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度而昏倒在地。
国王还没有丧失忆念,这时帝释天无比欢喜地说:“我是帝释,不希求血肉,请中止布施吧!”说完,便取出天人的甘露,加持国王的伤口,随即国王也完全恢复如初了。(佛陀在因地时,帝释天经常来考验他,这在《释尊广传》中也有不少。)
后来,国王将妙山宝象,赐给了辅佐自己的大臣梵车。
(可能也是这个大臣需要吧,佛陀在因地时,对众生没有什么是不满足的,把他国家最珍贵的东西,也给了别人。因为大象没有了,难忍国王来索要时,就发生了后来的故事。难忍国王在请客时,可能就盯上了这头大象。)
当时,玛热贼仙人有一位已获得禅定的弟子,他来到国王面前,国王十分恭敬地问:“您需要什么?”
那位弟子说:“上师传授给我吠陀[3]知识,我要报答师尊的恩德。他老人家现已年迈,身边没有侍者服侍,我想供养上师侍者,特来乞讨您的王妃与王子。”
这样祈求之后,国王也应允了。于是那人便将王妃与王子带回去,供养了上师。
(佛陀将自己的妻子、儿子,都可以布施给别人。而现在的世间人,不要说给别人,就算他们有点损伤,自己也忍不了,非要报仇不可。或者他们暂时跟自己别离,要到别的地方去,自己也受不了,天天思念。
世间人对感情非常非常耽著。尤其是一些年轻人,对感情执著得无以复加,一旦受了些刺激,就不太像正常人了。包括现在有些老师也是如此。
但佛陀在因地时,根本没把这当成很重要的事。他唯一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是什么?就是帮助众生、利益众生。这种爱不是建立在自私的基础上,而是一种广大、无私的大爱——只要别人快乐,自己就愿意付出一切,而且没有任何条件。)
难忍国王酷爱那只宝象,返回自己领土后,派人送信告诉宝髻国王:“必须将宝象给我。”
宝髻国王非常为难,答复说:“我已将宝象给予婆罗门了。”
可是他执意不听,并且扬言“如若不给宝象,便要动用武力”。随后发动大批军队。
宝髻国王十分伤感地说:“唉,由利欲熏心所牵制,最为亲密的朋友,瞬间也会变成最大的仇敌。”
宝髻国王心中思量:“如果我率兵迎战,倒是很容易取胜,但这样必定会伤害许多众生,(有战争就会有死亡,古往今来都是这样。战场所留下的痕迹,人类过了多少年也不能愈合。)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。”
正在这时,四位独觉降临在他面前,说:“大王前往森林的时间已到。”然后依靠神变,将国王带离了皇宫,前往特别寂静的林间,让他过修行的生活。
(此时宝髻国王也离开了,太子和王妃也布施了,大象也没有了,整个国家还是变化很大。国王之所以离开,就是不愿意伤害众生。现在好多国家的领袖,说是为了全世界、为了全民族,但实际上,各国都是以自我为中心。佛陀在当宝髻国王时,还是有很大差别。所以,喜欢研究军事的人,有时候可以想想这种完全不同的精神。)
当时,宝髻王手下的诸位大臣,因为国家群龙无首,就前往玛热贼仙人处,索要莲髻王子,仙人也予以归还。后来王子作为首领,率领军队与难忍国王交战,结果大获全胜。
(根登群佩在《印度游记》中记载,印度那里有好多国王,自己的国家被他国占了,就逃到森林里过生活。有时候在山上遥望以前的皇宫,看看自己白发苍苍,想到这辈子没办法再回去了,眼泪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……)
难忍国王惨败之后,逃回自己的国家。因为品质恶劣、行为卑鄙所感,他的领土内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疾疫与饥荒。
(那天我在南京大学博士论坛讲课,日本前一天刚好发生地震,听说南京人特别高兴。我就跟他们讲:“虽然从历史上看,南京人跟日本人之间发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,但不管怎么样,看到日本爆发9级地震、海啸、火山,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,希望每个人还是给他们念一百遍观音心咒。”我一边念一边看,有极个别人怎么样也不想念。呵呵,情有可原吧,大学里也不一定都是大乘佛教徒。)
难忍国王问诸位婆罗门:“如何才能有效地消除疾疫与饥荒?”
