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。悉皆见之。有闻天乐隐隐向西而去者。有异香在室。多日不散者。夫天乐不向他方而西向以去。彼人已故。此香犹在。是得谓无净土乎。圆照本禅师。人见其标名莲品。岂得他人之心。作圆照之心乎。又试问汝临终地狱相现者。非心乎。曰。心也。其人堕地狱乎。曰。堕也。夫既堕地狱。则地狱之有明矣。净土独无乎。心现地狱者。堕实有之地狱。心现净土者。不生实有之净土乎。宁说有如须弥。莫说无如芥子。戒之戒之。
随处净土
有谓吾非不信净土。亦非薄净土而不往。但吾所往与人异。东方有佛吾东往。西方有佛吾西往。四维上下。天堂地狱。但有佛处。吾则随往。非如天台。永明诸求净土者。必专往西方之极乐世界也。此说语甚高。旨甚深。义甚玄。然不可以训。经云。譬如弱羽。止可缠枝。则知翮翼既成。身强气茂。方可翱翔霄汉。横飞八方耳。非初发菩提心者所能也。世尊示韦提希十六观法。必先之落日悬鼓。以定志西方。而古德有坐卧不忘西向者。岂不知随方皆有佛国耶。大解脱人。任意所之。如其不然。恪遵佛敕。
出胎隔阴之迷
古云。声闻尚昧出胎。菩萨犹昏隔阴。予初疑声闻已具六通。菩萨双修定慧。何繇昏昧。均未能免。及考之自己。稽之他人。昨宵之事。平旦忽尔落然。况隔阴乎。乍迁一房夜起。不知南北。况出胎乎。彼诸贤圣之昏昧。盖暂昏而即明。俄昧而渐觉者也。而我等凡夫。则终于昏昧而不自知也。舍身受身。利害有如此者。为今之计。直须坚凝正心。毋使剎那失照。而复恳苦虔诚。求生净土。生净土则昏昧不足虑矣。既放其心。复拨净土。危乎哉。
愿力
吕文正公。每晨兴礼佛。祝云。不信三宝者。愿弗生我家。愿子孙世世食禄护持佛法。后吕氏所出。若公着。若好问。若用中。皆贵显而奉佛。夫文正亦秪是人。世之善愿而竟酬所期。至累世不绝。况求生净土。为出世间之大愿乎。文正之愿。取必于子孙者。得否未可知。况求生净土。取必于自己有乎。故知净土不成。良以其精诚之未至耳。昔有贵室供养一僧。问僧云。师百年后。肯来某家否。僧一笑。遂为其子。近世总戎范君。亦其父所供僧也。二事正类。夫一时之笑诺。即朵质于豪门。岂得积久之精诚。不托胎于莲品。因果必然。无容拟议矣。
九品往生
土人有薄净土而不修者。曰。譬如吾辈。当以科名入仕。奈何作岁贡授官耶。一土人云。此喻大谬。莲台自分九品。公何不取其最上。而甘作下品乎。今莲士。科三百。亦可分上中下而九品之也。公何不取彼魁元。而甘作榜尾乎。上品上生。即莲科之榜首也。故颂之者曰。三心圆发。谛理深明。金台随往。即证无生。其在宗门。则大彻大悟。而所谓心空及第归者。此也。向土人怃然曰。吾疑于是冰泮。
△竹窗三笔
昼夜弥陀十万声
世传永明大师。昼夜念弥陀十万。予嘗试之。自今初日分。至明初日分。足十二时百刻。正得十万。而所念止是四字名号。若六字。则不及满数矣。饮食抽解。皆无间断。少间则不及满数矣。睡眠语言。皆悉断绝。少纵。则不及满数矣。而忙急迫促。如赶路人。无暇细心切念。细念。则不及满数矣。故知十万云者。大概极言须臾不离之意。而不必定限十万之数也。吾恐信心念佛者。或执之成病。因举吾所自试者以告。或曰。此大师禅定中之事也。则非吾所知矣。
游名山不愿西方
游五台者。曰文殊在。游峨嵋者。曰普贤在。游普陀者。曰观世音在。独不曰西方极乐世界。有弥陀在乎。又不曰三大士者徒仰嘉名。阿弥陀佛现在说法。亲炙休光之为愈乎。又不曰跋涉三山。累年月而后到。信心念佛。一弹指而往生乎。大可叹也。
净土寿终
或问第二愿云。国中天人寿终更无生三恶道者。则有生有死。特不堕落耳。何谓生彼国者。皆无量寿。曰后不云乎。国中天人寿皆无量。除其本愿。愿出度生者。十疑论亦曰。生彼国土。得无生忍已。还来此世。救苦众生。则悲愿行化。非此土死生比也。
不愿西方(一)
或问一僧。公愿生西方否。曰吾不愿也。乃所愿来生着缘袍。一妻一妾而处室也。此即吾之极乐国也。问者嘿然以告予。予谓各人有志。志在富贵。何西方之为。虽然。富贵虽非道人美事。而亦须修顽福以得之。倘不修福。未必得为缘袍郎。而或作缘衣人也。未必配淑女于名门。而或纳六礼于齐人也。犹未也。倘有业焉。且不得为缘衣人。而或为金衣公子之流。事未可知也。且不得纳礼于齐人。而或依栖于圉人校人庖人。事未可知也。犹未也。倘业重焉。金衣或变而为赤鍱焉。事未可知也。圉人校人庖人。或变而为阿旁焉。事未可知也。悲夫。
不愿西方(二)
又问一僧。公愿生西方否。曰吾不愿。亦不不愿。东方有佛。吾往东方。西方有佛。吾往西方。南北上下。亦复如是。吾何定于西方也。又问一僧。公愿生西方否。曰八金刚抬我过东方。吾不来。四天王抬吾过西方。吾不去。吾何知所谓东西也。合而观之。前之一人。汩没于五浊者也。此二人者。一则随生。一则无生。虽然曰随生。未必其真能作主。而不被业牵也。曰无生。未必其真得无生法忍而常住寂光也。如未能。则戏论而已。又未能。则大言不惭而已。难矣哉。
