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其親。二者登科入仕。而爵祿以榮其親。叁者修德勵行。而成聖成賢以顯其親。是叁則世間之所謂孝也。出世間之孝。則勸其親齊戒奉道。一心念佛。求願往生。永別四生。長辭六趣。蓮胎托質。親觐彌陀。得不退轉。人子報親。于是爲大。予昔甫知入道。而二親雲亡。作自傷不孝文以伸悲恨。今見在家出家。而衆中有具慶者。于是倍增感慨。而涕泗交零。稽首頓首以勸。
叁難淨土
一人問。釋迦如來以足指按地。即成金色世界。佛具如是神力。何不即變此娑婆土石諸山。穢惡充滿之處。便成七寶莊嚴之極樂國。乃必令衆生。馳驅于十萬億佛土之迢迢也。噫佛不能度無緣。子知之乎。淨緣感淨土。衆生心不淨。雖有淨土。何繇得生。喻如十善生天。即變地獄爲天堂。而彼十惡衆生。如來垂金色臂牽之。彼終不能一登其阈也。是故剎那金色世界。佛攝神力。而依然娑婆矣。又一人問。經言至心念阿彌陀佛一聲。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。斯言論事乎。論理乎。噫經雲一稱南無佛。皆已成佛道。又雲禮佛一拜。從其足跟至金剛際。一塵一轉輪王位。今正不必論其事之與理。但于至心二字上著倒。惟患心之不至。勿患罪之不滅。事如是。理亦如是。理如是。事亦如是。何足疑也。又一人問。有人一生精勤念佛。臨終一念退悔。遂不得生。有人一生積惡。臨終發心念佛。遂得往生。則善者何爲反受虧。而惡者何爲反得利也。噫積惡而臨終正念者。千萬人中之一人耳。苟非宿世善根。臨終痛苦逼迫。昏迷瞀亂。何繇而能發起正念乎。善人臨終退悔。亦千萬人中之一人耳。即有之。必其一生念佛悠悠之徒。非所謂精勤者。精則心無雜亂。勤則心無間歇。何繇而生退悔乎。是則爲惡者。急宜修省。毋妄想臨終有此僥幸。真心求淨土者。但益自精勤。勿憂臨終之退悔也。
念荳佛
僧有募化施主黃豆。每念佛一聲。過豆一粒。一人作之。余人效之。號爲豆兒佛師父。夫世尊教人念佛。製爲數珠。何乃不遵佛製省力事不作。而作此吃力事也。且百八之珠。周則複始。乃至百千萬億而無盡。今一合之荳。周則複始。亦複無盡。而何爲念過之豆置不再用。更換新者。其言曰。念之至鬥至石。送諸庵寺。作腐供衆。亦迂矣。或曰。古之人有行之者。如往生集所載是也。曰彼非數豆。傍人計其念佛。多不可計。約之當盈兩載。今糧舶大者載米千石。兩載則極言其多耳。非數豆如今人也。即實數豆。其心亦不如今人也。
念佛人惟一心不亂
或問。妙喜雲。愚人終日掐數珠求淨業。念佛果愚人所爲乎。噫。予昔曾辯之矣。妙喜但言愚人終日掐數珠求淨業。不言愚人終日一心不亂求淨業也。又問古德偈雲。成佛人希念佛多。念來歲久卻成魔。君今欲得易成佛。無念之心不較多。無念念佛。奈何以有念念佛。曰。此爲散心念佛。而不觀心者勸發語也。不曰歲久而一心不亂者成魔也。未曾念佛。先憂有念。是猶饑人欲飲。先憂飽脹而不食者矣。又問。六祖雲。東方人造惡。念佛求生西方。意旨何如。曰六祖言惡人念佛求生。不曰善人念佛。一心不亂者求生也。且惡人必不念佛。其有念佛者。僞也。非真念也。喻如惡人修十善求天堂。惡人必不修十善。其有修十善者。僞也。非真修也。曾未有善人一心念佛而不生西方者也。又問。古德雲。舍穢取淨。是生死業。奈何舍娑婆求極樂。曰彼言舍穢取淨者爲生死業。不言一心不亂取淨土者爲生死業也。子未舍穢。先憂取淨。與前之憂有念同矣。又問禅宗雲。佛之一字。吾不喜聞。又雲佛來也殺。魔來也殺。則何爲念佛。