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零四节课
思考题
397、宝髻国王布施顶髻的公案,说明了哪些道理?你有什么收获?
398、为什么说次第修行很重要?你对此有何体会?
399、通过学习愿菩提心的内容,你明白了哪些以前不懂的道理?如果周围也有人不懂,你打算怎么做?
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!
顶礼文殊智慧勇识!
顶礼传承大恩上师!
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
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
为度化一切众生,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!
今天讲了这节课后,第六册《前行广释》就算是圆满了。讲这个法,工程量比较大,不知道后面还要讲多少,但不管怎么样,我们都要善始善终。我一直祈祷《大圆满前行》能传讲圆满,希望你们也能听受圆满。除非是无常现前了,这个谁也没办法,否则有些人的誓言很坚定,应该没有问题。
不过,我看到城市里听课的很多人,今天来、明天不来,明天来、后天不来,不像我们学院,基本上99%的人都能坚持每天听课。当然,极个别的人,包括我身边的讲考班,也不知道是心情有问题,还是身体有问题,他们的座位经常空着。若是身体有问题,希望你跟我直接请假;如果心情有问题,就不用说了,说了也没用。这样的集体学习,不是你想听就听、想不听就不听的,这么多年以来,我们对闻思持什么态度,相信你也心中有数。
现在大城市里的人,学佛闻思的力量也很薄弱,今天跟朋友吃饭,明天跟领导一起出差,后天怎么怎么……自己有无数的理由不听课。有些人可能是“人在江湖,身不由己”,但有些也不一定那么忙,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你没有把听课当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环。
其实,我们弘扬佛法也好,自己修行也罢,都要一边学一边修,同时,尽心尽力地调伏烦恼和利益众生。你不学佛就另当别论了,如果要学的话,对每个人来讲,这个途径都不能缺少,也不能喜新厌旧。
所以,我今天在讲课之前,特意跟大家讲一下,否则,有些人学的时间长了,就好像没什么新鲜感了。其实,要想有新鲜感的话,我也可以经常讲些短短的窍诀、简单的故事,今天讲个六世达赖的情歌,明天讲个玉琳国师的传记,这样肯定能吸引眼球。但现在最重要的不是这些,而是要系统地学习佛法。
如今既然有这样的机会,大家就要好好把握。要知道,从外缘到自身的一切法,经常都会现前无常。假如你以后没有这样的学习机会了,那个时候,可能才会明白现在的幸福,明白这段经历有多么美好。当然,这并不是因为我讲得有多好,而是因为大家所学的法,接近如来的教言,尤其是华智仁波切的窍诀,在这个世间上难逢难遇、特别殊胜。因此,每个人应当倍感珍惜,这样自己才能有一定的收获。
今天就讲完愿菩提心的学处了,从第七册开始,继续讲行菩提心。前面讲了自他平等、自他交换、自轻他重的菩提心,最后一个菩提心中,讲了一些公案,下面还要接着讲。
其实,佛陀在因地时,布施身体的故事比较多。比如《大智度论》中说,佛陀往昔转生为一头鹿,具有极大的慈悲心,住在郁郁葱葱的森林里。一次,森林突然起火,它准备逃出去时,发现一条河隔断了好多野兽逃生的路。于是,它把前腿和后腿分别搭在河的两岸,用身体作为桥,让野兽们踩在上面渡河。到了最后,它被踩得皮开肉绽、精疲力尽。实在没有力气时,它发现一只兔子还没过河,就咬紧牙硬撑着,一直撑到兔子过去,自己才掉到河里死了。这只最后被救的兔子,就是佛陀涅槃前最后度化的弟子——须跋陀尊者。
佛陀在因地时,有许多这样的感人故事,从中可以看出,佛陀为了利益众生,可以布施自己的妻室、财产乃至身体,而且每次布施后都无有任何后悔心。诚如《大宝积经》中所言:“城邑与大地,妻子及寿命,一切布施时,其心初无悔。”
我们这里PPT上显示的一些教证,下面的人最好能记完。其实法师们在讲课时,不管是教证也好,所讲的道理也好,主要是让下面的人得到。有些人记性不好或眼睛不好,记不下来的话,课后还是要互相借一下。听说学院极个别法师讲得很精彩,但自己的资料比较保密,讲完了以后,下面有些弟子问教证,自己再也不说了。这样保密可能没有必要,你讲法的目的,就是让下面的人记住。如果谁都不让知道,那你干脆不讲也可以。
有些法师也不是因为傲慢吧,可能是没有经验。以前法王如意宝有一次在课堂上也说过,极个别法师只是自己背很多教证,看起来似乎很了不起,但根本不顾下面听者的根基,只是在他们面前表演而已,这样就不是很好。
所以,希望我们的法师,或者成绩比较好的居士,看到别人真正不懂的话,自己应尽量去帮助他们。我看到有些人在记教证时,一直用身体挡着,旁边人都不让看,只能从他腋窝底下偷偷看。释迦牟尼佛为了别人,身体都可以付出,你却连一个教证都舍不得,那还学什么大乘佛教?
