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依師,只不過在說法上密宗是叁加一等于四,而顯宗並沒有分開加。現在網上一直在這個問題上爭執不休,其實沒有必要,因爲密宗和顯宗都承認皈依上師、皈依叁寶。只不過密宗的竅訣說,上師是一切叁寶的總集,爲了突顯師道的尊嚴,才加上這一條。大家應該好好觀察,這並不是什麼問題。
問(2):密宗叫上師,顯宗叫法師,法師與上師在名詞上應該如何認識?
答:在梵語中,法師和上師都叫阿阇梨,只不過在漢地的傳統中多說法師,密宗多說上師,實際上上師、法師、師父都沒有差別,是一個意思的不同詞。
十叁、問:我想請教上師叁個問題:第一,生起出離心和積極面對生活有沒有矛盾?
第二,念30萬遍阿彌陀佛心咒時,如果沒辦法在安靜的環境當中念,只能在空閑時散念,這樣可不可以?
第叁,皈依時是不是表示已經受了一些戒律,比如受了不殺生戒等。
答:所謂出離心,是指心中認爲從輪回當中獲得解脫最重要,除此以外,在人間、天界、地獄、旁生、餓鬼當中,一切所作所爲都沒有真實的意義和價值,因此想往生極樂世界,或想獲得佛菩薩、阿羅漢的果位,這樣的心態就叫出離心。而積極向上的心,如果是指爲了獲得正果而勤奮努力、廢寢忘食地行持善法的心,那它們之間就不會有沖突;如果積極向上的心,是積極追求世間八法的心,那就有抵觸。
念30萬遍阿彌陀佛心咒,如果能在寂靜的地方或以閉關的方式完成,可能心會安靜得多。如果自己的生活、時間實在安排不過來,在散亂的環境當中完成,包括走路、坐車等,雖然效果不一定好,但肯定有功德。我小時念咒語,很多時候都是一邊放牦牛一邊念,每天都要完成兩叁萬遍。現在回憶起來,當時的念誦不一定特別有正知正念,但我相信功德很大,因爲佛陀在經中說,只要念誦就有功德。
一般來講,皈依法後不能損害衆生,這是皈依的學處。如果已經真實皈依,那就應該守持皈依的學處——叁種所斷、叁種所修、叁種同分(見《大圓滿前行·皈依》)。即使行爲上有些事情免不了,皈依叁寶也有很大的功德。
十四、問(1):這裏餐廳燒掉後,建造了一個佛堂給信衆做學佛的場所,但在這個過程中,得不到大家的支持和理解,障礙很多,不知爲什麼會這樣?
答:行善、學佛有障礙、違緣是正常現象,平常也說“道高一尺、魔高一丈”,因爲在這個時候,魔王波旬很不高興,心裏産生極大的嫉妒心。如果造惡業就很順利,魔王特別高興,很多非人都來幫忙。因此,很多人沒有好好行善、學佛時,各方面都很順利,而行善、學佛後,卻經常出現各方面的違緣。佛陀在佛經裏面也講,精進者魔衆衆多。
但是,如果你特別精進,魔障、違緣自然就會消除。所以,在遇到違緣、魔障時,行持善法的心不能怯懦、退失,一定要積極向上、勇往直前。
問(2):現在我非常感恩我們的林總,他把佛法和傳統文化融入到企業管理當中,他的心很慈悲,我們也做得很開心,這應該不會錯吧?
答:很隨喜你們把佛教文化和傳統文化融入企業,漢地提倡的人間佛教,就是把佛教的精神用在世間各行各業。
現在最缺少的是道德教育和信仰教育,這兩者如果在企業中展開,我覺得是很好的!以前我去過很多在世間法和佛法方面都比較成功的企業,有些把《弟子規》作爲行爲准則,有些把《心經》作爲指導思想。我看到很多企業,所有員工都會背《心經》,希望你們以後也把《心經》背下來,這樣很多人的心都會得到放松,因爲不但獲得了物質財富,還得到了遠超物質的精神財富。
在行持善法的過程中,肯定會有一些人不理解,甚至招致非議、誤解。包括在座的佛友,旁邊也有很多人說:你學偏了,你學雜了,你已經誤入歧途了,等等。但我們不要怕,只要所作的事對得起家人、親朋好友乃至所有人就可以了,因爲它是好事不是壞事。所以,我們應該寬容,還應不斷地做。大家都知道,做一兩次善事、受一兩次教育並不夠、並不難,所以應持之以恒地做下去。希望你們再接再厲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[1] 指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。
[2] 《錢本草》:“錢,味甘,大熱,有毒。偏能駐顔,采澤流潤,善療饑,解困厄之患立驗。能利邦國,汙賢達,畏清廉。貪者服之,以均平爲良;如不均平,則冷熱相激,令人霍亂。其藥采無時,采之非禮則傷神。此既流行,能召神靈,通鬼氣。如積而不散,則有水火盜賊之災生;如散而不積,則有饑寒困厄之患至。一積一散謂之道,不以爲珍謂之德,取予合宜謂之義,無求非分謂之禮,博施濟衆謂之仁,出不失期謂之信,入不妨己謂之智。此七術精煉,方可久而服之,令人長壽。若服之非禮,則弱志傷神,切須忌之。”
[3] 《大寶積經》:“財物如幻亦如夢,愚癡衆生被诳惑,刹那時得刹那失,何有智者生愛心。譬如幻師幻化事,乾闼婆城種種色,財寶如是诳凡愚,于虛妄中何有實;種種苦惱求財利,水火王賊常侵奪,由此能爲衆苦因,何有智者生愛樂。”
[4] 《親友書》:“智者痛苦如財多,少欲之人非如是,一切龍王頭數目,所生痛苦如是多。”
[5] 《別譯雜阿含經》:“集財爲四分,一分供衣食,二分營作事,一分俟匮乏。”
[6] 《佛說善生子經》:“若索以得財,當常作四分,一分供衣食,二爲本求利,藏一爲儲跱,厄時可救之。”
[7] 八識中之第八。舊稱阿梨耶,譯曰無沒,有情根本之心識,執持其人可受用之一切事物而不沒失之義。新稱阿賴耶,譯曰藏,含藏一切事物種子之義;又曰室,謂此識是一身之巢宅也。
《樹立正確的金錢觀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