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零叁節課

  

第一百零叁節課

  

思考題

  394、這節課所講的自輕他重的公案中,哪個最打動你?爲什麼?

  395、對于是否捐獻器官,我們應當如何抉擇?請說明理由。

  396、自輕他重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體現?你能做到什麼程度?

 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!

 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!

 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!

  

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

  

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

  

爲度化一切衆生,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!

  願菩提心的學處中,已經講了自他交換、自他平等,今天開始講自輕他重。

  關于“利他”這個觀念,大乘菩提心的見解和修法極爲殊勝,它涉及到一切衆生,體現了世間和出世間的包容和博愛。而其他有些宗教及慈善機構,雖然經常也這樣強調,但若從根本上了解,就會發現二者有天壤之別。

  在漢地古代,孟子、墨子、楊子的觀點各不相同,楊子提倡“爲我”,墨子提倡“兼愛”,而孟子認爲這兩者都是極端,他說:“楊氏爲我,是無君也;墨氏兼愛,是無父也。無君無父,是禽獸也。”意即楊子完全以自我爲中心,國君都不放在眼裏,這就是無君;墨子完全是博愛利他,對父親和對旁人一樣,這就是無父。沒有父親、沒有君主,這就像禽獸一樣。

  當然,楊子的只管自己、不管別人,確實不對。當一個人處處以自我爲中心,就會特別耽著自己、相信自己,除了自己以外,眼中沒有國君、父母,也沒有叁寶、佛陀、上師。但墨氏的博愛利他,怎麼會有無父的過失呢?怎麼會是禽獸之舉呢?試問,禽獸哪有這樣的博愛精神?所以,孟子可能沒有懂得其中的意義,個別說法也存在不合理之處。

  不過,墨子的“兼愛”,跟大乘佛教的利他也並不完全相同。大家若沒有系統學習,就不一定了達大乘的甚深和廣大。只要當你體會到大乘菩提心的法味,才會發現自己就像站在須彌山頂俯視群山一樣,世界上所有主張和學說,全都在自己的眼下。

  

  今天要講的自輕他重,是指在修學大乘的過程中,應該把自己看得很淡、看得很輕,把衆生放在重要的位置上。

  其實,真正有菩提心的人,從來都把他衆的利益放在第一。就像上師如意寶,一生中的所作所爲、所想所思,沒有一個不是利他。即使顯現上是爲了自己穿衣、吃飯、睡覺,實際上也是利益他衆的方便。

  尤其是我有緣分跟隨上師近二十年,有機會經常接觸上師,經常看到他老人家的行爲。當上師離開人間後,回憶上師生前的點點滴滴,總結出來什麼呢?就是他老人家的整個一生,全是在弘揚佛法和利益他衆。只要對衆生有利,什麼事情都會做、會說;如果對衆生沒有利益,只是爲了自己,那怎麼樣都不會去行持。這是非常偉大的,是令人極其羨慕的!

  當然,我們也完全這樣做的話,作爲凡夫人——我不敢說大家都是凡夫,你們當中肯定有很多大菩薩。古人言:“叁人行,必有我師”。阿底峽尊者也說:“四個出家人中,就有一位聖者。”所以,你們不一定全是凡夫。但顯現上,作爲凡夫人,一切行爲都利益他衆,肯定相當困難。

  但即便如此,我們每個人也要懂得,自己幹的是什麼“行業”?銀行中的職工,是經常與錢打交道;學校中的老師,任務就是培養學生;而我們發過大乘菩提心的人,該做的事又是什麼呢?相信我不說,大家也很清楚。

  己叁、修自輕他重菩提心:

  觀想自己無論住于輪回、還是墮入地獄,病也好、痛也好,遭受任何不幸都可以忍受。在感受這種痛苦時,要想到:“願其他衆生的痛苦,成熟于我身,由我來代受;願我所有的安樂與善果,他們能圓滿具足!”內心深處再再思維,並付諸于實際行動。

  朗日塘巴尊者在《修心八頌》中也說:“願我直接與間接,利樂敬獻諸慈母,老母有情諸苦厄,自己默默而承受。”我們對此要牢牢記住,真正的修行人就要這樣:直接或間接將自己所有的利樂,全部奉獻給一切老母有情,而他們所有的痛苦、煩惱、不平,自己默默來代受。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各種痛苦時,就應該要這樣想。

  修學自輕他重,對生起菩提心非常重要。當然,我們作爲凡夫人,完全把自己放在次要位置,將衆生放在主要位置,口頭上說說倒可以,心裏想想也很簡單,但遇到關鍵問題時,真正能做到的,恐怕寥寥無幾。但盡管如此,我們也要通過學習理論,盡量增上自己的利他心。

  利他心重一點的人,只要對衆生有利的事,就不會懈怠,也不會輕易放棄。而利他心如果不是特別成熟,當自己快樂幸福時,或天氣好、心情好時,可以口口聲聲說“爲了度化天邊無際的老母有情而努力”,但一碰到危急關頭,就像以前“文革”期間,由于特別堅固的我執作怪,什麼信念都已經模糊了,此時很容易放棄衆生,一心只想維護自己。

  那麼,真正的大乘佛子,到底應該怎麼做呢?古往今來,諸佛菩薩、高僧大德有許多感人事迹,下面就講幾個典型的故事:

  ◎ 仁慈瑜伽代狗受打的公案

  仁慈瑜伽,是阿底峽尊者的上師。有一次,他在講法時,一個人用石頭打狗,他喊著“痛啊痛”而栽倒在法座上。在場的人看到那條狗安然無事,都認爲上師在故弄玄虛、裝腔作勢:“別人用石頭打狗,又沒打到上師身上,上師幹嘛說自己痛?”