众婆罗门回答说:“如果有宝髻国王的顶髻,就会有效。它降下的甘露,连铁都能变成金子,不吉祥也能变成吉祥,故应该前去索求。”
国王说:“他可能不会给吧?”(按照世间人的想法,宝髻国王被迫离开皇宫,完全是他一手造成的,怎么还会给他顶髻呢?)
他们说:“众所周知,宝髻国王无所不施,任何东西都会给的。只要您想办法派人去要,一定会得到。”
于是,难忍国王派遣一名婆罗门,前去索求。
当时,宝髻国王在林间到处观赏,悠闲漫步,不知不觉走到了玛热贼仙人所在地的附近。(不管是仇怨还是亲人,有时候很巧合就碰在一起了,因缘不可思议。)
此时,宝髻国王的王妃,到林中寻找树根、树叶等,准备供养玛热贼仙人。突然遇到一个猎人,猎人对王妃生起贪爱之心,准备非礼。正当处境十分危险之际,王妃虽离开了宝髻国王,但经常念念不忘,遇到危难就大声祈祷:“宝髻国王救护我。”并失声痛哭。
国王远远听到她的声音,前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。猎人见到国王从远处而来,误以为是仙人,因为害怕恶咒,就惊慌地逃走了。(仙人念恶咒的话,有时会让人当下吐血而亡。)
国王看到这种情形,想起王妃曾在皇宫里衣食不愁,有侍女侍候,安乐无比,如今却感受如此痛苦,而且穿得破破烂烂,到处去捡树根、树叶,又瘦又黑,特别憔悴。于是十分悲伤,不禁慨叹道:“呜呼,一切有为法,皆无可信矣!”
(人的一生中,一会儿快乐,一会儿痛苦,一会儿拥有一切,一会儿什么都没有……国王也是看到这种情景,对万法无有可靠性,生起了极大的厌离。
佛陀在《坐禅三昧经》中也讲过:“世界若大小,法无有常者,一切不久留,暂现如电光。”世界上大大小小的法,就像闪电一样,没有一个是恒常的。不管是你的才华、你的地位,包括家人的聚合、朋友聚合、师生的聚合,一切的一切都会无常,没有什么可靠的。《华严经》亦云:“合会须臾散,荣贵尽无常。”
没有学过无常之理的人,看到家人死亡、身体或财产出现无常,可能接受不了,甚至会精神崩溃。而学过这方面道理的人,虽不能完全像佛教所讲的那样做,但也不会像世间人一样极其痛苦,无法面对就自杀,这种现象是不会有的。
这个故事,希望大家还是仔细看一下。毕竟佛陀因地时的公案,不像一些世间故事。有些道友对出世间的好多公案都记不得,但世间的电影,尤其是好莱坞电影,记得倒特别清楚,这就是业障现前。)
这时,难忍国王所派的婆罗门,来到宝髻国王面前,讲述了事情的经过,向国王索要顶髻。国王说:“你自己斩断拿去吧!”婆罗门就砍断了顶髻,带回本国,结果遣除了难忍国境内的疾疫与饥荒。
宝髻国王因为被斩断顶髻,疼痛万分,以此为缘,对那些热地狱的有情生起了猛烈悲心,以至于昏倒在地。顿时祥兆纷呈,由此感召诸多天众及国王的许多眷属云集在此处。
他们问:“陛下,发生了什么事?”
国王站立起来,用手稍微擦拭一下脸上的鲜血,说:“难忍国王要去了顶髻。”(这种以德报怨的行为,真的非常难以想象,我们要好好思维一下。)
眷属问:“布施顶髻,陛下心中有何希望?”
国王回答:“除了期望消除难忍国境内的疾疫与饥荒之外,无有丝毫自私之心。但是,我恒时还怀有一个强烈的愿望。”
眷属问:“那是什么?”
国王回答:“希望能救护一切众生!”
