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零叁節課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不過,對凡夫而言,一般不要求布施身體。上師如意寶也經常講,只有到了一地之後,布施身體像布施蔬菜一樣,才不會有任何耽著。但沒有獲得一地之前,若要布施自己的身體,包括《入行論》中也沒開許過。不過,達瑪日傑達上師,在曆史上應該算是一個特例。

  《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》也說:“不怖地獄,不求生天,不爲己身,自求解脫。”像這種境界,應該是一地菩薩以上。否則,不怕地獄的話,只有不信因果的人才敢說:“我墮落就墮落吧。”但這種人是因爲太愚癡,不是因爲境界太高了。就像喝酒後發瘋的人一樣,說:“我不怕監獄,誰殺我就殺吧,誰抓我就抓吧!”這完全是一種愚癡之舉。

  

  在這個世間上,一個人在沒有得地之前,並不提倡布施身體。當然,對身體損害不大的捐獻,比如獻血,這倒是可以。但如果在你活著時,讓你捐出眼睛、身體,這樣你最後很可能後悔,甚至生起嗔恨心,以此毀壞一切善根。

  現在有些人捐獻器官,在自己沒有生存希望的情況下,把肝、腎、眼角膜等器官,捐獻給其他病人使用。這種發心雖然非常好,各大醫院也很提倡,大量媒體都在宣傳,我們作爲大乘佛教徒,按理來講,其他沒學過利他教義的人都能做到,我們就更應該如此了。但如今的話,有些情況也很難說。

  本來按照法律,捐獻者必須在生前表示願意捐獻,或由其直系親屬同意,才能進行器官捐獻。但現在有些現象比較黑暗,個別醫生爲了賺錢,在病人還沒有斷氣之前,就把他的肝、心髒取出來。這樣的話,病人的知覺還沒有完全消失,他以前即使已承諾過,此時也可能生嗔恨心。因爲一般人在斷氣時,心識較以往更加敏銳,對身邊人的所作所爲都非常清楚。

  英國、法國、俄羅斯等國,很早以前在這方面就有立法。但現在個別醫院和個別人,爲了自己謀求暴利,爲了保證肝源、腎源的質量,根本無視捐獻者死前的痛苦。

  目前在中國,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非常多,據資料顯示,每年大概有150萬人,其中只有約1萬人能做上手術,供需現狀爲1:150。在這種情況下,有些病人很有經濟實力,本來一個肝源需20萬,他卻願意花100萬買。這樣的話,有些醫生因爲貪著紅包,對明明可以救活的病人,故意不去盡力挽救,反而診斷爲沒有希望了,然後在病人還沒有斷氣前,把他的有些器官取出來,這的確是比較可怕的事。

  所以,對于器官捐獻,我們不是完全反對,也不是完全贊同。如今的當務之急,是應當先加強這方面的立法,否則,你想捐就捐,沒有法律的正當約束,很容易出現各種問題。畢竟,現在人們的綜合素質,還沒有達到能對他人負責的水准,有時候爲了金錢,就會無惡不作。若是如此,你以前的承諾或遺願,最後變成什麼樣也很難說。

  

  以前在四年級的課本中有一篇課文,說是一個14歲的女孩,她母親發生車禍死後,醫院需要她母親的眼角膜,她父親就答應了。對此她非常反對,哭喊著說:“你怎麼能讓他們這樣對待媽媽!媽媽完整地來到世上,也應該完整地離去。”但父親說:“我們以前已經商量過,希望自己死後,能幫助他人恢複健康。”

  後來這個女孩長大,結了婚,並有了自己的孩子。當時她父親患病,臨死前也願意捐獻所有完好的器官,尤其是眼睛。她女兒此時也正好14歲,但聽到這個心願後,反應和她當年完全不同。她女兒非常贊同外公的做法,並說自己一旦死了,也願意捐獻眼角膜。

  沒有想到,僅僅兩周之後,她女兒就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喪生。她按照女兒生前的願望,把她的眼角膜捐給他人,令兩位盲人重見光明,享受世界的美好。