以前藏地有些特别了不起的法师,讲完一节课后,就想尽办法让大家明白。像德巴堪布,过去在早上讲课,到了下午时,当时没有辅导员,他老人家亲自去辅导。见有些教证他们不会写,就算是一个人,德巴堪布也再三地复述,帮他写,让他背,或者自己写在一条一条的纸上,发给很多人。想起这些,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?自己要好好想一下。
当然,如果一个班级里的人太多,你一个一个告诉他怎么写,实在困难的话,也可以把特别好的有些教证,一天印一份,让每个人能记住一点,这样也是很好。总之,我们讲的,要让大家懂,这个目的应该明确!
◎ 宝髻国王布施顶髻的公案
宝髻国王是佛陀的因地,他布施身体的经历,实实在在发生过,我们不能看成一种传说。佛陀因地的每一个公案,我们用来衡量自己时,都会感到非常惭愧,尽管自己在诸佛菩萨、上师三宝面前发过心,但实际行动中却经常忘记,好多行为让人觉得连愿菩提心都没有。
一个人真有愿菩提心的话,至少要做到自他交换和自他平等。但这个我们能不能做到呢?非常困难。不过,我们都追随释迦牟尼佛,用现代话来讲,是释迦牟尼佛的“粉丝”,那么佛陀怎么做,我们也应尽心尽力朝这个方向努力。无始以来,我执一直都在害我们,若要舍弃我执,一方面要观空性,另一方面就是修大乘菩提心。佛陀在因地时怎样忘我利他,我们也应像学生模仿老师一样,从现在开始要这样做。
下面讲讲宝髻国王的公案:
曾经在夏给达国境,金髻国王与王妃妙丽欢喜母生了一位太子。这个太子比较特殊,他头上天生就有珍宝顶髻,顶髻上降下的甘露可触铁成金,因此,太子被取名为“宝髻”。太子诞生之时,空中降下各种珍宝妙雨,他还有一头堪为大象之最的“妙山”宝象。
宝髻太子长大之后继承王位,他如理如法地治理国家,经常发放广大布施,使得整个国内杜绝了贫穷与乞丐。
附近有位折克仙人,他有一位从莲花中出生的标致美女,就供养给宝髻国王做王妃。王妃生下一位太子,与宝髻国王一模一样,取名为“莲髻”。
一次,宝髻国王广行供施,宴请折克仙人、难忍国王等诸多人士。(难忍国王是个坏人,这个人物一定要记住。有些人特别喜欢看小说,小说中刚出场的人物,一定要记住他的表情,看他下面要扮演什么角色。)
当时,帝释天为了观察国王的意乐,变成罗刹,从护摩[1]火中出现,来到国王面前乞讨饮食。国王给他各种美味佳肴,他都全然拒绝,并微笑着说:“我需要的是,刚刚宰杀的动物的温热血肉。”
国王有点为难,心想:“如果不损害众生,就无法得到那样的血肉,可我本人宁愿舍弃生命,也绝不能损害众生。假设不给,这个罗刹又会深感失望,这该如何是好呢?”转念又一想:“看来,布施血肉的时刻到了。”于是说:“就将我自己的血肉给你吧!”
(现在世间上,不要说国王,就算是普通的领导,看到别人有要求,也会半天不吭声,根本不把它当回事。所以,有时候我们发心还是很难。
前段时间,我去藏地的一个地方讲课,来的老乡成千上万,特别特别多。有个十来岁的小女孩,一只眼睛是瞎的,穿得破破烂烂,在下面大声叫起来,说是自己的母亲生病了,可不可以让我在喇叭里发动大家捐钱。由于要顾及当地寺院及主办单位,我没有权力这样做,于是她一直用特别尖锐的声音喊:“我母亲病得如何如何严重……”毕竟她是十几岁的小孩子,好多大人都不以为然,一些负责人想把她推出去。
当时我心里想:“如果佛陀在因地时,看到这样一个可怜的众生,应该不会拒绝的。”虽然我非常为难,在那么多人中化缘,主办单位也不同意,但还是劝他们不要赶她走,等一会儿下课后,让她来找我。我后来就给了一点钱。
有时候,我们在生活中面对别人的请求,应该怎么处理,自己要好好想一想。若是一个世间人,一句话就可以拒绝了,“我不给,没有!”但佛陀在因地时,与此截然不同。这些方面,大家可能需要深思。)
众眷属听到国王要布施自己的血肉,惊慌失措、万分焦急,百般劝阻也阻止不了。
国王用针刺破自己的细顶脉[2],供罗刹饮血,罗刹一直饮到完全满足为止。之后,国王又割下自己的肉给他吃,他也是一直吃到露出白骨才肯罢休。(我们布施身体的话,比如献点血、捐一个肾,对身体没有极大损害的话,个别人可能愿意做。但像他这样的布施,很多人都难以接受。)
众眷属十分悲痛。尤其是王妃,因为悲伤过…
《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零四节课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