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零四節課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度而昏倒在地。

  國王還沒有喪失憶念,這時帝釋天無比歡喜地說:“我是帝釋,不希求血肉,請中止布施吧!”說完,便取出天人的甘露,加持國王的傷口,隨即國王也完全恢複如初了。(佛陀在因地時,帝釋天經常來考驗他,這在《釋尊廣傳》中也有不少。)

  

  後來,國王將妙山寶象,賜給了輔佐自己的大臣梵車。

  (可能也是這個大臣需要吧,佛陀在因地時,對衆生沒有什麼是不滿足的,把他國家最珍貴的東西,也給了別人。因爲大象沒有了,難忍國王來索要時,就發生了後來的故事。難忍國王在請客時,可能就盯上了這頭大象。)

  當時,瑪熱賊仙人有一位已獲得禅定的弟子,他來到國王面前,國王十分恭敬地問:“您需要什麼?”

  那位弟子說:“上師傳授給我吠陀[3]知識,我要報答師尊的恩德。他老人家現已年邁,身邊沒有侍者服侍,我想供養上師侍者,特來乞討您的王妃與王子。”

  這樣祈求之後,國王也應允了。于是那人便將王妃與王子帶回去,供養了上師。

  (佛陀將自己的妻子、兒子,都可以布施給別人。而現在的世間人,不要說給別人,就算他們有點損傷,自己也忍不了,非要報仇不可。或者他們暫時跟自己別離,要到別的地方去,自己也受不了,天天思念。

  世間人對感情非常非常耽著。尤其是一些年輕人,對感情執著得無以複加,一旦受了些刺激,就不太像正常人了。包括現在有些老師也是如此。

  但佛陀在因地時,根本沒把這當成很重要的事。他唯一的價值觀和人生目標是什麼?就是幫助衆生、利益衆生。這種愛不是建立在自私的基礎上,而是一種廣大、無私的大愛——只要別人快樂,自己就願意付出一切,而且沒有任何條件。)

  

  難忍國王酷愛那只寶象,返回自己領土後,派人送信告訴寶髻國王:“必須將寶象給我。”

  寶髻國王非常爲難,答複說:“我已將寶象給予婆羅門了。”

  可是他執意不聽,並且揚言“如若不給寶象,便要動用武力”。隨後發動大批軍隊。

  寶髻國王十分傷感地說:“唉,由利欲熏心所牽製,最爲親密的朋友,瞬間也會變成最大的仇敵。”

  寶髻國王心中思量:“如果我率兵迎戰,倒是很容易取勝,但這樣必定會傷害許多衆生,(有戰爭就會有死亡,古往今來都是這樣。戰場所留下的痕迹,人類過了多少年也不能愈合。)還是叁十六計走爲上策。”

  正在這時,四位獨覺降臨在他面前,說:“大王前往森林的時間已到。”然後依靠神變,將國王帶離了皇宮,前往特別寂靜的林間,讓他過修行的生活。

  (此時寶髻國王也離開了,太子和王妃也布施了,大象也沒有了,整個國家還是變化很大。國王之所以離開,就是不願意傷害衆生。現在好多國家的領袖,說是爲了全世界、爲了全民族,但實際上,各國都是以自我爲中心。佛陀在當寶髻國王時,還是有很大差別。所以,喜歡研究軍事的人,有時候可以想想這種完全不同的精神。)

  當時,寶髻王手下的諸位大臣,因爲國家群龍無首,就前往瑪熱賊仙人處,索要蓮髻王子,仙人也予以歸還。後來王子作爲首領,率領軍隊與難忍國王交戰,結果大獲全勝。

  (根登群佩在《印度遊記》中記載,印度那裏有好多國王,自己的國家被他國占了,就逃到森林裏過生活。有時候在山上遙望以前的皇宮,看看自己白發蒼蒼,想到這輩子沒辦法再回去了,眼淚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……)

  

  難忍國王慘敗之後,逃回自己的國家。因爲品質惡劣、行爲卑鄙所感,他的領土內發生了一場嚴重的疾疫與饑荒。

  (那天我在南京大學博士論壇講課,日本前一天剛好發生地震,聽說南京人特別高興。我就跟他們講:“雖然從曆史上看,南京人跟日本人之間發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,但不管怎麼樣,看到日本爆發9級地震、海嘯、火山,奪去了很多人的生命,希望每個人還是給他們念一百遍觀音心咒。”我一邊念一邊看,有極個別人怎麼樣也不想念。呵呵,情有可原吧,大學裏也不一定都是大乘佛教徒。)

  難忍國王問諸位婆羅門:“如何才能有效地消除疾疫與饑荒?”

