薩一樣利益衆生,這卻是非常難的。
不過,這種我執若沒有斷,痛苦就會沒完沒了。寂天菩薩也說:“我執未盡舍,苦必不能除,如火未抛棄,不免受灼傷。”倘若不能完全舍棄自我愛執,必然不能根除一切痛苦,就像不抛棄手中的火,便難免受到灼傷一樣。我們都學過這些道理,對此應該比較清楚。
所以,大家一定要想方設法放下自我,完全投入利他的行列中。盡管這對凡夫人來講,難度相當大,但如今我們遇到了大乘善知識,遇到了大乘教言,只要盡心盡力修持自他交換,遲早都會做到的。如果有了這種菩提心,即使轉生到地獄中去,也會迅速舍棄地獄的痛苦,更何況是世間上的痛苦了?
要知道,衆生墮入地獄之後,這種異熟果報很難消盡。但菩提心的力量非常強大,昨天也講了,世尊在因地時,對同伴生起一瞬間的利他心,馬上就舍棄了地獄的身體,轉生于天界。那我們在人間感受劇烈的病痛,或者受到別人的攻擊、誹謗,此時用菩提心來攝持,觀想自己代受他衆的痛苦,那無始以來所造的許多罪業,當下便可遣除。甚至有些教言中說,即使造了五無間罪,這種罪業也能滅盡。
此外,世尊在因地轉生爲商主匝哦之女時,也是因爲生起了自他相換的菩提心,立即脫離了惡趣的痛苦。
這個公案,在漢地《雜寶藏經》中也有。我以前講過一次,但講得比較略。今天我先按佛經的內容講一下,再講講華智仁波切《前行》中的這個公案。
華智仁波切的公案,其實百分之九十都出自經藏、律藏和論藏,只有百分之十幾左右,才是藏傳佛教的一些精彩故事。
◎《雜寶藏經》中慈童女的公案
《雜寶藏經》中記載,昔日佛陀在王舍城時,給諸比丘講了一個偈頌:“于父母所,少作供養,獲福無量;少作不順,獲罪無量。”也就是說,以父母爲對境的話,作一點點供養,獲福會無量無邊;作一點點忤逆,獲罪也是無量無邊。
諸比丘問:“這罪福報應是怎樣的呢?”佛陀就講了一個公案:
久遠以前,波羅奈國有一位長者,他兒子叫慈童女。長者很早就去世了,慈童女被母親辛辛苦苦帶大。長大之後,家裏的錢財用光了,他就出去賣木柴爲生,一天可以賺到兩個錢,慢慢又賺到四個錢、八個錢、十六個錢。每次賺來的錢,他都全部交給母親。
許多人見他很聰明,就說:“你父親在時,經常入海尋寶,你爲什麼不也這樣呢?”慈童女聽後,就問母親:“我父親是做什麼行業的?”母親告訴他:“你父親經常入海尋寶。”
慈童女對母親說:“我父親能夠入海尋寶,我爲什麼不能呢?”
母親見他非常孝順,應該不會離自己而去,就開玩笑道:“你也可以去啊。”
得到母親的允諾,慈童女便打定主意,尋找旅伴,鄭重向母親告辭。
母親大驚,說:“我只有你這麼一個孩子,除非我死了,否則,怎能放你走呢?”慈童女回答:“如果您當初不允許,我自然不敢打這個主意。但母親已經准許了我,爲什麼又阻攔呢?我現在非去不可!”