  這個故事,是從正面的角度提倡器官捐獻。但我剛才也講了,現在的社會也好、個人也好,很多方面需要細致的觀察。

  如今在國外,比如美國、加拿大,在辦駕駛執照時,當天都要發個登記表,讓你填寫萬一發生車禍,自己願不願意捐獻器官。中國今年也有這個打算,衛生部副部長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,有望年內實現這一舉措。然而,聽說超過九成的人都不贊同,他們覺得領駕照本是好事,但同時填寫器官捐獻書,怎麼看都覺得晦氣,很多人對“死”特別忌諱,這可能也是各國的傳統不同吧。

  但不管怎麼樣,作爲凡夫人,上師如意寶以前講過,不要說器官捐獻,連燃指供佛也不是很提倡,因爲你在佛前燃指時,當時爲強烈的痛苦所逼迫,很可能産生後悔心,或者各種惡心。所以,我們能做的有些事,則可以做;不能做的,應像《入行論》中所說,可以成爲自己發願的對境,希望將來有機會做。

  ◎ 蓮花王投生爲魚救瘟疫的公案

  《前行》中蓮花王的故事,在《菩薩本行經》中也有相似的公案:往昔有一位跋彌王,他國家的人民都得了瘡病。他去尋找此病根源,結果發現一棵毒樹,它的葉子落在水中,人喝了水的話,就會染上瘡病。他命人馬上根除了那棵毒樹,大部分人的瘡病就好了,但還有一部分人因時間太久,瘡病仍不能痊愈。

  跋彌王問醫生該怎麼辦。醫生說他們吃了魚肉才會好,除此之外,實在沒辦法。跋彌王聽了以後,來到河邊爬上樹,發願自己死後轉生爲魚,然後跳河自殺了。他投身水中,便化成魚,很多病人吃了之後,瘡病就全部好了。

  這也是佛陀因地的一個公案,跟蓮花王的故事比較相似,但也不是完全一樣。

  

  還有,《生經》中記載:過去有位薩和達國王,他的國家發生大旱,叁年沒有降一滴雨,全國上下飽受極大痛苦。國王特別著急,請一些婆羅門占蔔,看何時才會下雨。婆羅門說:“滿十年後才會降雨。”

  國王聽後憂心忡忡,爲了遣除百姓饑餓之苦,他決定以身救度。于是他齋戒發願,死後要變成大魚,用身肉供養大衆,然後自己絕食七天而死。

  國王死後,果然變成了黑山那麼大的魚,身長四千裏。國中人民見後,割下它的肉分食,度過了當時的饑荒。

  這跟蓮花王的故事情節比較接近。

  

  那麼,蓮花王的故事是什麼樣的呢?

  世尊轉生爲蓮花國王時,一次,他的領土境內發生了一場嚴重的瘟疫,許多人因此而喪生。國王喚來醫生問:“如何才能有效地消除瘟疫?”

  醫生回禀:“若有如河達魚的肉,便可製止瘟疫,其他辦法因爲瘟疫所覆蓋的面積太大,暫時無法知曉。”

  聽到此話,國王選擇了一良辰吉日,清晨沐浴、更衣、受持八關齋戒,對叁寶作了廣大供養、猛烈祈禱之後,便發願:“願我死後,立即轉生爲鬥雪河中的如河達魚。”說罷,便從數百丈高的皇宮上縱身跳下,即刻化生爲鬥雪河中的如河達魚。(如果是胎生、卵生,變成另一個身體需要很長時間。但由于他是化生,所以身體立即就變成了如河達魚。)

  接著,那條魚以人語對衆人說:“我是如河達魚,你們取我的肉吃吧!”他們剛好缺少這味藥,一般人在面臨自身利益時,不會管其他衆生的死活,于是紛紛割取它的肉。身體的一側被割完後,如河達魚又翻到另一側讓人割,一側的肉割下後,又長出來……就這樣輪番交替。食用魚肉之後,所有病人全部恢複了健康。

  如河達魚又對衆人說:“我就是你們的蓮花國王,爲了讓你們擺脫疾病,舍棄自己的性命轉生爲如河達魚。你們若想報答我,就應該竭盡全力斷惡行善。”衆人也依照它的教誨去做。從此之後,由于國王的發心力,他們都沒有墮入惡趣與邪道中。這在《釋迦牟尼佛廣傳·白蓮花論》中也有。