  衆婆羅門回答說:“如果有寶髻國王的頂髻,就會有效。它降下的甘露,連鐵都能變成金子,不吉祥也能變成吉祥,故應該前去索求。”

  國王說:“他可能不會給吧?”(按照世間人的想法,寶髻國王被迫離開皇宮,完全是他一手造成的,怎麼還會給他頂髻呢?)

  他們說:“衆所周知,寶髻國王無所不施,任何東西都會給的。只要您想辦法派人去要,一定會得到。”

  于是,難忍國王派遣一名婆羅門,前去索求。

  

  當時,寶髻國王在林間到處觀賞,悠閑漫步,不知不覺走到了瑪熱賊仙人所在地的附近。(不管是仇怨還是親人,有時候很巧合就碰在一起了,因緣不可思議。)

  此時,寶髻國王的王妃,到林中尋找樹根、樹葉等,准備供養瑪熱賊仙人。突然遇到一個獵人,獵人對王妃生起貪愛之心,准備非禮。正當處境十分危險之際,王妃雖離開了寶髻國王,但經常念念不忘,遇到危難就大聲祈禱:“寶髻國王救護我。”並失聲痛哭。

  國王遠遠聽到她的聲音,前去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。獵人見到國王從遠處而來,誤以爲是仙人,因爲害怕惡咒,就驚慌地逃走了。(仙人念惡咒的話,有時會讓人當下吐血而亡。)

  國王看到這種情形,想起王妃曾在皇宮裏衣食不愁,有侍女侍候,安樂無比,如今卻感受如此痛苦,而且穿得破破爛爛,到處去撿樹根、樹葉,又瘦又黑,特別憔悴。于是十分悲傷,不禁慨歎道:“嗚呼,一切有爲法,皆無可信矣!”

  (人的一生中,一會兒快樂,一會兒痛苦,一會兒擁有一切,一會兒什麼都沒有……國王也是看到這種情景,對萬法無有可靠性,生起了極大的厭離。

  佛陀在《坐禅叁昧經》中也講過:“世界若大小,法無有常者,一切不久留,暫現如電光。”世界上大大小小的法,就像閃電一樣,沒有一個是恒常的。不管是你的才華、你的地位,包括家人的聚合、朋友聚合、師生的聚合,一切的一切都會無常,沒有什麼可靠的。《華嚴經》亦雲:“合會須臾散,榮貴盡無常。”

  沒有學過無常之理的人,看到家人死亡、身體或財産出現無常,可能接受不了,甚至會精神崩潰。而學過這方面道理的人,雖不能完全像佛教所講的那樣做,但也不會像世間人一樣極其痛苦,無法面對就自殺,這種現象是不會有的。

  這個故事,希望大家還是仔細看一下。畢竟佛陀因地時的公案,不像一些世間故事。有些道友對出世間的好多公案都記不得,但世間的電影,尤其是好萊塢電影,記得倒特別清楚,這就是業障現前。)

  

  這時,難忍國王所派的婆羅門,來到寶髻國王面前,講述了事情的經過,向國王索要頂髻。國王說:“你自己斬斷拿去吧!”婆羅門就砍斷了頂髻,帶回本國,結果遣除了難忍國境內的疾疫與饑荒。

  寶髻國王因爲被斬斷頂髻,疼痛萬分,以此爲緣,對那些熱地獄的有情生起了猛烈悲心,以至于昏倒在地。頓時祥兆紛呈,由此感召諸多天衆及國王的許多眷屬雲集在此處。

  他們問:“陛下,發生了什麼事?”

  國王站立起來,用手稍微擦拭一下臉上的鮮血,說:“難忍國王要去了頂髻。”(這種以德報怨的行爲,真的非常難以想象,我們要好好思維一下。)

  眷屬問:“布施頂髻,陛下心中有何希望?”

  國王回答:“除了期望消除難忍國境內的疾疫與饑荒之外,無有絲毫自私之心。但是,我恒時還懷有一個強烈的願望。”

  眷屬問:“那是什麼?”

  國王回答:“希望能救護一切衆生!”

