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零四節課
思考題
397、寶髻國王布施頂髻的公案,說明了哪些道理?你有什麼收獲?
398、爲什麼說次第修行很重要?你對此有何體會?
399、通過學習願菩提心的內容,你明白了哪些以前不懂的道理?如果周圍也有人不懂,你打算怎麼做?
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!
頂禮文殊智慧勇識!
頂禮傳承大恩上師!
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
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
爲度化一切衆生,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!
今天講了這節課後,第六冊《前行廣釋》就算是圓滿了。講這個法,工程量比較大,不知道後面還要講多少,但不管怎麼樣,我們都要善始善終。我一直祈禱《大圓滿前行》能傳講圓滿,希望你們也能聽受圓滿。除非是無常現前了,這個誰也沒辦法,否則有些人的誓言很堅定,應該沒有問題。
不過,我看到城市裏聽課的很多人,今天來、明天不來,明天來、後天不來,不像我們學院,基本上99%的人都能堅持每天聽課。當然,極個別的人,包括我身邊的講考班,也不知道是心情有問題,還是身體有問題,他們的座位經常空著。若是身體有問題,希望你跟我直接請假;如果心情有問題,就不用說了,說了也沒用。這樣的集體學習,不是你想聽就聽、想不聽就不聽的,這麼多年以來,我們對聞思持什麼態度,相信你也心中有數。
現在大城市裏的人,學佛聞思的力量也很薄弱,今天跟朋友吃飯,明天跟領導一起出差,後天怎麼怎麼……自己有無數的理由不聽課。有些人可能是“人在江湖,身不由己”,但有些也不一定那麼忙,之所以如此,是因爲你沒有把聽課當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環。
其實,我們弘揚佛法也好,自己修行也罷,都要一邊學一邊修,同時,盡心盡力地調伏煩惱和利益衆生。你不學佛就另當別論了,如果要學的話,對每個人來講,這個途徑都不能缺少,也不能喜新厭舊。
所以,我今天在講課之前,特意跟大家講一下,否則,有些人學的時間長了,就好像沒什麼新鮮感了。其實,要想有新鮮感的話,我也可以經常講些短短的竅訣、簡單的故事,今天講個六世達賴的情歌,明天講個玉琳國師的傳記,這樣肯定能吸引眼球。但現在最重要的不是這些,而是要系統地學習佛法。
如今既然有這樣的機會,大家就要好好把握。要知道,從外緣到自身的一切法,經常都會現前無常。假如你以後沒有這樣的學習機會了,那個時候,可能才會明白現在的幸福,明白這段經曆有多麼美好。當然,這並不是因爲我講得有多好,而是因爲大家所學的法,接近如來的教言,尤其是華智仁波切的竅訣,在這個世間上難逢難遇、特別殊勝。因此,每個人應當倍感珍惜,這樣自己才能有一定的收獲。
今天就講完願菩提心的學處了,從第七冊開始,繼續講行菩提心。前面講了自他平等、自他交換、自輕他重的菩提心,最後一個菩提心中,講了一些公案,下面還要接著講。
其實,佛陀在因地時,布施身體的故事比較多。比如《大智度論》中說,佛陀往昔轉生爲一頭鹿,具有極大的慈悲心,住在郁郁蔥蔥的森林裏。一次,森林突然起火,它准備逃出去時,發現一條河隔斷了好多野獸逃生的路。于是,它把前腿和後腿分別搭在河的兩岸,用身體作爲橋,讓野獸們踩在上面渡河。到了最後,它被踩得皮開肉綻、精疲力盡。實在沒有力氣時,它發現一只兔子還沒過河,就咬緊牙硬撐著,一直撐到兔子過去,自己才掉到河裏死了。這只最後被救的兔子,就是佛陀涅槃前最後度化的弟子——須跋陀尊者。
佛陀在因地時,有許多這樣的感人故事,從中可以看出,佛陀爲了利益衆生,可以布施自己的妻室、財産乃至身體,而且每次布施後都無有任何後悔心。誠如《大寶積經》中所言:“城邑與大地,妻子及壽命,一切布施時,其心初無悔。”
我們這裏PPT上顯示的一些教證,下面的人最好能記完。其實法師們在講課時,不管是教證也好,所講的道理也好,主要是讓下面的人得到。有些人記性不好或眼睛不好,記不下來的話,課後還是要互相借一下。聽說學院極個別法師講得很精彩,但自己的資料比較保密,講完了以後,下面有些弟子問教證,自己再也不說了。這樣保密可能沒有必要,你講法的目的,就是讓下面的人記住。如果誰都不讓知道,那你幹脆不講也可以。
有些法師也不是因爲傲慢吧,可能是沒有經驗。以前法王如意寶有一次在課堂上也說過,極個別法師只是自己背很多教證,看起來似乎很了不起,但根本不顧下面聽者的根基,只是在他們面前表演而已,這樣就不是很好。
所以,希望我們的法師,或者成績比較好的居士,看到別人真正不懂的話,自己應盡量去幫助他們。我看到有些人在記教證時,一直用身體擋著,旁邊人都不讓看,只能從他腋窩底下偷偷看。釋迦牟尼佛爲了別人,身體都可以付出,你卻連一個教證都舍不得,那還學什麼大乘佛教?