噫彼言佛之一字。吾不喜聞。不言一心不亂四字。吾不喜聞也。彼言佛來也殺。魔來也殺。不言一心不亂來亦殺也。夫歸元無二。方便多聞。是故歸家是一。舟車各行。以舟笑車。以車笑舟。俱成戲論。此理自明。無煩贅語矣。又問。近有人言吾不念佛。良繇內有能念之心。外有所念之佛。能所未忘。焉得名道。噫。彼葢以獨守空靜爲道乎。內有能靜之心。外有所靜之境。不亦能所宛然乎。曷不曰一心不亂則誰能誰所。何內何外也。吾與爾既修淨土。止愁不到一心不亂田地。若一心不亂。任他千種譏萬種謗。當巍巍不動如泰山耳。更何疑哉。
簡藏煉磨
一儒者謂予曰。吾輩負笈從學。必具束修于師。而助館谷之資于主人。今簡藏僧。覽常住經典。無所助于常住。而安坐受供。又每季得嚫金五錢。此何說也。予笑曰。公猶未知煉磨期中事乎。一冬之期。先致米一石于常住。而晝夜鞭逼念佛。無斯須停息。仍每日必負薪。或遠在十余裏之外。打七然後暫免。何不移簡藏之供。而供此苦功辦道之行人乎。時僧顛倒。以至于是。處處皆然。吾亦不知其何說也。
雲棲法彚(四十八問答錄出)
問。放生魚鳥等。念佛持呪。願彼往生。可往生否。
答。罪輕緣熱。承法力亦得往生。罪重緣疏。止滅罪改形善趣。放生咒願之人。福不唐喪。目連度蜂。作盟證。
壽光禅師偈雲
放生贖命事雖庸 無限陰功在此中
一歲積成千種福 十年培養萬重功
已赴網羅遭困厄 將投湯火近驚忡
臨形遇赦恩無極 彼壽隆兮爾壽隆
淨業弟子 (虞執西 嚴培西)同敬錄
雲棲淨土彚語(終)
No. 1170-A附
答虞德園
前與彼辨者。姑置勿論。更辨之。前辨是折伏狂愚。今辨是與賢智者。平氣商確。乞勿作一例視之。極知居士愛我。必欲此刻爲全書耳。我今此辨。亦如居士愛我。惟諒照是幸。
共命鳥
非也已。改作恐非矣。然不可不辨。共命不專極樂。雪山五天竺皆有之。法華諸經屢取爲喻。注釋者止言兩頭。及翻譯名義俱然。曾無人身之說。即雞頭摩所傳圖繪。然亦無存。亦未聞何經傳載。此五通菩薩。言是人身也。豈得以工匠所作爲准憑耶。故前辨雲。有經論出載則可。且極樂地平如掌。無有諸山。今裝塑西方境。作山形。安可信也。時人于古聖賢注疏。恒求其錯。工匠人所作。反蹈常襲。故不敢作一語辨正。獨何欤。又雲。蛇身亦得稱帝。夫蛇身者。尚稱爲帝。而不稱爲蛇。今人身者。反不稱人。而稱鳥耶。故前辨雲。既是人身。不得稱鳥。愚意。蛇身者膚鱗鱗。如蛇皮耳。非真蛇也。若真蛇者。將橫身而稱帝欤。則俨然一蛇。何以禦臣民。將正身而稱帝欤。則無手無足。袅袅如竹竿。何由而立。何由而坐。何由指揮動作。而行政事。乃至神農牛首。亦狀貌似牛。如沛公龍顔班超虎頭之類耳。若真雙角指天。兩耳披風。針其毛。長其喙。世所謂牛頭馬面者。閻羅王之部卒也。人將走而避之。之不暇矣。故昔人謂。外紀不可盡信。而共工頭觸不周。王充辨雲。既不周號爲天柱。共工力能觸之使折。何以戰而不勝。此論不徇舊說。痛快千古。今之共命。恐亦類是。
白鶴
按政和圖經雲。鶴有玄黃蒼白。白爲最良。穆天子傳雲。天子至巨搜二氏。二氏獻白鶴之血。以飲天子。如尋常白鶴。畜者頗衆。何必以獻至尊。若其獻者。必珍貴異常。世所希有故也。稍有黑毛。非真白鶴。若真白鶴。毛羽純白。不肖兒童時。聞一博古老人所說。高瑞南亦聞之。可證。又引鵝鹭亦白。然此等原不以白爲貴。不可以例。如鶴白鹦鹉白龜白鹿白兔白象白。皆以白爲貴。世所希有。鶴之純白。正是此類。請更詳之。
耳所未聞目所未見
經雲。尚無惡道之名。即耳不聞此名也。不過極言其決無惡道耳。若雲。亦必談及惡道。當有聞者。則彼土目中。且實見鶴雀。甯止耳聞。據此應改文雲。尚有惡道之實。何況有名耶。前以彼怪行文倒說。不知其意若此。