母親見到他去意堅決,就抱住他的腳痛哭,不讓他離開。但慈童女掰開母親的手,把腳抽出來,在此過程中,扯斷了母親數十根頭發。母親害怕孩子獲不孝之報,只好放他離去。
他和夥伴一起入海尋寶。尋到寶島,取得寶物後,返回的道路有兩種:一是水道,二是陸路。衆人都說從陸路走,于是他就選擇了陸路。
當時國家有這樣的規定:若有盜賊來搶劫,抓獲商主,商人的貨物都歸盜賊;若沒抓住商主,那商主索要時,要把財物歸還。所以,慈童女總是和同伴分開睡,同伴早起後,就會去叫他。有一天,夜間起大風,同伴早上忘了叫他,慈童女就與大家失散了,而且也不認識回去的路。
他在流浪的過程中,遠遠看到一座琉璃城,因爲饑渴困乏,便前往城中。這時城裏有四名玉女前來迎接,留他在城中生活,四萬年中享受無盡快樂。
後來,他生起厭離心,便離開那裏。又見到一座頗梨城,有八名玉女前來迎接,與其在城中歡愉度日,過了八萬年。
慈童女再次厭離舍去。又見到一座白銀城,有十六名玉女,前來迎接。在十六萬年中,與其享受快樂。
之後,慈童女又棄之而去。到達黃金城,與叁十二名玉女,快樂生活了叁十二萬年。
他再次想要離去時,玉女們勸他不要走,此後就不會有好去處了。但他根本不聽,認爲繼續前行一定有更好的地方,于是離開了黃金城。
他看到一座鐵城,進入裏面,不見有玉女來迎,只見一個頭戴火輪的人正在受苦。那人見到他後,把自己的火輪放到他頭上,自己便出去了。
慈童女問旁邊的獄卒:“我頭頂的火輪什麼時候可以摘下來?”獄卒回答:“世間若有人造了跟你一樣的罪福。入海采寶,經曆各城,時間也一樣,然後才能代替你。這個鐵輪,是永遠不會墜落于地的。”
慈童女問:“我積了什麼福,造了什麼罪?”答言:“你在閻浮提以兩錢供養母親,所以能到琉璃城,與四名玉女,四萬年中享受快樂。因以四錢供養母親,所以能到頗梨城,與八名玉女,八萬年中享受快樂。如此類推,得福增倍。但因爲你不順母意,扯斷母親的頭發,故得到鐵輪的果報。以後必須有人代替你,才可以解脫此苦。”
慈童女又問:“這裏有和我一樣受報的衆生嗎?”獄卒回答:“有,成千上萬,不可勝數。”
聽了這話,慈童女暗自思忖:“我既然不能免受此苦,那麼願一切受此苦者的罪報,都集中到我身上,讓我代受吧!”剛有此念,鐵輪就墜于地上了。
慈童女問獄卒:“你不是說此輪不會墜地嗎?現在怎麼落到地上了呢?”獄卒十分生氣,以鐵叉重擊慈童女的頭,把他打死了。命終後,慈童女轉生于兜率天。
佛陀告訴諸比丘:“慈童女,就是我的前世。可見,對父母作少許不善,一定得大苦報;能作少分供養,獲福無量。故而,我們應當盡心奉養父母。”
漢地的《法苑珠林》中,也有一個自他相換的故事:唐朝有個人叫盧元禮,他曾因重病而昏厥,過了一天後醒來說:
有人把他引到了一所殿堂。他看到裏面有數十百口竈,熱氣騰騰,竈上有蒸籠般的東西,裝著無數罪人,正在蒸煮。
他見後發大願,大聲說:“願我代一切衆生受罪!”說完便投身在大鍋中,當時一下子昏了,也不覺得有痛苦。
後來出現一個沙門,把他救出來,並對他說:“知道你是至誠心,現在你可以回去了。”這時,盧元禮忽如夢醒,發現自己已還陽了。
可見,藏傳、漢傳許多可靠的故事中,都講了修自他交換菩提心時,當下即可遠離痛苦。所以,大家不要把它當成傳說、神話,一定要想到:自己以後無論是墮入惡趣,還是做惡夢,或在現實生活中受苦,都要發願“我來代受一切衆生的痛苦”。
這一點,剛開始做會有點困難,但慢慢地,就會養成習慣了。我本人雖然菩提心修得特別差,但對此卻極有信心,有時候做惡夢,或者生病、遇到違緣,還是能想起一點點。盡管自己觀想的力量很微弱,但也能感受到,只要用自他交換的方法來修,最終的結果令人非常歡喜。故希望你們每個人,也能把這個甚深的教言用于日常生活中。
◎《前行》中匝哦之女的公案
下面講匝哦之女的公案:
從前,有位匝哦施主,他所生的兒子都夭折了。一次,又生了一個兒子,爲了能使他生存下來,就取名爲匝哦之女[1]。後來,施主去大海中取寶,結果船毀人亡。
兒子長大以後,問母親:“父親是什麼種姓?”
母親心想:“如果一五一十地告訴他,他一定會去大海中取寶。”于是便妄言道:“你父親是賣糧的種姓。”于是他就去賣糧食。每天賺得四個嘎夏巴[2],全部孝敬母親。
賣糧的同行對他說:“你不是賣糧的種姓,經營糧食是不合理的。”從而禁止他賣糧食。
(印度對種姓特別執著,有婆羅門種姓、商人種姓、農民種姓等。一個人的種姓,是與生俱來、不能改變的,同一種姓的人之間,才可以互相訂婚、請客吃飯。包括選舉高級政府官員,種姓的鬥爭也非常厲害,經常因種姓而爆發戰亂。)
他…
《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零二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