以前藏地有些特別了不起的法師,講完一節課後,就想盡辦法讓大家明白。像德巴堪布,過去在早上講課,到了下午時,當時沒有輔導員,他老人家親自去輔導。見有些教證他們不會寫,就算是一個人,德巴堪布也再叁地複述,幫他寫,讓他背,或者自己寫在一條一條的紙上,發給很多人。想起這些,我們現在應該怎麼做?自己要好好想一下。
當然,如果一個班級裏的人太多,你一個一個告訴他怎麼寫,實在困難的話,也可以把特別好的有些教證,一天印一份,讓每個人能記住一點,這樣也是很好。總之,我們講的,要讓大家懂,這個目的應該明確!
◎ 寶髻國王布施頂髻的公案
寶髻國王是佛陀的因地,他布施身體的經曆,實實在在發生過,我們不能看成一種傳說。佛陀因地的每一個公案,我們用來衡量自己時,都會感到非常慚愧,盡管自己在諸佛菩薩、上師叁寶面前發過心,但實際行動中卻經常忘記,好多行爲讓人覺得連願菩提心都沒有。
一個人真有願菩提心的話,至少要做到自他交換和自他平等。但這個我們能不能做到呢?非常困難。不過,我們都追隨釋迦牟尼佛,用現代話來講,是釋迦牟尼佛的“粉絲”,那麼佛陀怎麼做,我們也應盡心盡力朝這個方向努力。無始以來,我執一直都在害我們,若要舍棄我執,一方面要觀空性,另一方面就是修大乘菩提心。佛陀在因地時怎樣忘我利他,我們也應像學生模仿老師一樣,從現在開始要這樣做。
下面講講寶髻國王的公案:
曾經在夏給達國境,金髻國王與王妃妙麗歡喜母生了一位太子。這個太子比較特殊,他頭上天生就有珍寶頂髻,頂髻上降下的甘露可觸鐵成金,因此,太子被取名爲“寶髻”。太子誕生之時,空中降下各種珍寶妙雨,他還有一頭堪爲大象之最的“妙山”寶象。
寶髻太子長大之後繼承王位,他如理如法地治理國家,經常發放廣大布施,使得整個國內杜絕了貧窮與乞丐。
附近有位折克仙人,他有一位從蓮花中出生的標致美女,就供養給寶髻國王做王妃。王妃生下一位太子,與寶髻國王一模一樣,取名爲“蓮髻”。
一次,寶髻國王廣行供施,宴請折克仙人、難忍國王等諸多人士。(難忍國王是個壞人,這個人物一定要記住。有些人特別喜歡看小說,小說中剛出場的人物,一定要記住他的表情,看他下面要扮演什麼角色。)
當時,帝釋天爲了觀察國王的意樂,變成羅刹,從護摩[1]火中出現,來到國王面前乞討飲食。國王給他各種美味佳肴,他都全然拒絕,並微笑著說:“我需要的是,剛剛宰殺的動物的溫熱血肉。”
國王有點爲難,心想:“如果不損害衆生,就無法得到那樣的血肉,可我本人甯願舍棄生命,也絕不能損害衆生。假設不給,這個羅刹又會深感失望,這該如何是好呢?”轉念又一想:“看來,布施血肉的時刻到了。”于是說:“就將我自己的血肉給你吧!”
(現在世間上,不要說國王,就算是普通的領導,看到別人有要求,也會半天不吭聲,根本不把它當回事。所以,有時候我們發心還是很難。
前段時間,我去藏地的一個地方講課,來的老鄉成千上萬,特別特別多。有個十來歲的小女孩,一只眼睛是瞎的,穿得破破爛爛,在下面大聲叫起來,說是自己的母親生病了,可不可以讓我在喇叭裏發動大家捐錢。由于要顧及當地寺院及主辦單位,我沒有權力這樣做,于是她一直用特別尖銳的聲音喊:“我母親病得如何如何嚴重……”畢竟她是十幾歲的小孩子,好多大人都不以爲然,一些負責人想把她推出去。
當時我心裏想:“如果佛陀在因地時,看到這樣一個可憐的衆生,應該不會拒絕的。”雖然我非常爲難,在那麼多人中化緣,主辦單位也不同意,但還是勸他們不要趕她走,等一會兒下課後,讓她來找我。我後來就給了一點錢。
有時候,我們在生活中面對別人的請求,應該怎麼處理,自己要好好想一想。若是一個世間人,一句話就可以拒絕了,“我不給,沒有!”但佛陀在因地時,與此截然不同。這些方面,大家可能需要深思。)
衆眷屬聽到國王要布施自己的血肉,驚慌失措、萬分焦急,百般勸阻也阻止不了。
國王用針刺破自己的細頂脈[2],供羅刹飲血,羅刹一直飲到完全滿足爲止。之後,國王又割下自己的肉給他吃,他也是一直吃到露出白骨才肯罷休。(我們布施身體的話,比如獻點血、捐一個腎,對身體沒有極大損害的話,個別人可能願意做。但像他這樣的布施,很多人都難以接受。)
衆眷屬十分悲痛。尤其是王妃,因爲悲傷過…
《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零四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