  所以,菩薩爲了利益衆生,完全可以舍棄自己。《菩薩本生鬘論》中亦雲:“菩薩悲願力,愍恤諸群生,勇猛捐自身,不生憂苦想。”菩薩的悲願力特別強大,因爲悲憫垂念所有衆生,在猛厲的大悲心驅動下,隨時可捐出自己的身體,而且從來也不會有任何埋怨、後悔、痛苦。

  ◎ 烏龜甯死不傷蚊子的公案

  此外,無量劫前,世尊還曾投生爲一只龐大的烏龜。當時有五百商人去大海取寶,途中遇到摩羯魚,船只被毀壞,五百商人全部落水,接近死亡。在此危難之際,烏龜以人語[4]對他們說:“你們全部騎在我的身上,我救渡你們到彼岸!”

  于是,所有商人爬到它的身上,因爲人數衆多,非常沈重,烏龜竭力支撐著向岸邊遊去。一到岸,把商人全部放下來後,因爲疲憊至極,還沒來得及遊回大海,它就睡著了。

  這時,有八萬只蚊子一起吮吸著它的鮮血。

  (《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》也有這個公案,裏面說的是螞蟻。當時一只螞蟻看到烏龜後,回去把蟻穴裏的八萬只螞蟻都叫來,一起啃食烏龜的血肉。但烏龜因爲特別累,一直在酣睡,好像死了一樣。最後它皮膚都被吃了,只剩下一片精肉。)

  烏龜醒來後,看到這種情景,心想:“如果我回到水中,或者就地翻滾,恐怕這些蚊子就會死亡。”于是它依然如故地躺在那裏,舍棄了身體與性命。(佛陀在因地時的每一個精彩公案,如果落到我們自己頭上,很多可能都令人非常慚愧。)

  世尊成佛後,在鹿野苑初轉*輪時,憍陳如等五比丘及八萬天子聞法後,都現見了真谛。諸比丘問佛:“這八萬天子以何因緣得此法味?”佛陀講了這個公案以後,說:“八萬天子,就是往昔的八萬只蚊子。過去世我以血肉令其飽足,現今成佛之後,亦以法味令其滿足。”

  

  其實,修菩提心的過程中,哪怕是一刹那讓衆生快樂,這個功德也非常大。盡管我們無法像得地菩薩一樣,用自己的身體和血肉布施衆生,但至少幫助衆生的這顆心,永遠也不能忘記。《佛說海龍王經》中說過:“在于百千劫,等心給足人,不能及慈心,愍傷之福行。”意思是,我們在百千萬劫中,用各種財富布施他人,這種功德雖然很大,但不如以慈心愍念衆生的功德大。實際上,在短時間中這樣發心,也並不是很困難的。

  在座的各位正在修菩提心,大家可以一邊念發心偈,一邊思維今天所講的公案——一會兒想蓮花王的故事,一會兒想仁慈瑜伽的故事,一會兒想達瑪日傑達的故事,還有佛陀因地時舍身利他的很多故事……

  一邊想一邊念誦的話,就會發現,衆生所有的痛苦、危害都來自于我執,修大乘菩提心能減少我執,增長利他心,如此一來,世間和出世間的快樂自然會出現。所以,希望每個人在修持的過程中,爲生起真正的菩提心而精進努力!

  

  

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

  

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

  

叁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

  

我今回向諸善根 爲得普賢殊勝行

  


  [1] 每當看到有人擊打餓狗等旁生時,法王就會流著淚說:“這些衆生無始以來都曾做過我們的母親,它們由于惡業所感如今轉爲旁生,已經這樣悲慘可憐,你們還竟然忍心打它們,真不如打我。”

  

  

  [2] 雖然他沒有聽過大乘佛法,但由于前世的善根所感,他自己所持的見解,是唯識宗的觀點,也有說是中觀宗的觀點。

  

  

  [3] 中觀理集五論:印度龍樹菩薩撰著的《中論》、《回诤論》、《七十空性論》、《六十正理論》、《細研磨論》。

  

  

  [4] 在初劫時,旁生一般都會說人語。

  

《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零叁節課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