(佛陀在因地时,时时刻刻都是这样,除了救护众生以外,别的没有什么心。我们大乘佛子也要尽量随学。当然,也不是让你行住坐卧、饮食生活,一点都不考虑自己,天天为了一切众生,连给自己炒菜做饭都不愿意。为了真正能救护众生,我们肯定要维护身体,这一点也是有必要的。)
眷属问:“布施顶髻后,陛下有没有生起后悔心?”
国王说:“没有。”
眷属说:“看到您疲惫的表情,实在难以令人相信。”
国王发誓道:“如果我对难忍国王的眷属带走我的顶髻,未生起追悔之心,愿我的身体恢复如初!”话音刚落,国王的身体便恢复如初。(据有些论典分析,这应该是佛陀在一地以上的经历。不然,这样说一个谛实语,不一定马上令身体恢复如初。)
众眷属祈求国王返回皇宫,国王没有应允。
这时,四位独觉因为因缘成熟,来到宝髻王前说:“您对怨敌也能饶益,为何要舍弃亲友呢?如今理当回归国土。”于是国王回到宫中,给诸眷属带来了无比的利乐。
佛陀在因地时,像这样布施自己的身体,次数多得不可计数,《释迦谱》里也讲了[4],这一点连地神都可以出来作证。而且,他的布施不求任何回报,正如《文殊师利问经》所云:“日月照诸花,无有恩报想,如来无可取,不求报亦然。”
《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》还讲过,往昔佛陀是现义太子时,布施过自己的鲜血;是莲花王太子时,布施过自己的骨髓;是月明王时,布施过自己的眼睛等等,有很多非常感人的故事。
所以,我们学菩提心时,也应该想到:“完全像佛陀这样布施,我现在没有这个能力,但既然已发了愿菩提心,就要尽量把别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。哪怕我在临死时,有一刻能利益众生的善念,这也是非常好的!”
我为什么经常说《大圆满前行》的基础很重要?就是因为,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,你什么加行都没修,什么灌顶都没得过,就先修大圆满的本来清净、任运自成,最后可能一无所成。虽然这些修法的理论我也会讲,但没有一个基础是不行的,人身难得、依止善知识、皈依、发菩提心、忏悔等,这些基础若能打牢,上面的修学就会易如反掌。从很多上师的传记来看,修行的关键也是要先打基础。
这一点,《华严经》中也说:“如是次第修,渐具诸佛法,如先立基堵,而后造宫室。”若能次第修行,便可渐渐具足佛法的所有境界,就如同先打稳地基,上面再砌美妙的宫殿,就不会有任何困难。
这是如来的金刚语,作为佛教徒,我们不得不信,否则,不相信如来的语言,就像《佛说转女身经》中所说:“若有众生,不信如来诚谛之言,此人长夜受大苦恼。”自己就会于无量劫中,在轮回的黑暗长夜中,一直感受剧烈的痛苦,不可能得到解脱。
这样我们谁都不愿意,谁都想早日认识心的本性,脱离三界轮回的苦海,趋往解脱的妙洲,这是每个佛教徒的究竟目标——我们的目标不是发财,不是自己快乐,而是想从轮回中解脱,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,这一点务必要牢记。
所以,大家一定要次第修行,对《前行》要重视起来,只有这样,修行才会非常圆满。我通过多年研究、修学佛法,并结合自身少许的经验,确实认识到,只有次第、系统地闻思修行,才能真正品尝到佛教内在的深美法味,这样对自他都非常有利!
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
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
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
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
[1] 护摩:火供,烧施。燃烧有浆树枝等进行的火祭。
[2] 细顶脉:由锁骨上行四指处,能现三脉即居中,能现二脉即居后,与耳垂平齐之剖刺脉道。剖此放血,能治脑虫、肺、心热邪、牙痛、胸血亢盛等病。
[3] 吠陀:经籍,特指印度古典教文化书籍。旧译明论,梵音译为韦陀典或吠陀典。
[4] 《释迦谱》云:地神持七宝瓶满中莲华从地踊出,而语魔言:“菩萨昔以头目髓脑以施于人,所出之血浸润大地,国城妻子象马珍宝,而用布施不可称计,为求无上正真之道。”
《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零四节课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