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節課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現在很多佛教徒都不懂這個道理,而我們有幸遇到大乘佛法,聽受了上師對菩提心的開示,確實不是一般的福報。我經常都這樣想:“如今21世紀的人類,內心非常複雜,生活也多樣化,在這樣的一個世界裏,我們有緣遇上大乘佛教,並能了知它的精華教義,懂得取舍之理,實在太幸運了!”我就曾遇到過有些人,他們學了《入菩薩行論》以後,覺得人生有了新的方向,依靠寂天菩薩的智慧和加持,點亮了一盞解脫的明燈。

  我們若能生起菩提心,那無論修持任何法,都會成爲獲得圓滿佛果的因。即使沒有天天修法,而是在提水、炒菜、打字、挖土,若以菩提心攝持的話,這些也會成爲解脫之因。所以,大家不管在何時何地,都要通過各種方便,想盡一切辦法生起這顆菩提心。

  

  值得一提的是,本來,所有上師都跟佛陀沒什麼差別,但宣講菩提心竅訣的上師,使我們邁入大乘聖道,因此,與開示其他教言的上師相比,他們恩德更大更深,無法用語言來形容,無法用任何東西來回報,我們唯一能做的,就是盡心盡力地幫助衆生。

  當年,阿底峽尊者提到其他上師的尊名時,雙手合掌在胸前。而當說起金洲上師時,就雙手合掌在頭頂,並且一邊流淚,一邊稱呼上師的尊名。

  弟子們問尊者:“您在提到諸位上師時,有這樣的差別。到底是因爲上師們功德大小有別,還是對您的恩德深淺有別呢?”

  尊者回答:“我所有的上師,全部是大成就者,所以功德無有大小,但恩德卻有深淺之別。我相續中這少分菩提心,就是依靠金洲上師才獲得的,因此,他老人家對我恩德極大。”

  阿底峽尊者依止的上師,法尊法師翻譯的傳記中說,一共有157位。尊者認爲每位上師都跟佛陀無別,我們也要學習這種清淨心。不然,有些邪見重的人,對得過法的上師,覺得這個也是凡夫,那個也是凡夫,好像一個成就者都找不到,這就是自己沒有清淨心所致。

  以前,阿底峽尊者初聽到金洲上師的名字,就生起了無比的歡喜心,發願一定要去依止。後來,他帶了125位弟子前往金洲(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),在海上航行了十叁個月。途中,大自在天變成大摩羯陀魚百般阻撓,還有半個月中船一直不能行進等,遇到了很多很多違緣,最後才抵達那裏,依止金洲上師十二年,主要學習《集學論》、《現觀莊嚴論》、《入菩薩行論》,唯一修自他交換的菩提心。最後,他獲得了上師相續中的一切功德,又跟著贍部洲的商人返回了故鄉。阿底峽尊者來到藏地時,也經常贊歎金洲上師,說自己的這顆菩提心,完全來自于金洲上師。

  

  大家在修發心時,光是口頭上說說“我要發菩提心”,這不是很重要,最重要的是什麼呢?就是一定要想方設法,真正生起利他的菩提心,即所謂的“發心不爲主,生心乃爲主”。這一點,每個人都有自知之明,可以好好觀察自己。如果有了菩提心,修任何法都很容易,幫助衆生也不會失敗。即使有一些失敗,因爲沒有自私自利,也會比較隨緣,不會感到痛苦。因爲,痛苦的來源就是自私自利。

  前段時間,我看到個別道友度衆生時特別苦惱,就勸他們要隨緣,不要有自私自利。如果有了自私自利,中間會做很多壞事,自己真的非常慚愧;如果沒有的話,只要盡心盡力,應該都會善始善終。

  華智仁波切說:“如果沒有生起菩提心,就算口頭上念數十萬遍發心偈,也沒有芝麻許的實義。”可見,不光是十萬遍,就算是“數十萬遍”,沒有菩提心攝持的話,也沒有一點一滴的利益。對此,法王如意寶等上師們在解釋時說:“這是低劣加否定的用法。意思是指,若沒有生起利益衆生的菩提心,即使天天念發心偈,功德也特別特別小。但也不是一點利益都沒有,相續中還是可以種下善根的。”

  其實,假如你在佛菩薩面前立下菩提心的誓言,卻沒有實際去做,顯然欺騙了諸佛菩薩,沒有比這更嚴重的罪業了。所以,大家不管遇到什麼情況,菩提心都不能退。《大集經》也說:“十方世界惡衆生,執持刀杖逼我身,心終不動失菩提,憐愍一切衆生故。”縱然十方世界的惡劣衆生,手持種種武器,逼你舍棄菩提心,你也千萬不能動搖,爲什麼呢?因爲一切衆生非常可憐,你已在諸佛菩薩面前發了誓,要度化他們。若能擁有堅定的誓言,菩提心就不會退轉,自己的修行也會成功。

  因此,我們務必要斷除欺诳衆生的行爲,盡心盡力使自己生起菩提心。這是每個修行人的目標!

  

  

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

  

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

  

叁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

  

我今回向諸善根 爲得普賢殊勝行

  


  [1] 據有些經典說,賢劫千佛都在文殊菩薩面前發過菩提心。後來他們已經成佛,文殊菩薩仍以菩薩的身份在度衆生。

  

  

  [2] 《入中論》說,大乘菩薩從資糧道一直到七地,主要是遣除煩惱障;八地以上遣除所知障。具體而言,在一地時,遍計煩惱障已被遣除;二地至七地則斷煩惱障的俱生種子;從八地開始遣除所知障。

  

  

  [3] 《華嚴經》雲:“譬如金剛寶縱然壞損,亦勝過所有上等金飾,且不失金剛寶之名。善男子,同理,發菩提心之金剛寶縱然離開勤奮,亦勝過一切聲聞緣覺功德之金飾,亦不失菩薩之名,複能遣除輪回之一切貧困。”

  

  

  [4] 七種修法依次爲知母、念恩、報恩、慈心、悲心、勝解信、生起。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雲:“七因果者,謂正等覺菩提心生,此心又從增上意樂,意樂從悲,大悲從慈,慈從報恩,報從念恩,憶念恩者從知母生,是爲七種。”

  

  

  [5] 或者念《開顯解脫道》中的發心偈。

  

  

  [6] 得過大圓滿灌頂的人,才可以念《大圓滿願詞》。

  

《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節課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