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树立正确的金钱观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依师,只不过在说法上密宗是三加一等于四,而显宗并没有分开加。现在网上一直在这个问题上争执不休,其实没有必要,因为密宗和显宗都承认皈依上师、皈依三宝。只不过密宗的窍诀说,上师是一切三宝的总集,为了突显师道的尊严,才加上这一条。大家应该好好观察,这并不是什么问题。

  问(2):密宗叫上师,显宗叫法师,法师与上师在名词上应该如何认识?

  答:在梵语中,法师和上师都叫阿阇梨,只不过在汉地的传统中多说法师,密宗多说上师,实际上上师、法师、师父都没有差别,是一个意思的不同词。

  十三、问:我想请教上师三个问题:第一,生起出离心和积极面对生活有没有矛盾?

  第二,念30万遍阿弥陀佛心咒时,如果没办法在安静的环境当中念,只能在空闲时散念,这样可不可以?

  第三,皈依时是不是表示已经受了一些戒律,比如受了不杀生戒等。

  答:所谓出离心,是指心中认为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最重要,除此以外,在人间、天界、地狱、旁生、饿鬼当中,一切所作所为都没有真实的意义和价值,因此想往生极乐世界,或想获得佛菩萨、阿罗汉的果位,这样的心态就叫出离心。而积极向上的心,如果是指为了获得正果而勤奋努力、废寝忘食地行持善法的心,那它们之间就不会有冲突;如果积极向上的心,是积极追求世间八法的心,那就有抵触。

  念30万遍阿弥陀佛心咒,如果能在寂静的地方或以闭关的方式完成,可能心会安静得多。如果自己的生活、时间实在安排不过来,在散乱的环境当中完成,包括走路、坐车等,虽然效果不一定好,但肯定有功德。我小时念咒语,很多时候都是一边放牦牛一边念,每天都要完成两三万遍。现在回忆起来,当时的念诵不一定特别有正知正念,但我相信功德很大,因为佛陀在经中说,只要念诵就有功德。

  一般来讲,皈依法后不能损害众生,这是皈依的学处。如果已经真实皈依,那就应该守持皈依的学处——三种所断、三种所修、三种同分(见《大圆满前行·皈依》)。即使行为上有些事情免不了,皈依三宝也有很大的功德。

  十四、问(1):这里餐厅烧掉后,建造了一个佛堂给信众做学佛的场所,但在这个过程中,得不到大家的支持和理解,障碍很多,不知为什么会这样?

  答:行善、学佛有障碍、违缘是正常现象,平常也说“道高一尺、魔高一丈”,因为在这个时候,魔王波旬很不高兴,心里产生极大的嫉妒心。如果造恶业就很顺利,魔王特别高兴,很多非人都来帮忙。因此,很多人没有好好行善、学佛时,各方面都很顺利,而行善、学佛后,却经常出现各方面的违缘。佛陀在佛经里面也讲,精进者魔众众多。

  但是,如果你特别精进,魔障、违缘自然就会消除。所以,在遇到违缘、魔障时,行持善法的心不能怯懦、退失,一定要积极向上、勇往直前。

  问(2):现在我非常感恩我们的林总,他把佛法和传统文化融入到企业管理当中,他的心很慈悲,我们也做得很开心,这应该不会错吧?

  答:很随喜你们把佛教文化和传统文化融入企业,汉地提倡的人间佛教,就是把佛教的精神用在世间各行各业。

  现在最缺少的是道德教育和信仰教育,这两者如果在企业中展开,我觉得是很好的!以前我去过很多在世间法和佛法方面都比较成功的企业,有些把《弟子规》作为行为准则,有些把《心经》作为指导思想。我看到很多企业,所有员工都会背《心经》,希望你们以后也把《心经》背下来,这样很多人的心都会得到放松,因为不但获得了物质财富,还得到了远超物质的精神财富。

  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,肯定会有一些人不理解,甚至招致非议、误解。包括在座的佛友,旁边也有很多人说:你学偏了,你学杂了,你已经误入歧途了,等等。但我们不要怕,只要所作的事对得起家人、亲朋好友乃至所有人就可以了,因为它是好事不是坏事。所以,我们应该宽容,还应不断地做。大家都知道,做一两次善事、受一两次教育并不够、并不难,所以应持之以恒地做下去。希望你们再接再厉!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[1] 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。

  [2] 《钱本草》:“钱,味甘,大热,有毒。偏能驻颜,采泽流润,善疗饥,解困厄之患立验。能利邦国,污贤达,畏清廉。贪者服之,以均平为良;如不均平,则冷热相激,令人霍乱。其药采无时,采之非礼则伤神。此既流行,能召神灵,通鬼气。如积而不散,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;如散而不积,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。一积一散谓之道,不以为珍谓之德,取予合宜谓之义,无求非分谓之礼,博施济众谓之仁,出不失期谓之信,入不妨己谓之智。此七术精炼,方可久而服之,令人长寿。若服之非礼,则弱志伤神,切须忌之。”

  [3] 《大宝积经》:“财物如幻亦如梦,愚痴众生被诳惑,刹那时得刹那失,何有智者生爱心。譬如幻师幻化事,乾闼婆城种种色,财宝如是诳凡愚,于虚妄中何有实;种种苦恼求财利,水火王贼常侵夺,由此能为众苦因,何有智者生爱乐。”

  [4] 《亲友书》:“智者痛苦如财多,少欲之人非如是,一切龙王头数目,所生痛苦如是多。”

  [5] 《别译杂阿含经》:“集财为四分,一分供衣食,二分营作事,一分俟匮乏。”

  [6] 《佛说善生子经》:“若索以得财,当常作四分,一分供衣食,二为本求利,藏一为储跱,厄时可救之。”

  [7] 八识中之第八。旧称阿梨耶,译曰无没,有情根本之心识,执持其人可受用之一切事物而不没失之义。新称阿赖耶,译曰藏,含藏一切事物种子之义;又曰室,谓此识是一身之巢宅也。

  

《树立正确的金钱观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