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现在很多佛教徒都不懂这个道理,而我们有幸遇到大乘佛法,听受了上师对菩提心的开示,确实不是一般的福报。我经常都这样想:“如今21世纪的人类,内心非常复杂,生活也多样化,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,我们有缘遇上大乘佛教,并能了知它的精华教义,懂得取舍之理,实在太幸运了!”我就曾遇到过有些人,他们学了《入菩萨行论》以后,觉得人生有了新的方向,依靠寂天菩萨的智慧和加持,点亮了一盏解脱的明灯。
我们若能生起菩提心,那无论修持任何法,都会成为获得圆满佛果的因。即使没有天天修法,而是在提水、炒菜、打字、挖土,若以菩提心摄持的话,这些也会成为解脱之因。所以,大家不管在何时何地,都要通过各种方便,想尽一切办法生起这颗菩提心。
值得一提的是,本来,所有上师都跟佛陀没什么差别,但宣讲菩提心窍诀的上师,使我们迈入大乘圣道,因此,与开示其他教言的上师相比,他们恩德更大更深,无法用语言来形容,无法用任何东西来回报,我们唯一能做的,就是尽心尽力地帮助众生。
当年,阿底峡尊者提到其他上师的尊名时,双手合掌在胸前。而当说起金洲上师时,就双手合掌在头顶,并且一边流泪,一边称呼上师的尊名。
弟子们问尊者:“您在提到诸位上师时,有这样的差别。到底是因为上师们功德大小有别,还是对您的恩德深浅有别呢?”
尊者回答:“我所有的上师,全部是大成就者,所以功德无有大小,但恩德却有深浅之别。我相续中这少分菩提心,就是依靠金洲上师才获得的,因此,他老人家对我恩德极大。”
阿底峡尊者依止的上师,法尊法师翻译的传记中说,一共有157位。尊者认为每位上师都跟佛陀无别,我们也要学习这种清净心。不然,有些邪见重的人,对得过法的上师,觉得这个也是凡夫,那个也是凡夫,好像一个成就者都找不到,这就是自己没有清净心所致。
以前,阿底峡尊者初听到金洲上师的名字,就生起了无比的欢喜心,发愿一定要去依止。后来,他带了125位弟子前往金洲(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),在海上航行了十三个月。途中,大自在天变成大摩羯陀鱼百般阻挠,还有半个月中船一直不能行进等,遇到了很多很多违缘,最后才抵达那里,依止金洲上师十二年,主要学习《集学论》、《现观庄严论》、《入菩萨行论》,唯一修自他交换的菩提心。最后,他获得了上师相续中的一切功德,又跟着赡部洲的商人返回了故乡。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时,也经常赞叹金洲上师,说自己的这颗菩提心,完全来自于金洲上师。
大家在修发心时,光是口头上说说“我要发菩提心”,这不是很重要,最重要的是什么呢?就是一定要想方设法,真正生起利他的菩提心,即所谓的“发心不为主,生心乃为主”。这一点,每个人都有自知之明,可以好好观察自己。如果有了菩提心,修任何法都很容易,帮助众生也不会失败。即使有一些失败,因为没有自私自利,也会比较随缘,不会感到痛苦。因为,痛苦的来源就是自私自利。
前段时间,我看到个别道友度众生时特别苦恼,就劝他们要随缘,不要有自私自利。如果有了自私自利,中间会做很多坏事,自己真的非常惭愧;如果没有的话,只要尽心尽力,应该都会善始善终。
华智仁波切说:“如果没有生起菩提心,就算口头上念数十万遍发心偈,也没有芝麻许的实义。”可见,不光是十万遍,就算是“数十万遍”,没有菩提心摄持的话,也没有一点一滴的利益。对此,法王如意宝等上师们在解释时说:“这是低劣加否定的用法。意思是指,若没有生起利益众生的菩提心,即使天天念发心偈,功德也特别特别小。但也不是一点利益都没有,相续中还是可以种下善根的。”
其实,假如你在佛菩萨面前立下菩提心的誓言,却没有实际去做,显然欺骗了诸佛菩萨,没有比这更严重的罪业了。所以,大家不管遇到什么情况,菩提心都不能退。《大集经》也说:“十方世界恶众生,执持刀杖逼我身,心终不动失菩提,怜愍一切众生故。”纵然十方世界的恶劣众生,手持种种武器,逼你舍弃菩提心,你也千万不能动摇,为什么呢?因为一切众生非常可怜,你已在诸佛菩萨面前发了誓,要度化他们。若能拥有坚定的誓言,菩提心就不会退转,自己的修行也会成功。
因此,我们务必要断除欺诳众生的行为,尽心尽力使自己生起菩提心。这是每个修行人的目标!
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
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
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
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
[1] 据有些经典说,贤劫千佛都在文殊菩萨面前发过菩提心。后来他们已经成佛,文殊菩萨仍以菩萨的身份在度众生。
[2] 《入中论》说,大乘菩萨从资粮道一直到七地,主要是遣除烦恼障;八地以上遣除所知障。具体而言,在一地时,遍计烦恼障已被遣除;二地至七地则断烦恼障的俱生种子;从八地开始遣除所知障。
[3] 《华严经》云:“譬如金刚宝纵然坏损,亦胜过所有上等金饰,且不失金刚宝之名。善男子,同理,发菩提心之金刚宝纵然离开勤奋,亦胜过一切声闻缘觉功德之金饰,亦不失菩萨之名,复能遣除轮回之一切贫困。”
[4] 七种修法依次为知母、念恩、报恩、慈心、悲心、胜解信、生起。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云:“七因果者,谓正等觉菩提心生,此心又从增上意乐,意乐从悲,大悲从慈,慈从报恩,报从念恩,忆念恩者从知母生,是为七种。”
[5] 或者念《开显解脱道》中的发心偈。
[6] 得过大圆满灌顶的人,才可以念《大圆满愿词》。
《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节课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