念佛不见悟人
或问参禅得悟者。相望于册。念佛得悟者。何寥寥其未闻也。噫葢有之矣。子未之见也。且参禅人。得理之后。终不哓哓以自鸣也。龙天推出。然后声振一时。而名垂后也。彼曹溪佩黄梅之心印。苟不失口于风旛。一猎人之守网夫而已。清素受慈明密记。苟非邂逅于荔枝。一丛林之闲老汉而已。子何自而知之。况实心念佛者。志出娑婆。精求净土。念念如救头然。即其悟本性之弥陀。了惟心之极乐。若终身隐而不出。子亦乌得而知之也。凡上上品生者。皆得悟人也。往生传不可不读。
一蹉百蹉
古云。今生若不修。一蹉是百蹉。一之至百。何蹉之多。直至于是。经言离恶道。得人身难。得人身。逢佛法难。然而逢念佛法门。信受为尤难也。如经所言。蚁子自七佛以来。未脱蚁身。安知何日得人身。又何日逢佛法。又何日逢念佛法门而信受也。何止百蹉。葢千蹉万蹉。而无穷也。伤哉。
蔑视西方
居士鲍始者。日诵法华楞严。久之知解通利。遂作西方论。答客问共三篇。初一篇犹谈正理。而稍稍带言西方不足生。次二篇则甚言愿生西方者之非。或劝予辟之。予忆空谷禅师。谓谬人之言。比于樵歌牧唱。不必与辩。今鲍所论。皆援禅门正理。易以入人。则因而疑悞众生。退失往生之愿。为害非细。不得终嘿矣。其初一篇。分三等西方。一为文殊。普贤。马鸣。龙树。诸菩萨。所生之西方。二为远公永明等诸知识。苏子瞻杨次公等诸贤者。所生之西方。三为凡庸。恶人。畜生等。所生之西方。其说近似有理。但九品往生。经有明文。昭如日月之在中天。何须待尔别为三等。一王创制。万国钦崇。山野匹夫。另立科约。可乎。其谬一也。佛明九品者。西方原无二土。而人机不同。故往生者。自成其九。鲍之说。是西方原说三等之土。以待三等之人。与经不恊。其谬二也。又言永远诸知识。诸贤者往生。实非自利。纯是利他。夫求生彼国。正为亲近如来。冀求胜益。诸大菩萨。且置弗论。只如苏杨诸贤。岂皆菩萨地尽。特往极乐度生。更不自利者耶。行愿品颂云。亲睹如来无量光。见前授我菩提记。求授记。非自利而何。其谬三也。又曰。圣凡同体。迷悟而优劣暂分。返照回光。反掌而圣凡迥别。既其返照。如何翻成迥别。又曰同体可乎。自语相违。其谬四也。又曰。毋执我相。欲生彼土。而佛顾叮咛告诫。劝发求生。是佛教人执我相耶。其谬五也。至于第二第三篇。弥加诋毁。其谬更甚。曰今主法者。惟以净土为事。惟以此事为真。则净土是假耶。佛说净土是诳语耶。不信有金色世界。楞严所呵也。鲍日诵楞严。而作此断见。其谬六也。又云。一心不乱。非执持名号。念念专注之谓也。若说执持者有如云布。亲见数人。昼夜念佛。又经几位老善知识印过。后皆入魔罥。不可救拔。夫执持名号。佛说也。是佛悞此数人入魔罥耶。现见不念佛而参禅。亦有着魔者。何也。经言念佛往生者。得不退转。则必入圣流。佛许入圣流。鲍以为入魔罥。其谬七也。又云所谓一心者。乃当人本有之心。本自灵妙。本是具足。除是之外。更无别法。夫经文明说执持名号。一心不乱。何得革去上文四字而说一心。若无经文。空口高谈。如是说心亦无不可。此则金口所出真语实语。是佛差说。鲍为改正耶。法华云。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。又如何解。其谬八也。又曰。依此法修。必入邪道。前曰入魔罥。今曰入邪道。念佛之为害如此乎。佛何不禁人念佛。而待鲍禁也。其谬九也。又云。上古人先劝人得本。后劝往生。夫念佛往生。原是下学而上达边事。先上达。后下学。于理通乎。宁有先状元及第。位登宰辅。方乃习读六经论孟学做举业文字者乎。其谬十也。又云。若佛法止此。只消一卷弥陀经足矣。只靠此经。谁不可作人天师。谁不可称善知识。夫法华。楞严华严般若等。诸大乘经。无日不诵。无日不讲。有谁偏执弥陀一经。而扫灭诸经耶。虽然。秪恐不曾真实专靠一经耳。专靠一经得念佛三昧。称善知识。亦何忝乎。十一谬也。又云。佛剎无尽。若专教人求生一剎。其余佛剎。岂不冷静哉。宁知尽微尘众生皆生一剎。不见增多。尽微尘众生无一生彼剎者。亦不灭少。何冷何暖。何静何喧。而作儿童之见。邪僻之说。十
二谬也。千经万论。赞叹西方。千圣万贤。求生彼国。独鲍一人重加毁訾。何其不惧口业也。居士初时信心虔笃。吾甚爱之。今若此。吾甚忧之。
出世间大孝
世间之孝三。出世间之孝一。世间之孝。一者承欢侍彩。而甘旨以养…
《云栖净土汇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