  (作爲一個聰明的上師,下面的弟子是怎麼想的,從表情上也看得出來。當然,上等的上師有他心通,依此能完全明白他們的想法。一般而言,假如弟子對上師心生邪見,《上師心滴》中也講了,若能憶念上師的功德,並認識到自己已被魔加持了,則能夠清淨誓言。)

  仁慈瑜伽上師知道他們的想法,于是便將背部顯示給衆人看。人們清晰地看見上師背上在狗遭受擊打的同樣部位,已經高高腫起。衆人才真正對上師代狗受打這一點堅信不疑。

  從阿底峽傳記中看,仁慈瑜伽上師非常了不起,他相續中具有殊勝的菩提心。阿底峽尊者說過,他所依止的157位上師,有些是佛陀的真正化現,有些顯現上是凡夫人,但不管怎麼樣,任何上師都具有世出世間的超勝功德。所以,法王如意寶講過,若像阿底峽尊者那樣對上師觀清淨心,那依止的上師越多越好;如果自己的清淨心不夠好,則不一定依止那麼多上師。

  

  自他相換,以前很多大德也有類似的經曆。比如《喜馬拉雅大成就者的故事》中記載:有一位大德,見某地有一群人,抓住了一個小偷,要把他活活燒死作爲懲罰。于是他就跟人們說,東西其實是他偷的,不是小偷偷的。結果人們不問青紅皂白,就把他投入火中,這位大德替那個小偷被燒死了。

  包括上師如意寶,我剛來學院幾個月時,上師講完《中觀莊嚴論》後到新龍,當時我沒有去,聽回來的道友講:上師在新龍給大衆傳法時,外面也有人打狗。當時,上師的顯現跟仁慈瑜伽一模一樣,而且一邊流淚[1],一邊代受這種痛苦。

  還有一次,學院的一個喇嘛叫根洛,他的腳被毒蛇咬傷了,用了許多方法治療,也沒有明顯的效果。晚上,上師就開始修自他相換。第二天,根洛的傷口完全好了,沒有留下絲毫痕迹。可是,上師的腳卻腫得很高,正是在根洛被蛇咬的位置上,並且也有毒蛇咬的痕迹,就這樣連續病了十五天。這在上師的傳記裏也有。

  所以,真正的大成就者,確實將利益衆生放在首位。誠如《經莊嚴論》所言:“愛他過自愛,忘己利衆生。”菩薩利益衆生,純粹是一種忘我的心態,而不是以自我爲基礎。如果執著自我的話,《入行論》中也講了“執我唯增苦”,那麼在輪回中,唯有增長痛苦,永遠不會有快樂可言。

  ◎ 達瑪日傑達布施身肉的公案

  上師達瑪日傑達,最初是小乘一切有部的班智達,從來沒有聽過大乘法[2],卻安住在大乘種性中,不經勤作自然具有大悲心。

  (現在泰國、斯裏蘭卡也有些高僧大德,學的是小乘佛法,但利益衆生的心相當切,遠遠超過整天說利他、但什麼事都不願做的大乘行者。)

  一次,他的鄰居患了一種嚴重疾病。醫生說:“治療此病,需要活人的肉。如果有,就能夠治愈。但活人的肉不好找,看來沒有辦法了。”

  達瑪日傑達上師說:“如果能治愈他的病,我施給肉。”說完,便割下自己大腿的肉,交給他。病人吃了肉,果然見效。

  達瑪日傑達尊者由于當時還沒證悟空性,所以感受了特別劇烈的疼痛。但因爲悲心極其強烈,並沒有生起後悔之心。他問病人:“您感覺好些了嗎?”

  那人說:“是的,我的病已經好了,卻給您帶來了痛苦。”

  尊者說:“只要您安樂,即便是死,我也心甘情願。”

  他當時作爲凡夫人,疼痛極其難忍,晚上根本無法入睡。到了黎明時,才稍稍入睡。夢中出現一位身著白衣之人,對他說:“要想獲得菩提,必須經曆像您這樣的苦行,善哉!善哉!”之後用唾液塗抹他的傷口,用手擦拭。他醒來以後,傷口竟然完好如初,沒有留下任何痕迹。夢中的人,就是大悲觀音菩薩。

  從此以後,尊者如理如實地證悟了實相密意,並對龍樹菩薩所著的中觀理集五論[3]之詞句,全部能夠朗朗流暢地背誦,不費任何力氣。

  像無著菩薩,也是生起大悲心後,現見了彌勒菩薩,到兜率天獲得了《彌勒五論》的法要。達瑪日傑達上師,就是因爲悲心極其強烈,身爲凡夫時,卻將身肉布施給他人,以此因緣,最終證悟了空性。

  我們在學《中觀莊嚴論釋》時也說過,大乘根基有兩種情況:一是先産生大悲心,然後證悟空性;一是先證悟空性,然後再生起大悲心。達瑪日傑達上師,就屬于前者。…

《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零叁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