居士奇卓之才。淹博之學。震旦國中等埒無幾。今在禅門。正儒釋二家。望以爲赤幟。而隨之轉移者也。不宜反爲拘名滯相者所惑。宜以大方之論。折其小見。圓通之旨。破其偏枯。使正法大明于世。以報佛恩。乃分內事。奈何塞毗耶不二之門。較東西于曲徑。撤燈王師子之座。爭尺寸于繩床。非所望于後身之金粟也。如不肖者。不希法師之位。不慕善知識之名。不貪求四衆歸仰。即謗滿天下。甚而覆瓿代薪。亦任之而已矣。
No. 1170-B後序
自西有國名極樂。一名安養。一名清泰。余意即西域。而館甥長孺謂。是界外不思議之境。其主預十六王子。嗣五十叁佛。感應玄對。憶念靈通。比磁石湊金。澄流見月。古聖存而不論。闡提疑而不生耳。爲叁藏者曰。香光空說莊嚴。龍門點額。孺曰。唯唯。菩薩往焉。如稻麻竹葦焉。觀音證入佛慧。與勢至同攝衆生耶。否耶。學一先生者曰。舉足誕登道岸。無取遐方。孺曰。唯唯。名流頌焉。如绮采琳珪焉。孔稱西方聖人。即釋贊無量壽佛耶。否耶。(梁簡文帝。徐陵。宗炳。謝靈運。劉孝儀。梁肅。蘇颋。李白。柳宗元。權德興。于邵。穆員。王維。劉禹錫。任華。白居易。韋臯。姚合。張蠙。劉長卿。楊億。宋白。蘇易簡。文彥博。王旦。蘇轼。趙孟俯。先後贊頌西方之詞。並載文苑諸書。伏羲。女娲。及侍郎庾诜。縣尉馬子雲錄事唐于昶輩。往生淨土事。載正史並須彌像圖諸書。余見往生集)淪七趣者曰。蓬來大有佳境。何必樂邦。孺曰。唯唯。羽士悟焉。如披砂值寶焉。金丹西是本鄉。喻金僊身依此土耶。否耶。(紫陽悟真篇雲。釋氏教人修極樂。祇緣極樂是金方。大都色相惟茲實。余二非真。謾度量。序中則雲。黃老悲其貪著。乃以長生之術。順其所欲。漸次導之。若根性猛利之士。見聞此篇。則知伯端得達摩最上一乘之妙旨。如其習氣尚余。則歸中小之見。所謂中小者。金丹是也。古有受觀經而焚仙經者。今反取其所焚之經。而徧誦之曰。吾師神鸾。將無中小之見乎)既而疑者日益進。因指[乳-孚+古]鬼。托之乎青蓮。全真托之乎金蓮。妖賊托之乎白蓮。蓋蓮宗雲。孺曰。唯唯。周子無賴。乃亦托之乎愛蓮猶不知紅蓮舌相近在雲棲。吾爲若強問之。而若強聽之矣。于是雲棲以無答答。強名曰答。一夕衆疑與余同釋也。曰良哉開士。無論[纟*牟]缽之王何宗門之遊夏。殆珍域之叁聖哉。請爲叁聖。流通此答。孺曰。唯唯。熙不勝大願。
佛成道日。樗放居士李陽春書。
No. 1170-C淨土疑辨序
豫章微休居士 陳 所蘊 撰
蓮池禅師作淨土疑辨。摧慢幢。破癡網。如暗得燈。如貧得寶。真渡苦海之慈航哉。即天臺永明之論。未有若此之精切而著明者也。修淨土者。最宜服膺。或疑末後戒彼恣意妄談。贻苦報于無盡。其言得無己甚乎。余曰。非己甚也。甞考唐房翥暴卒。至冥間見王。王曰。據案簿。君曾勸一老人念佛。已生淨土。君承此福。亦合生淨土。遂放還呂。師證雲。闡提之輩。不信有西方。不能自修。又障他人修。入地獄如箭射。夫一口業也。勸人念佛。亦令生淨土。障人念佛。入地獄如箭射。恣口業者。其真可懼也哉。故曰蓮池禅師之言。非己甚也。
No. 1170-D淨土疑辨後跋
微休居士。鳴道學于靖江。有武城弦歌之風。既致政勵精華嚴。镂梵本爲方冊。以便讀學。而複弘贊淨土。刻予所著疑辨。廣爲流通。夫尚志十玄之門。棲神九蓮之域。可謂深契普賢願王。妙入毗盧性海者矣。惜早逝不令曹魯川見之。
《雲棲淨土彙語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