  (佛陀在因地時,時時刻刻都是這樣,除了救護衆生以外,別的沒有什麼心。我們大乘佛子也要盡量隨學。當然,也不是讓你行住坐臥、飲食生活,一點都不考慮自己,天天爲了一切衆生,連給自己炒菜做飯都不願意。爲了真正能救護衆生,我們肯定要維護身體,這一點也是有必要的。)

  眷屬問:“布施頂髻後,陛下有沒有生起後悔心?”

  國王說:“沒有。”

  眷屬說:“看到您疲憊的表情,實在難以令人相信。”

  國王發誓道:“如果我對難忍國王的眷屬帶走我的頂髻,未生起追悔之心,願我的身體恢複如初!”話音剛落,國王的身體便恢複如初。(據有些論典分析,這應該是佛陀在一地以上的經曆。不然,這樣說一個谛實語,不一定馬上令身體恢複如初。)

  衆眷屬祈求國王返回皇宮,國王沒有應允。

  這時,四位獨覺因爲因緣成熟,來到寶髻王前說:“您對怨敵也能饒益,爲何要舍棄親友呢?如今理當回歸國土。”于是國王回到宮中,給諸眷屬帶來了無比的利樂。

  

  佛陀在因地時,像這樣布施自己的身體,次數多得不可計數,《釋迦譜》裏也講了[4],這一點連地神都可以出來作證。而且,他的布施不求任何回報,正如《文殊師利問經》所雲:“日月照諸花,無有恩報想,如來無可取,不求報亦然。”

  《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》還講過,往昔佛陀是現義太子時,布施過自己的鮮血;是蓮花王太子時,布施過自己的骨髓;是月明王時,布施過自己的眼睛等等,有很多非常感人的故事。

  所以,我們學菩提心時,也應該想到:“完全像佛陀這樣布施,我現在沒有這個能力,但既然已發了願菩提心,就要盡量把別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。哪怕我在臨死時,有一刻能利益衆生的善念,這也是非常好的!”

  我爲什麼經常說《大圓滿前行》的基礎很重要?就是因爲,如果沒有這樣的基礎,你什麼加行都沒修,什麼灌頂都沒得過,就先修大圓滿的本來清淨、任運自成,最後可能一無所成。雖然這些修法的理論我也會講,但沒有一個基礎是不行的,人身難得、依止善知識、皈依、發菩提心、忏悔等,這些基礎若能打牢,上面的修學就會易如反掌。從很多上師的傳記來看,修行的關鍵也是要先打基礎。

  這一點,《華嚴經》中也說:“如是次第修,漸具諸佛法,如先立基堵,而後造宮室。”若能次第修行,便可漸漸具足佛法的所有境界,就如同先打穩地基,上面再砌美妙的宮殿,就不會有任何困難。

  這是如來的金剛語,作爲佛教徒,我們不得不信,否則,不相信如來的語言,就像《佛說轉女身經》中所說:“若有衆生,不信如來誠谛之言,此人長夜受大苦惱。”自己就會于無量劫中,在輪回的黑暗長夜中,一直感受劇烈的痛苦,不可能得到解脫。

  這樣我們誰都不願意,誰都想早日認識心的本性,脫離叁界輪回的苦海,趨往解脫的妙洲,這是每個佛教徒的究竟目標——我們的目標不是發財,不是自己快樂,而是想從輪回中解脫,利益無量無邊的衆生,這一點務必要牢記。

  所以,大家一定要次第修行,對《前行》要重視起來,只有這樣,修行才會非常圓滿。我通過多年研究、修學佛法,並結合自身少許的經驗,確實認識到,只有次第、系統地聞思修行,才能真正品嘗到佛教內在的深美法味,這樣對自他都非常有利!

  

  

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

  

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

  

叁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

  

我今回向諸善根 爲得普賢殊勝行

  


  [1] 護摩:火供,燒施。燃燒有漿樹枝等進行的火祭。

  

  

  [2] 細頂脈:由鎖骨上行四指處,能現叁脈即居中,能現二脈即居後,與耳垂平齊之剖刺脈道。剖此放血,能治腦蟲、肺、心熱邪、牙痛、胸血亢盛等病。

  

  

  [3] 吠陀:經籍,特指印度古典教文化書籍。舊譯明論,梵音譯爲韋陀典或吠陀典。

  

  

  [4] 《釋迦譜》雲:地神持七寶瓶滿中蓮華從地踴出,而語魔言:“菩薩昔以頭目髓腦以施于人,所出之血浸潤大地,國城妻子象馬珍寶,而用布施不可稱計,爲求無上正真之道。”

  

《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零四節課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